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无明,那无明火的无明那不是我们所讲的无明。
那这个识是第一个识,可是你要知道那个“行”是什么,“行”大概你也讲不清楚了:受、想、行、识嘛,所以有行、有识,行是缘识来的,所以无明是缘行来的,你又变成这样了。我跟你讲不是这样,这个语言文字在古文里头他们用的都很简练,一个字都有好几个意思,我们讲心、讲念都帮你解析的很清楚了。这个“行”其实就是模式,现在的话来讲叫做方程式,我们用比较土的话叫模式,你有一个行为模式跟思维模式在那里,这个“取、爱、有、生、老”,那是行为模式,在这个“受”以前都是思维模式,你思维在运作的一个模式。
无明怎么来的?无明就是跟着那个模式来的。所以我们说相续心为无明本,相续心就是一个惯性嘛,惯性就是有个模式才能惯性,有没有?断相续心就免轮回了,那你要怎么断那个相续心,就是破这个模式,你那个思维模式要破掉。那你怎么破思维模式呢?那就破啊!破不懂?破啦!懂吗?断相续心就免轮回了,那就断嘛,断吗?讲的跟唱的一样的,你要做到才算,知道不算,你要不做到就没用。所以修行就要你去做到,一再反复的去训练这个。
那你在禅修中你一定要静心下来,一定要止住妄想,没有止住妄想你这根本不可能进行啊。所以现在各位在训练的那个“止住妄想的模式”,你要训练好,那个止住妄想的模式你不要训练成平行线。走这一条路是止住妄想,你好像也是,你就走在旁边,因为走上去很累,有很多挫折,你走不上去,干脆我就在外面走好了,就跟在旁边,反正铁路一直走都会到台北去,我们就走在铁路的旁边开始走。那平行没有用,平行没用。
你留意到,这个是模式。因为经过行、经过识以后,那个“行”的模式是很清楚没有错,可是那个“识”的形成本身它是有一个模式的,而这个“行”里头包括“想”,就那个受想行识的那个过程。那个过程你看那个五蕴结构这个图,这个是比较简单。从色到受,因为受所以才进入末那,所以我们受是指第六意识的作用,其实第六意识要产生成色的时候,第六意识就已经进去了。那个受是第六意识的另一个功能,它的功能里头。我们清楚的这样看,当你第六意识透过末那识到阿赖耶识,这个叫“想”;从阿赖耶识到末那识再回到第六意识做确认的时候,这个叫“行”。所以这个地方无明缘行其实是沿着整个过程,因为你这个过程这样绕过,无明就产生了,再来你就这样惯性一直用。
所以现在你再想想看,你在家里教孩子:叫爸爸、叫妈妈,这个是圆的、那个是红的……你一直教他什么?你一直在污染他啊,一直在污染小孩子。他本来是很纯真的,你就一直给他这个,一直给他这,你不是给他记什么,你就给他这么一个模式。爸爸妈妈是很伟大的污染专家,你把那个纯真的小生命你就给他这么一个模式,然后这小孩子就很厉害了。你看那有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这个模式运行完成后,他就去揣摩父母亲的意思,他自己就开始加工了,那工厂日以继夜的加班不只三班制,所以你会发现孩子好厉害,那就是你污染成功,所以他很厉害。你污染不成功的小孩子,他老是“哈”,你就快被气死。你看吧,当你这个完成以后,你很难断了。
那个识以后就更不用讲了,识是怎么来的?就是从受到触,触到六入,因为六入才有名色,所以你看到色是怎么来的,就是在这里无明介入啊,你透过六入产生名色,色就产生了,而这里面最主要就是无明在这里起作用。所以你现在要怎么破无明?你看到识很清楚的运作,也知道模式在那里,是这样产生无明的,你现在要把无明拿掉就很简单了,它就像乌龟一样,你就把它拿来丢河里就好了。现在问题是你看不到,你感觉好像有乌龟在动,可是你抓不到它,因为你没有办法看清楚它从哪里来?
所以修行基本上要回到“住”这边,把这一个五蕴的结构,它在运作的地方,你把它看得很清楚。在这个时候没有善恶,它只有那个念起的运作的逻辑在那里而已,只有那个逻辑在那里。当你很清楚的看到这种状况,那你把那个逻辑给断了就全部结束了嘛,无明就不见了。
小孩子是怎么样养成这个模式,普天之下没有人知道,只有行者在这个时候他才发现。所以你会觉得说,怎么我都会讲的那个样子,我不是怎么都讲得那个样子,因为你在禅修当中你就发现你的心念是怎么起作用的,然后你就发现——你看到那个年轻的妈妈在教小孩子讲话,你就发现了。关键就在这里,所以你一定要训练自己把心静下来,只有你把心静下来以后,你才有可能回到这个地方——“住”这个领域里头来看这个东西,你能够掌握到,你很快就会进去了,你就到分水岭来把无明拿掉。
当你一再的训练,各位要知道,把无明拿掉一次是简单,我认为不难,要让无明永远在你的生命里消失,那就要很长的时间了。讲这个后半段就要很长的时间,前半段只是要更长的时间而已,你看有几个段落?所以我跟各位讲说:无数次的失败有一次成功,无数次的失败才有一次成功,要有无数次的成功才有一次成就,要有无数次的成就才有一次成熟(无明拿掉叫成熟),然后要有无数次的成熟才有成佛,知道吗?要成佛就这么简单,要有多少个无数,那是平方算的。成就要进入成熟,要有无数的平方,你才进得去,一次成熟而已。因为你无数次的失败有一次成功,无数次的成功才有一次成就,我是讲成就不是成熟,要一次成就要无数的平方,要成熟的话就要无数的立方,三次方,要成佛的话就要无数的四次方,那你自己去算吧。
修行的一个架构,我们就跟各位谈到这个地方。文字上给各位再看一下,十二因缘法这个我们补充一下好了。
我们是这样看,凡夫顺生死流,有没有?《忏悔记》里头清凉国师写的,顺生死流就说无明顺下来的行、识、名色、六入,这样一直下来,一直到生灭、老死,接着到下一生灭就来了,这个就是一个大的循环模式,大的模式。修行是另外一种模式,叫逆生死流,不是顺生死流,它逆。逆你要从老死这样一个一个修回来才有可能。讲逆是这样过来,那我们就不是这样了,因为顺的话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一直顺下来,我们逆生死流就从无名灭则行灭,是这样下来的。它是顺的话是缘,一个缘一个下来,现在我们要逆生死流从下面修上去,到最后是无明灭,那就讲境界了,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一个一个下来,所以基本上你还是从因向果走上去,然后果一灭,无明的果一灭,下面通通灭了。所以我们要怎么样从下面一直走上去,那又是个人的手眼各有不同,大家都不一样,但是你一定要走的是一个把无明灭掉的这个终极目标,一个终极目标。
现在,关键我们要跟各位谈的,在《心经》上面我是跟各位讲,爱是很好破的,因为爱很具体,破爱那就好修。那这里我们不是跟你讲破爱的问题,你要从受开始往前看,真正修行到成熟的时候,是从识到无明,有没有?这整个关键都有啊。
你从受开始往前,你去了解到你的心里结构状态,这是一种思维模式。那么你要很清楚看的话,那个名色以后不管,从识、行、无明这样来看,无明是怎样产生的?因为在这一个行法的系统里头我们叫做唯识,它的关键就是要破无明。所以任何一法你都要到达破无明的目标。我们真的不一定从这里走,你从五蕴走也可以。你从这里走当然也可以,不是不行,是不同的行法。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说,你一定要依止你的善知识,你跟哪个师父学都不要紧,他要教你你那一法的目的在哪里?
有一个佛学研究所毕业的比丘跑来找,我问他说:“你干嘛要出家?”“我出家无大志,只图一个预知时至。”我说:“你去死好了,佛学院读到研究所了图个预知时至?”我说:“兔子吃草每只也预知时至。”你要知道你跟谁学?你到底是什么?他没有目标,外面杂讯又多,然后碰到出家人又不敢讲“我想明心见性或者我想要什么入一真法界”,不敢讲,只好图一个预知时至,想说我会不会赞叹他?
要有目标,你没有目标,语无伦次不知道干什么。这一点是我们要告诉各位,你一定要弄清楚,你跟哪个善知识走,他有一套,各有手眼嘛,那手眼就是一套,他那一套要教你的时候,他目标在哪里?这个你要弄清楚。所以你用五蕴结构它是一个目标,用十二因缘也有一个目标,语言是不同的,基本上应该是一致的,是一样的,你要去谈那个东西。
“生住异灭”也一样,我是把这三个东西并在一起的时候,稍微错落一下,所以把生这个区块弄到另一个地方叫萨婆若海,你要能入,破无明是不是入萨婆若海呢?那不一定。所以在整个修持的过程当中,关键在于指导你的人怎么指导你,要你到达哪里?他可能说破无明是终极目标,那就要进萨婆若海了。他的指导在破无明,这个地方的手段跟我现在跟你讲的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够用类比。这个师父讲的跟那个师父讲的不一样,怎么会不一样?你不能这样类比,因为他用的语言不同,他指导的内容也不一样,你必须要彻底的去所谓的登堂入室,要能够真的是请教到那个法的核心跟终极目标,那整个行法的那个部分一定要弄清楚,这才是你要学的。不要皮皮,皮皮你要学什么?在皮外面的那层皮上面,你要学什么?你什么都没学到,而且会弄到都是杂讯。
有人跑来问:“师父你看我这样对不对?”我说:“对。”“好,你说的。”他走了。你那边演一下耍猴戏给我看,很好啊,那当然对,因为你没跌倒,头没撞破,当然对嘛。他回家一定说那是我讲的他对。你这样子突然间冒出来问两句,我要从哪里讲起?我总不能够说你坐下来,我讲个三、四个小时给你听吧,对不对?那不可能啊。
你要怎么登堂入室?你跟那个善知识要有共同的语言模式,共同的思维模式,共同的行为模式,那你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你没有共同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讲的同一句话,南辕北…
《耳根圆通章 第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