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还没看到啊!他会不会对他的妈妈有一种思念之情?你大概都不知道,然后你说不会,他不可能有,他是大彻大悟的人,他是究竟成就的人。你究竟成就又怎么样?不要吃饭啊!所以给你讲一讲,阿罗汉走路都是离地三寸,法身大士走路就离地五寸,登地菩萨就离地三尺,佛走路就是走在半空中。这是你意识形态,你自己胡扯,你没有了解到实际的过程。
佛不会那么自私说:“我说的就对,别人就不对”。我们在讲有时候是口头禅,惯性用语会用的斩钉截铁,“凡是、我说、一定”,这个是凡夫的话,佛不会这样。佛会讲真理就是真理,然后讲到那边你又听不懂了,什么不生不灭,你讲啊;不增不减,你都会背,那你讲的出来吗?佛讲那些其实你是听不懂,不懂呢,很爽,对不对?因为不懂,叫你讲,讲不出来,但是不生不灭就对了。什么叫不生不灭?如何不生不灭?那就是一乘,你要走到那个上面,去所以我们跟各位讲在这两个“法”跟“义”,你要自己慢慢去体会。
佛陀讲的绝对没错,但你要去验证,验证佛陀所讲的那个东西。这不是怀疑,是你自己要能够肯定。古人讲不要“拾人牙秽”,人家剔牙齿掉下来那个你自己再吞下去,神经啊,人家讲话喷出来的口水你赶快又去把它舔一下,不是这样。你讲的那个真理是什么?我要走上去,我要进到那个真理的轨迹里面去,去了解真理,不是从人家讲的当中把它搬下来,不是,所以我们特别强调行法就在这里,现在讲的,你知道吗?知道的不算,一定要做到,你知道就跟着去做,马上去做。你不要马上讲结果了,你先讲你的感受,自己的感受有没有,很笃定、很踏实,你能够一再又一再的去实践跟兑现,那个才算!你不能够透过实践而兑现的,通通不算。
我们昨天跟你提到说,观世音菩萨在观世音佛那边发菩提心,观世音如来教他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这很简单呀。他为什么又要回到那个地方,他就是跟着观世音如来而实践,今天他成就了叫观世音菩萨,他把那一个因地的实践变成他果地的生命因素,这个才叫成就,这实践以后会兑现。你今天不是,明明就往东走怎么跑到北边去了,我就往西走怎么又跑到那边去,为什么方向老弄错呢?出现的境界老是跟你的行法不同呢?那就不对了,这个叫做实践不利,闽南话讲的懵修。
师父要讲经了,大家赶快来,讲完经是非一堆,回去又开始了,所以每个人面向佛个个像菩萨,背向佛个个像罗刹。你哪在修嘛,你来到这里拜佛拜佛拜完了:你知道吗?知道什么?昨天师父骂人耶,骂三个,三个有名字一个没名字,开始了,那个没名字的是谁,可能是你呀。这下辈子大概是长颈鹿,报马不要报成那个样子嘛,你是来修功德,还是来当新闻报道?这个就是没有真实践。你怎么去兑现呢?
所以一乘教义很简单,你走上去,走到真理的轨迹上面去,那真理的轨迹你自己要弄清楚。这个都是指你自己的,不是我讲你听的,这种知道不算,在你内心里头你自己要去实践一遍,那一个部分,关键,这关键一定要弄好。
那么下面这一段,我想“今者,华严一乘教义则不然,何以故”,我举了这个,它这里几个字,“释迦牟尼乃依法之至真等正觉而成佛”,他这个“释迦牟尼”打字的时候以为我忘记写了,所以他又把它加上去。这释迦牟尼后面也没有加“佛”字,也不要“佛”了,不是没有佛。“值此至真等正觉是什么?所以必以法身佛毗卢遮那为究竟”,这毗卢遮那也不要“佛”,“是乃必将绝对真理的境界和盘托出,如此而言即是法”,那么下面才是法者何也。我在写的时候没留意,他很留意,所以他就接了他自己后面的话。
这个我们讲这里面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你假如依据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来修的话那就叫三乘,讲到大乘。你假如要打破沙锅问到底真理是什么?那就进入法身的领域了,那就是毗卢遮那佛。所以《华严经》之前都讲释迦牟尼佛,《华严经》之后才讲毗卢遮那佛,就从法身的立场来讲,这境界就高了一阶了。就这一阶,所以华严才叫做一乘法、一乘圆教关键在这个地方,你要把这个区别出来。我们来学华严,华严是什么?华者,花也,严者,园也,华严者,花园也,可以吗?可以,考试都及格,永远不开悟。它真正的教义在这个地方,大乘跟一乘之间的差别就差这么一点。
所以法身佛大乘也讲,大乘讲法身佛的时候已经是到华严的领域里头来了。但是,你在讲的法身佛大概都无味,不是原味,只有壳子而已,没有讲到里面的内容,里面的内容就是从毗卢遮那佛为什么会出现来谈的。这个毗卢遮那佛是一个还是多个,这个就是从大乘的立场来看毗卢遮那佛的问题了,那你就会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佛叫毗卢遮那佛,那阿弥陀佛的法身佛叫什么?药师佛的法身佛叫什么?你就通通跑出来了,万佛名经打开一万一千一百尊佛里头他们的法身佛都一样吗?都同一个吗?还是不同一个?是很多个吗?好,这就来了。修密的更糊涂了,五方佛到底是,哇,迷糊了,中台八叶院里头一翻开,他们是法身佛还是报身佛?你问题就来了。所以你要彻底了解这个一乘教义以后,那密法很多东西你就很自然打开了,因为密法的根本经典还是《华严经》,基本上就在这里,就是从这个地方教义展开的。
所以我们讲法义就要从法身开始讲,跟你大乘的不一样,大乘对于法义的那个部分没有为什么。就像上帝教一样,上帝就是上帝,他是本来存在的,你不能问他:上帝是哪一根筋弄错了,闲着无聊要造这个世界、造人出来,他造人为什么不都造好人就好,为什么要造一些坏人?对不对?他既然知道那个蛇是可怕,他就不要造蛇,他造蛇干嘛,对不对?他也知道智慧果是不好的,那就不要造智慧果,他又为什么造出来?这些你都不能问,因为他有他的智慧,他是万能的。那他为什么要虐待人类?为什么要地震、为什么要海啸?你都不能问。这个叫三乘。一乘的话那就不一样了,通通弄清楚,他那时候就是因为感冒打了喷嚏以后要擦鼻涕不小心就把这世界弄起来了,所以常常刮台风、有飓风,这样讲上帝又不庄严。所以在谈一乘真理的时候它是赤裸裸的,它没有意识形态,没有任何的人情,没有什么不好意思,也没有什么不好看,也没有什么庄严不庄严,没有那些,它就只是存在而已。
你所有的那一些,你意识形态里的东西都不当,现在这些问题就在这里,你的意识形态无法去检别意识形态,你必须不用意识形态才有可能检别意识形态,这一点你又跳不出去,这个就一乘教义里头它最大的特色,它能够知道什么叫真理,什么叫大脑轨迹,然后又能够从你的大脑轨迹里头跳出去,这当下就不只是出三界了,他已经成就了,到第二世界以后的世界去了。
那我们里面所讲的,他在三界内、三界外自在出入,他没有无明的障碍。要知道只要有无明存在,你就没有办法自在,就是因为他无明已经取消了,所以他在三界内、三界外他就自在出入,这个叫做无碍。所以我们在讲自在这两个字很简单,大家也很喜欢,从一乘教义的定义来讲,所谓无障碍或者自在,它的基本定义就是没有无明,它把无明给破除了。你留意到这一点,这个是一般定义定不到的地方。我们什么叫自在,自在就是无障碍,什么叫无障碍?无障碍叫自在。其他就看你自己了,因为你问两个答案我都答了。
好,我们简单的把这个法义跟你解释一下,“法乃真理的状态。唯华严思想能于华严经中将这个真理的状态透过三世间以及体相用,很清楚的把你列出来”。那真理的存在是什么?它透过三世间跟体相用把它表达出来,这已经很啰嗦了,因为那种状况是不可说不可说,可是它又把它说出来,一说就很啰嗦了。所以有些时候我们觉得再讲真啰嗦,可是不讲又不知道,那就要讲给你知道那就饶舌了,关键就在这里。
然而这个绝对真理的状态要如何的确切很恰当的表达出来,这个就是义的范围,所以义就是诠释真理的状态,所以我们在讲义理、义理,有没有?就是指这一个。法就是真理如如的那个东西,“唯有能将真理的境界完整的诠释出来,教理行果才能一体的呈现,是故举凡能将法义、教理、行果六门一体呈现的经典,不论用什么名字来称呼它,都属于法界大不思议经典”,换句话说,它们都是《华严经》的易名,名字虽然不同,但都是《华严经》,它只要能够把这个六门一体表现的,那都叫《华严经》。
因为要把那个法跟义讲出来不容易,讲的就会很多很多。那一般讲教理行果那简单,因为前面的东西不要讲。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人类、创造世界,这个讲不完了,那意思就是你的脑筋是怎么动的,动对的、动错的这个范围大,但是因为太复杂,我们通常都不要了,佛讲的就好了,按照人家讲的,下面那一段我来做。
你不能够去探讨法义是什么,你就不知道生命的无限,你就不知道这个法界的富贵,你就不知道生命的灿烂。法义是很沉重的东西,所以我们通常都不去探讨它,直接从教理行果下手,直接从教理行果下手的人我们叫德少,德少就小心量、下劣心,他不是没有求真的心,有,但是太小了。
那么,要探讨法义的这个部分那需要所谓上上根器者,那各位你不管怎么样自己要勉励自己,那个部分我不见得能够这辈子获得,但最少呢我要培养下辈子一定要获得,不要一直以为,哎呀,不行啦,这辈子又要娶妻生子又要赚钱又要买房子,那你就歪了,你要那些世间法的事,可以,但是你要种一佛乘的因,下辈子来你很快就成就。但是你这辈子这个认知一定要打开,要打开,探讨法义的这个东西真的很难,很难。
最近,我们在跟学术界多一点交往,结果发现学术界也有这个毛病。就法义来讲,哎呀那个没办法,我们还是教理行果来探讨。行果他也不探讨,因为是学者嘛,他只探讨教理,法义也没办法。甚至于现在西方世界在探讨宗教的这个部分,它不谈法义。我才跟他们…
《耳根圆通章 第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