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耳根圓通章 第五集▪P2

  ..續本文上一頁還沒看到啊!他會不會對他的媽媽有一種思念之情?你大概都不知道,然後你說不會,他不可能有,他是大徹大悟的人,他是究竟成就的人。你究竟成就又怎麼樣?不要吃飯啊!所以給你講一講,阿羅漢走路都是離地叁寸,法身大士走路就離地五寸,登地菩薩就離地叁尺,佛走路就是走在半空中。這是你意識形態,你自己胡扯,你沒有了解到實際的過程。

  佛不會那麼自私說:“我說的就對,別人就不對”。我們在講有時候是口頭禅,慣性用語會用的斬釘截鐵,“凡是、我說、一定”,這個是凡夫的話,佛不會這樣。佛會講真理就是真理,然後講到那邊你又聽不懂了,什麼不生不滅,你講啊;不增不減,你都會背,那你講的出來嗎?佛講那些其實你是聽不懂,不懂呢,很爽,對不對?因爲不懂,叫你講,講不出來,但是不生不滅就對了。什麼叫不生不滅?如何不生不滅?那就是一乘,你要走到那個上面,去所以我們跟各位講在這兩個“法”跟“義”,你要自己慢慢去體會。

  佛陀講的絕對沒錯,但你要去驗證,驗證佛陀所講的那個東西。這不是懷疑,是你自己要能夠肯定。古人講不要“拾人牙穢”,人家剔牙齒掉下來那個你自己再吞下去,神經啊,人家講話噴出來的口水你趕快又去把它舔一下,不是這樣。你講的那個真理是什麼?我要走上去,我要進到那個真理的軌迹裏面去,去了解真理,不是從人家講的當中把它搬下來,不是,所以我們特別強調行法就在這裏,現在講的,你知道嗎?知道的不算,一定要做到,你知道就跟著去做,馬上去做。你不要馬上講結果了,你先講你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有沒有,很笃定、很踏實,你能夠一再又一再的去實踐跟兌現,那個才算!你不能夠透過實踐而兌現的,通通不算。

  我們昨天跟你提到說,觀世音菩薩在觀世音佛那邊發菩提心,觀世音如來教他從聞思修入叁摩地,這很簡單呀。他爲什麼又要回到那個地方,他就是跟著觀世音如來而實踐,今天他成就了叫觀世音菩薩,他把那一個因地的實踐變成他果地的生命因素,這個才叫成就,這實踐以後會兌現。你今天不是,明明就往東走怎麼跑到北邊去了,我就往西走怎麼又跑到那邊去,爲什麼方向老弄錯呢?出現的境界老是跟你的行法不同呢?那就不對了,這個叫做實踐不利,閩南話講的懵修。

  師父要講經了,大家趕快來,講完經是非一堆,回去又開始了,所以每個人面向佛個個像菩薩,背向佛個個像羅刹。你哪在修嘛,你來到這裏拜佛拜佛拜完了:你知道嗎?知道什麼?昨天師父罵人耶,罵叁個,叁個有名字一個沒名字,開始了,那個沒名字的是誰,可能是你呀。這下輩子大概是長頸鹿,報馬不要報成那個樣子嘛,你是來修功德,還是來當新聞報道?這個就是沒有真實踐。你怎麼去兌現呢?

  所以一乘教義很簡單,你走上去,走到真理的軌迹上面去,那真理的軌迹你自己要弄清楚。這個都是指你自己的,不是我講你聽的,這種知道不算,在你內心裏頭你自己要去實踐一遍,那一個部分,關鍵,這關鍵一定要弄好。

  那麼下面這一段,我想“今者,華嚴一乘教義則不然,何以故”,我舉了這個,它這裏幾個字,“釋迦牟尼乃依法之至真等正覺而成佛”,他這個“釋迦牟尼”打字的時候以爲我忘記寫了,所以他又把它加上去。這釋迦牟尼後面也沒有加“佛”字,也不要“佛”了,不是沒有佛。“值此至真等正覺是什麼?所以必以法身佛毗盧遮那爲究竟”,這毗盧遮那也不要“佛”,“是乃必將絕對真理的境界和盤托出,如此而言即是法”,那麼下面才是法者何也。我在寫的時候沒留意,他很留意,所以他就接了他自己後面的話。

  這個我們講這裏面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你假如依據釋迦牟尼佛所講的來修的話那就叫叁乘,講到大乘。你假如要打破沙鍋問到底真理是什麼?那就進入法身的領域了,那就是毗盧遮那佛。所以《華嚴經》之前都講釋迦牟尼佛,《華嚴經》之後才講毗盧遮那佛,就從法身的立場來講,這境界就高了一階了。就這一階,所以華嚴才叫做一乘法、一乘圓教關鍵在這個地方,你要把這個區別出來。我們來學華嚴,華嚴是什麼?華者,花也,嚴者,園也,華嚴者,花園也,可以嗎?可以,考試都及格,永遠不開悟。它真正的教義在這個地方,大乘跟一乘之間的差別就差這麼一點。

  所以法身佛大乘也講,大乘講法身佛的時候已經是到華嚴的領域裏頭來了。但是,你在講的法身佛大概都無味,不是原味,只有殼子而已,沒有講到裏面的內容,裏面的內容就是從毗盧遮那佛爲什麼會出現來談的。這個毗盧遮那佛是一個還是多個,這個就是從大乘的立場來看毗盧遮那佛的問題了,那你就會看到,釋迦牟尼佛的法身佛叫毗盧遮那佛,那阿彌陀佛的法身佛叫什麼?藥師佛的法身佛叫什麼?你就通通跑出來了,萬佛名經打開一萬一千一百尊佛裏頭他們的法身佛都一樣嗎?都同一個嗎?還是不同一個?是很多個嗎?好,這就來了。修密的更糊塗了,五方佛到底是,哇,迷糊了,中臺八葉院裏頭一翻開,他們是法身佛還是報身佛?你問題就來了。所以你要徹底了解這個一乘教義以後,那密法很多東西你就很自然打開了,因爲密法的根本經典還是《華嚴經》,基本上就在這裏,就是從這個地方教義展開的。

  所以我們講法義就要從法身開始講,跟你大乘的不一樣,大乘對于法義的那個部分沒有爲什麼。就像上帝教一樣,上帝就是上帝,他是本來存在的,你不能問他:上帝是哪一根筋弄錯了,閑著無聊要造這個世界、造人出來,他造人爲什麼不都造好人就好,爲什麼要造一些壞人?對不對?他既然知道那個蛇是可怕,他就不要造蛇,他造蛇幹嘛,對不對?他也知道智慧果是不好的,那就不要造智慧果,他又爲什麼造出來?這些你都不能問,因爲他有他的智慧,他是萬能的。那他爲什麼要虐待人類?爲什麼要地震、爲什麼要海嘯?你都不能問。這個叫叁乘。一乘的話那就不一樣了,通通弄清楚,他那時候就是因爲感冒打了噴嚏以後要擦鼻涕不小心就把這世界弄起來了,所以常常刮臺風、有飓風,這樣講上帝又不莊嚴。所以在談一乘真理的時候它是赤裸裸的,它沒有意識形態,沒有任何的人情,沒有什麼不好意思,也沒有什麼不好看,也沒有什麼莊嚴不莊嚴,沒有那些,它就只是存在而已。

  你所有的那一些,你意識形態裏的東西都不當,現在這些問題就在這裏,你的意識形態無法去檢別意識形態,你必須不用意識形態才有可能檢別意識形態,這一點你又跳不出去,這個就一乘教義裏頭它最大的特色,它能夠知道什麼叫真理,什麼叫大腦軌迹,然後又能夠從你的大腦軌迹裏頭跳出去,這當下就不只是出叁界了,他已經成就了,到第二世界以後的世界去了。

  那我們裏面所講的,他在叁界內、叁界外自在出入,他沒有無明的障礙。要知道只要有無明存在,你就沒有辦法自在,就是因爲他無明已經取消了,所以他在叁界內、叁界外他就自在出入,這個叫做無礙。所以我們在講自在這兩個字很簡單,大家也很喜歡,從一乘教義的定義來講,所謂無障礙或者自在,它的基本定義就是沒有無明,它把無明給破除了。你留意到這一點,這個是一般定義定不到的地方。我們什麼叫自在,自在就是無障礙,什麼叫無障礙?無障礙叫自在。其他就看你自己了,因爲你問兩個答案我都答了。

  好,我們簡單的把這個法義跟你解釋一下,“法乃真理的狀態。唯華嚴思想能于華嚴經中將這個真理的狀態透過叁世間以及體相用,很清楚的把你列出來”。那真理的存在是什麼?它透過叁世間跟體相用把它表達出來,這已經很啰嗦了,因爲那種狀況是不可說不可說,可是它又把它說出來,一說就很啰嗦了。所以有些時候我們覺得再講真啰嗦,可是不講又不知道,那就要講給你知道那就饒舌了,關鍵就在這裏。

  然而這個絕對真理的狀態要如何的確切很恰當的表達出來,這個就是義的範圍,所以義就是诠釋真理的狀態,所以我們在講義理、義理,有沒有?就是指這一個。法就是真理如如的那個東西,“唯有能將真理的境界完整的诠釋出來,教理行果才能一體的呈現,是故舉凡能將法義、教理、行果六門一體呈現的經典,不論用什麼名字來稱呼它,都屬于法界大不思議經典”,換句話說,它們都是《華嚴經》的易名,名字雖然不同,但都是《華嚴經》,它只要能夠把這個六門一體表現的,那都叫《華嚴經》。

  因爲要把那個法跟義講出來不容易,講的就會很多很多。那一般講教理行果那簡單,因爲前面的東西不要講。上帝爲什麼要創造人類、創造世界,這個講不完了,那意思就是你的腦筋是怎麼動的,動對的、動錯的這個範圍大,但是因爲太複雜,我們通常都不要了,佛講的就好了,按照人家講的,下面那一段我來做。

  你不能夠去探討法義是什麼,你就不知道生命的無限,你就不知道這個法界的富貴,你就不知道生命的燦爛。法義是很沈重的東西,所以我們通常都不去探討它,直接從教理行果下手,直接從教理行果下手的人我們叫德少,德少就小心量、下劣心,他不是沒有求真的心,有,但是太小了。

  那麼,要探討法義的這個部分那需要所謂上上根器者,那各位你不管怎麼樣自己要勉勵自己,那個部分我不見得能夠這輩子獲得,但最少呢我要培養下輩子一定要獲得,不要一直以爲,哎呀,不行啦,這輩子又要娶妻生子又要賺錢又要買房子,那你就歪了,你要那些世間法的事,可以,但是你要種一佛乘的因,下輩子來你很快就成就。但是你這輩子這個認知一定要打開,要打開,探討法義的這個東西真的很難,很難。

  最近,我們在跟學術界多一點交往,結果發現學術界也有這個毛病。就法義來講,哎呀那個沒辦法,我們還是教理行果來探討。行果他也不探討,因爲是學者嘛,他只探討教理,法義也沒辦法。甚至于現在西方世界在探討宗教的這個部分,它不談法義。我才跟他們…

《耳根圓通章 第五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