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無明,那無明火的無明那不是我們所講的無明。
那這個識是第一個識,可是你要知道那個“行”是什麼,“行”大概你也講不清楚了:受、想、行、識嘛,所以有行、有識,行是緣識來的,所以無明是緣行來的,你又變成這樣了。我跟你講不是這樣,這個語言文字在古文裏頭他們用的都很簡練,一個字都有好幾個意思,我們講心、講念都幫你解析的很清楚了。這個“行”其實就是模式,現在的話來講叫做方程式,我們用比較土的話叫模式,你有一個行爲模式跟思維模式在那裏,這個“取、愛、有、生、老”,那是行爲模式,在這個“受”以前都是思維模式,你思維在運作的一個模式。
無明怎麼來的?無明就是跟著那個模式來的。所以我們說相續心爲無明本,相續心就是一個慣性嘛,慣性就是有個模式才能慣性,有沒有?斷相續心就免輪回了,那你要怎麼斷那個相續心,就是破這個模式,你那個思維模式要破掉。那你怎麼破思維模式呢?那就破啊!破不懂?破啦!懂嗎?斷相續心就免輪回了,那就斷嘛,斷嗎?講的跟唱的一樣的,你要做到才算,知道不算,你要不做到就沒用。所以修行就要你去做到,一再反複的去訓練這個。
那你在禅修中你一定要靜心下來,一定要止住妄想,沒有止住妄想你這根本不可能進行啊。所以現在各位在訓練的那個“止住妄想的模式”,你要訓練好,那個止住妄想的模式你不要訓練成平行線。走這一條路是止住妄想,你好像也是,你就走在旁邊,因爲走上去很累,有很多挫折,你走不上去,幹脆我就在外面走好了,就跟在旁邊,反正鐵路一直走都會到臺北去,我們就走在鐵路的旁邊開始走。那平行沒有用,平行沒用。
你留意到,這個是模式。因爲經過行、經過識以後,那個“行”的模式是很清楚沒有錯,可是那個“識”的形成本身它是有一個模式的,而這個“行”裏頭包括“想”,就那個受想行識的那個過程。那個過程你看那個五蘊結構這個圖,這個是比較簡單。從色到受,因爲受所以才進入末那,所以我們受是指第六意識的作用,其實第六意識要産生成色的時候,第六意識就已經進去了。那個受是第六意識的另一個功能,它的功能裏頭。我們清楚的這樣看,當你第六意識透過末那識到阿賴耶識,這個叫“想”;從阿賴耶識到末那識再回到第六意識做確認的時候,這個叫“行”。所以這個地方無明緣行其實是沿著整個過程,因爲你這個過程這樣繞過,無明就産生了,再來你就這樣慣性一直用。
所以現在你再想想看,你在家裏教孩子:叫爸爸、叫媽媽,這個是圓的、那個是紅的……你一直教他什麼?你一直在汙染他啊,一直在汙染小孩子。他本來是很純真的,你就一直給他這個,一直給他這,你不是給他記什麼,你就給他這麼一個模式。爸爸媽媽是很偉大的汙染專家,你把那個純真的小生命你就給他這麼一個模式,然後這小孩子就很厲害了。你看那有聰明的孩子,他知道這個模式運行完成後,他就去揣摩父母親的意思,他自己就開始加工了,那工廠日以繼夜的加班不只叁班製,所以你會發現孩子好厲害,那就是你汙染成功,所以他很厲害。你汙染不成功的小孩子,他老是“哈”,你就快被氣死。你看吧,當你這個完成以後,你很難斷了。
那個識以後就更不用講了,識是怎麼來的?就是從受到觸,觸到六入,因爲六入才有名色,所以你看到色是怎麼來的,就是在這裏無明介入啊,你透過六入産生名色,色就産生了,而這裏面最主要就是無明在這裏起作用。所以你現在要怎麼破無明?你看到識很清楚的運作,也知道模式在那裏,是這樣産生無明的,你現在要把無明拿掉就很簡單了,它就像烏龜一樣,你就把它拿來丟河裏就好了。現在問題是你看不到,你感覺好像有烏龜在動,可是你抓不到它,因爲你沒有辦法看清楚它從哪裏來?
所以修行基本上要回到“住”這邊,把這一個五蘊的結構,它在運作的地方,你把它看得很清楚。在這個時候沒有善惡,它只有那個念起的運作的邏輯在那裏而已,只有那個邏輯在那裏。當你很清楚的看到這種狀況,那你把那個邏輯給斷了就全部結束了嘛,無明就不見了。
小孩子是怎麼樣養成這個模式,普天之下沒有人知道,只有行者在這個時候他才發現。所以你會覺得說,怎麼我都會講的那個樣子,我不是怎麼都講得那個樣子,因爲你在禅修當中你就發現你的心念是怎麼起作用的,然後你就發現——你看到那個年輕的媽媽在教小孩子講話,你就發現了。關鍵就在這裏,所以你一定要訓練自己把心靜下來,只有你把心靜下來以後,你才有可能回到這個地方——“住”這個領域裏頭來看這個東西,你能夠掌握到,你很快就會進去了,你就到分水嶺來把無明拿掉。
當你一再的訓練,各位要知道,把無明拿掉一次是簡單,我認爲不難,要讓無明永遠在你的生命裏消失,那就要很長的時間了。講這個後半段就要很長的時間,前半段只是要更長的時間而已,你看有幾個段落?所以我跟各位講說:無數次的失敗有一次成功,無數次的失敗才有一次成功,要有無數次的成功才有一次成就,要有無數次的成就才有一次成熟(無明拿掉叫成熟),然後要有無數次的成熟才有成佛,知道嗎?要成佛就這麼簡單,要有多少個無數,那是平方算的。成就要進入成熟,要有無數的平方,你才進得去,一次成熟而已。因爲你無數次的失敗有一次成功,無數次的成功才有一次成就,我是講成就不是成熟,要一次成就要無數的平方,要成熟的話就要無數的立方,叁次方,要成佛的話就要無數的四次方,那你自己去算吧。
修行的一個架構,我們就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文字上給各位再看一下,十二因緣法這個我們補充一下好了。
我們是這樣看,凡夫順生死流,有沒有?《忏悔記》裏頭清涼國師寫的,順生死流就說無明順下來的行、識、名色、六入,這樣一直下來,一直到生滅、老死,接著到下一生滅就來了,這個就是一個大的循環模式,大的模式。修行是另外一種模式,叫逆生死流,不是順生死流,它逆。逆你要從老死這樣一個一個修回來才有可能。講逆是這樣過來,那我們就不是這樣了,因爲順的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一直順下來,我們逆生死流就從無名滅則行滅,是這樣下來的。它是順的話是緣,一個緣一個下來,現在我們要逆生死流從下面修上去,到最後是無明滅,那就講境界了,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一個一個下來,所以基本上你還是從因向果走上去,然後果一滅,無明的果一滅,下面通通滅了。所以我們要怎麼樣從下面一直走上去,那又是個人的手眼各有不同,大家都不一樣,但是你一定要走的是一個把無明滅掉的這個終極目標,一個終極目標。
現在,關鍵我們要跟各位談的,在《心經》上面我是跟各位講,愛是很好破的,因爲愛很具體,破愛那就好修。那這裏我們不是跟你講破愛的問題,你要從受開始往前看,真正修行到成熟的時候,是從識到無明,有沒有?這整個關鍵都有啊。
你從受開始往前,你去了解到你的心裏結構狀態,這是一種思維模式。那麼你要很清楚看的話,那個名色以後不管,從識、行、無明這樣來看,無明是怎樣産生的?因爲在這一個行法的系統裏頭我們叫做唯識,它的關鍵就是要破無明。所以任何一法你都要到達破無明的目標。我們真的不一定從這裏走,你從五蘊走也可以。你從這裏走當然也可以,不是不行,是不同的行法。所以我們跟各位講說,你一定要依止你的善知識,你跟哪個師父學都不要緊,他要教你你那一法的目的在哪裏?
有一個佛學研究所畢業的比丘跑來找,我問他說:“你幹嘛要出家?”“我出家無大志,只圖一個預知時至。”我說:“你去死好了,佛學院讀到研究所了圖個預知時至?”我說:“兔子吃草每只也預知時至。”你要知道你跟誰學?你到底是什麼?他沒有目標,外面雜訊又多,然後碰到出家人又不敢講“我想明心見性或者我想要什麼入一真法界”,不敢講,只好圖一個預知時至,想說我會不會贊歎他?
要有目標,你沒有目標,語無倫次不知道幹什麼。這一點是我們要告訴各位,你一定要弄清楚,你跟哪個善知識走,他有一套,各有手眼嘛,那手眼就是一套,他那一套要教你的時候,他目標在哪裏?這個你要弄清楚。所以你用五蘊結構它是一個目標,用十二因緣也有一個目標,語言是不同的,基本上應該是一致的,是一樣的,你要去談那個東西。
“生住異滅”也一樣,我是把這叁個東西並在一起的時候,稍微錯落一下,所以把生這個區塊弄到另一個地方叫薩婆若海,你要能入,破無明是不是入薩婆若海呢?那不一定。所以在整個修持的過程當中,關鍵在于指導你的人怎麼指導你,要你到達哪裏?他可能說破無明是終極目標,那就要進薩婆若海了。他的指導在破無明,這個地方的手段跟我現在跟你講的是不一樣的,所以不能夠用類比。這個師父講的跟那個師父講的不一樣,怎麼會不一樣?你不能這樣類比,因爲他用的語言不同,他指導的內容也不一樣,你必須要徹底的去所謂的登堂入室,要能夠真的是請教到那個法的核心跟終極目標,那整個行法的那個部分一定要弄清楚,這才是你要學的。不要皮皮,皮皮你要學什麼?在皮外面的那層皮上面,你要學什麼?你什麼都沒學到,而且會弄到都是雜訊。
有人跑來問:“師父你看我這樣對不對?”我說:“對。”“好,你說的。”他走了。你那邊演一下耍猴戲給我看,很好啊,那當然對,因爲你沒跌倒,頭沒撞破,當然對嘛。他回家一定說那是我講的他對。你這樣子突然間冒出來問兩句,我要從哪裏講起?我總不能夠說你坐下來,我講個叁、四個小時給你聽吧,對不對?那不可能啊。
你要怎麼登堂入室?你跟那個善知識要有共同的語言模式,共同的思維模式,共同的行爲模式,那你才有可能登堂入室。你沒有共同的語言模式跟思維模式,講的同一句話,南轅北…
《耳根圓通章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