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五集

  耳根圆通章第五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昨天把这个心性的基本结构跟它活动的大概状况,简单的跟各位提了一下,我想这个部分是在各位自己行法上要去做的,你不能进行的话,那就只有变成一种知识。我希望各位不要把它变成知识,它是一个你实际实践的一个过程。

  在我们修学的整个过程里,一些前提性的基本要件你自己必须要具备,要不然这里面你进不去。我们一再地跟各位讲“行者本色”,行者的本色你到底有没有?这我就没办法再跟你讲“行者本色”是哪些了。这讲了我想最少要二十个小时以上,你自己也要去体会,要怎么体会呢?就你们师兄弟之间要多交谈。

  有些人他以为他是独觉阿罗汉自己抱着书本猛啃就可以,没有用;也有很多人是一条鞭法,他直接找和上,我跟和上谈好就好。你是宰相啊?对不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那都没有办法,这种人际关系不良的人就是人格有问题了,所以你要晓得如何跟大众相处,透过相处当中你对心性你才能了解。

  昨天,我们也淡淡的跟各位提了一下心性学跟心理学不一样。心理学它只是从统计数字上去处理,这些学者他是用他所要的资料,他不是实际上去看到心性活动的轨迹。我们修行人不一样,你是进入了,你自己进入了那个轨迹,你掌握得到。

  虽然我跟各位讲,修行人真修行不要什么仪式、什么打坐、拜忏这个都可以不要,但是要问的是你是真修行吗?你不要懒了以后你就和上说“我真修行不要上殿”,那叫做去死好了。你真修行谁给你肯定?你自己能肯定吗?可以肯定,你要怎么肯定?我挑三斤的人,我今天挑三斤,明天挑五斤,我每天进步一斤,这个是真修行。我们有很多人要修行,“我先跟你讲:我是不能炒菜啊”,“我先跟你讲:我是不能弯下去啊”,那你修什么嘛你,你自己敢向自己挑战吗?你还没有开始就解甲易兵。你这叫修行吗?把道场当什么?龙发堂啊。你自己向自己挑战,你有没有战胜自己,超越巅峰,这个可以,因为那是一个行法嘛。我有病,是啊,我有病怎么样?你向你的病挑战,你才有可能战胜它。你要不向自己的病挑战,你无法战胜它,你看到病你就垮了,你还讲什么。

  我常跟大家讲说假如因为你的条件差,就要让人家认同你,那你完了,你最好去找救济院。我们条件差的人就是不让人家知道,要让人家说,唉哟,看不出来,你不要让人家看透透,看透透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什么都要让人家看出来呢?这就是基本条件,你要是没有走过那一条路,你的心性自己看不出来,绝对看不出来,所以修行人说“带几分病好修行”关键就在这里。因为你必须向你的边际挑战才能突破,就在那个挑战的同时,你才看得到,那是一个大福报、大善根。

  你现在就说,哎呀,我这样不行,在外面反正混也不进去,那就干脆混到空门来。我佛慈悲为怀,那要怎么处理,这要怎么修行,你说嘛,修行吗?可以同情你!你是个修行人还是被同情人,这一点先弄清楚。

  我们都知道,大家要往前迈一步,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勇气才有可能,因为要迈出那一步是未知的领域,你只有迈向未知的领域,你才能看到你心性的起伏,才有可能看到。所以透过这种状况你走过了,那么人家有什么问题,他只要开口你就知道,甚至于坐在那个地方那种脸色、那种神情,大概你也知道。为什么?因为他心里的东西他在外面显现出来,无法隐藏的,透过语言的描述他会掩饰,有些是故意掩饰,有些是无知,像你们在讲那境界、做梦,都是无知啊。你不知道讲的那些,把你内心的什么秘密吐露出来,你不知道。但是你走过那个心性的人,心性轨迹的人你就很清楚了,所以这里面在谈的跟心理学不一样。

  我们要告诉各位的是,你是一个行者,一个行者在成就的人叫做在第二世界里面;一个行者在未成就的因地里面讲是他是面向第二世界那边走的。一个非行者,不管他是国王,他是什么学者,他都在这个第一世界里头绕,他一直找那个连结点,因为他要生死轮回。你要留意到这一点。

  所以今天各位是个行者,那你就看清这一点,你跟别人有什么不同。不是你有什么,台湾话讲的“我是个修行人,所以我很了不起”,不是这样子,你修行者是什么?别的我们不谈,我们从华严行者来看,什么叫华严?你先弄清楚。一个华严行者跟一般行者有什么不同?那华严教义跟一般佛教有什么不同?你这个先弄清楚嘛。我们一再的跟各位谈,它差别在哪里。

  这是在西安的时候一个同修问的,那天我身体也很不好,想出去也走不了,刚好上了圭峰山爬的很累,回来又再“师父我跟你请法”。请了那么多法这个请的不错,问到重点,所以我就把它记录了一下,你看一下。华严讲的一乘教义“不共别圆”叫做一佛乘,这个一佛乘的法跟三乘法有什么不同,大乘、中乘、小乘差别在哪里?你要能够分别的出来。当然,分别的出来你已经进入华藏妙海了;你分别不出来,最少这疑情要带着。

  我跟各位一样,我也不懂,我问人家,人家说华严是“一乘不共别圆”,“一乘不共别圆”又怎样?“就是跟人家不一样。”我说:“哪里不一样?”“不一样”,然后说“我有事我先走了”。这还是华严大家,我想他也对,很慈悲,就是不一样啊,“不一样”下一句他没讲,要是我的话就拍桌子说:参!他不会这一招。

  我大概搞了十二年才找到了这个答案,现在免费送给你。我想你拿回去也是当知识而已。海云说,说这样,对你来讲又怎样,只是多一份资料而已,那就没意义。简单的讲,这个一乘教义就是讲法义、教理、行果;一般佛教讲的叫做教理、行果,不讲法义。它不是不讲,因为它法义是佛陀讲的,其他呢,他就依教奉行,他就依教奉行了,反正佛陀讲的都对。所以我们讲一般三乘,包括安藏,都是讲教理行果,所以有声闻乘教理行果、菩萨乘教理行果。它不讲法义,法义都是佛讲的,佛讲,你只有依教奉行了,这是标准的乖儿子,佛陀的乖儿子。

  那我告诉你,经过五、六百年以后,佛教面临了脱胎换骨的境界。这五、六百年下来,整个印度的客观环境有很大的变化,佛教僧团本身的生态也起了很大的变化。因为佛教已经几次分裂了,在教义上大家都有争执了;印度教、婆罗门教也经过式微以后再复兴了。佛教在跟人家讲的时候,不能再老是讲佛说佛说。大家都讲佛说,是非一大堆,所以一再的结集,一再的结集,都是要勘定佛说。自从大乘兴起以后就不再结集了,你有没有留意到,读佛教史的人?因为你不是从心性下手,你从知识下手,因为不再结集就没有结集所以不再结集。这我也知道,因为没有结集所以不再结集了,那为什么它不再结集了?没人知道。

  结集,事实上说明着一个问题,就是找寻佛陀所讲的,把它留下来,不能问为什么,因为佛说的都对。可是在阿含藏里头我们却发现到,佛陀曾经教过:不能因为我是佛所以我说的都对,你们要自己去验证,要以自己为洲渠、要以自己为岛屿、要以自己为灯塔,不能够用佛陀的话当做灯塔、当作依赖,这佛陀交代的很清楚。那么这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一乘教义的存在,佛是依法而成佛的,你要记得,佛不是天生掉下来的,佛是依真理的过程去做自我的训练而成就的。

  所以迦叶有一次跟佛陀吵架,佛陀是很尊重他苦行,他是头陀行第一。他这个死脾气还是常常露出来,有一次生气了,他就骂佛:“你不要来成佛,你不来我是圆觉,你一来我变声闻了。”本来是中乘,现在变小乘了,都是你成佛。因为他还在那边钻,钻不出来嘛,碰到佛他认输了,认输是认输,嘴里输了,心里很不高兴。当然他心里也输了,他也知道,可是一想到心里就呕心,这老大哥输给小老弟越看越不起眼,尤其在印度的那种阶级层次里,佛陀是刹帝利出身,那大迦叶本身又是婆罗门,对不对?所以有这种情况。

  但是这里面告诉我们那个真理的存在,佛陀是按照真理的轨迹而成佛的。成佛以后,佛再来讲给你听还是讲那个真理!那我们呢,是听佛来讲那个真理呢,还是自己去找那个真理的轨迹来走呢?这个差别就在这里。三乘就是:佛这样讲一定是符合真理的,我就照着它这样去做,这个就三乘。一乘就是:那真理是什么,我直接进入真理里头。关键就在这里。

  大乘兴起之所以能够卓越就在这个地方,它可以离开佛来讲。这一点当时的经家、觉悟者深深体会到这里,当时的译经家也完全掌握到这里,所以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可以发现所有的大乘经典一律都是无神论,它这一点就是跟印度教不同的地方,最不同的地方。

  你再仔细的看,它不但是无神论,而且非常冷漠。真理那个东西是不带任何的人情,它就是在那个地方存在着,你不找它,它也不理你,那就是禅家们说讲的“兰花生幽谷,无人也芬芳”。真理就是真理,它在那边存在着,你认识它也好,不认识它也好,它就是那样永恒的存在,一乘教义就是去找那个东西。那一个真理存在的状态叫做法,它只是存在,真理存在的那个状态那个叫法,就最高的那个层次。第二个部分就把那个真理存在的状态把它给表达出来,这个叫做义。所以这两个部分,你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因地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他会很矛盾,会有冲突,因为你不了解真理是什么,因为你所得到的都是真理的文字、描述真理的这些语言,甚至于呢,还有一些是后人自己意识形态的东西。

  上次我跟各位讲了佛陀成佛以后,他的恋爱史没人研究。我们都以为佛陀成佛就没感情了,他感情冷冰冰了,你大概不知道佛陀成佛以后是怎么恋爱的,因为从来没人讲,因为你讲真理的时候不会讲到恋爱,因为没讲到恋爱你就一直以为在他的人生成佛以后的岁月里,他大概都没有感情,然后你会解释:他有,他不是小爱,他是大爱,他才不是乱爱。不是啦,你那是意识形态。他假如没有感情的话,那他爸爸死了他为什么要回家去抬棺呢?对不对?你…

《耳根圆通章 第五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