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辙。你不要看“阿罗汉”这个字大家常讲,证阿罗汉,是证阿罗汉,你讲的证阿罗汉的意思可能跟另外一个道场的证阿罗汉的意思不一样,你讲的成就跟另外一个道场的成就不一样。
你看高僧传打开,它分有好几个科目:有些高僧他成就的就是盖庙,有些高僧成就的就是翻译,有些高僧成就的是讲经。他们都成就啊,你可能会说他讲经讲得那么好,有没有到极乐世界?他翻译的人有没有明心见性啊?你可能通通扯在一起了。译经译的那么好,真谛三藏、鸠摩罗什、玄奘大师、实叉难陀都翻得那么好,他们一定都明心见性,也都是阿罗汉,又都是法身大士,然后都住在极乐世界。那都是你定义的,人家有没有跟你讲?那是都不一样的。所以你现在要走哪一条路,要经过你师父的指导,师父怎么指导,那你一定要穿透它。跟各位讲,不要表面工夫,全部学那皮皮的,出去全是非,一定要深入,这个部分也提供给各位作参考。
那我们看一下文里面的,这个文、这些图表是以前讲的。这个文是我那天在西安的时候刚好那天感冒,反正哪里也不能去,感冒全身懒洋洋的。去了水陆庵,看那些古人的伟大成就,它用泥塑的一些佛像,哇!那真是不可思议,刚好在那个时候红卫兵去破坏,看它一间破房子不理它,破房子里头宝真多,因为没有被破坏所以才捡下来,那不小心还留到现在的宝。回来感触很多,我就想说古人怎么造这些东西,我就把它写了这篇文章。
“生住异灭”这个我跟它叫心性学的基本理论,它是一个核心的架构。图表讲是比较清楚,可是你记不起来,那天写的刚好我们现在可以用。
“生住异灭是心法中的基本架构,它是从宏观、总体的说,其中,心性念是心的本体结构。心是本体心的心体,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个我们常常跟各位讲。
“故将此心相又称为本体念”,因为它是用念,所以我们先把念弄出来,这个念因为只讲一个念,你分不清楚,所以要用比较完整的词来说明,不能只用这么一个字。“念的自相是本体念,从念自相为第一念”,从念到相这个地方叫第一念。
“相成之后”,我们刚才跟各位讲,从相再回到萨婆若海心性念里头去,那个时候生命能量是非常地壮观的,也因为那么壮观的生命能量,所以才有佛经上面所讲的那种富贵的境界。那假如不是,我们从整个解析来讲,我为什么要带那么一句话,让你知道修行的可贵在哪里。那一般来讲从理论一直往下讲,那是知识,因为你没有修行、没有实证、没有那个境界,所以你不知道,我不是不讲境界,只是我讲境界你听不懂。你爱讲境界,你讲的都是鬼境界,知道吗?
“这个相成以后,由于一念无明起,此中的无明介入就产生了色”,所以色跟相之间就差一个无明而已,无明介入之前叫相,无明介入以后就叫色。“此色即是第二念”,就是第二念了,“故第二念其实是夹杂了无名作用的生灭念”,这个时候就叫生生灭灭的生灭念了。“此生灭念生,自此五蕴丛生,由色而有受想行识”,色其实还是静态的,第六意识的受,那就开始动态了,那下面凡夫的境界那就多了。
凡夫境界是什么知道吗?你假如不知道的话,市面上有一部书叫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全集,你去买回去好好看一遍,那个里面所记载的都是第二念以后的众生五蕴丛生的境界,因为它是写得最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你好好去欣赏,你就可以知道娑婆世界五花十色是什么样子。乱七八糟的著作也不少,台北市街头,每个月都有几千本出书,都是描写这个五蕴丛生的境界。这样你就看很清楚,那个你很好放下。那是人家把你表现出来,你要放下不是那些书,那些书都从你的心里产生的,他假如不是写到你心里的,他不会得诺贝尔奖,会得诺贝尔奖一定把每个人的心境通通写出来。但是他写的就是刚才图表上面的“异灭”的,他不会讲到生住那边去,因为你的心里都在“异灭”那边,所以你应该要放下,这个叫出离心,你放不下,你没有出离心,要出离的是善恶念跟变异念那边。
所以我们看下面再跟各位讲的,“是故相以前属第一念,乃在生的范畴之中,当无明起用介入之时,正夹在生与住的分野上,故色以后便是第二念之后的生灭念作用,皆在住的范畴中,住的范畴就是五蕴工厂内的酝酿作用,此中正是识的形成。”这识的形成刚才跟各位简单的介绍过,其他都要你深深地去体会了。
“以及大脑作用的基地,而一个识的形成必有五蕴的一再轮转运作以及连结,而形成意识形态乃能记忆。”这里应该掉了“意识形态乃能记忆而形成概念”,没有意识形态你就不能记忆,那么有了意识形态你就能记忆,记忆以后你才会形成概念,串联起来变成一种概念。
“换言之,每一个概念的形成,必有百万念的累积才能完成,而人类的大脑作用以及活动,乃是这些概念的环扣所形成,此时即在异的范畴里,是以凡夫的大脑取向思维模式即是在异的范畴中,运用概念在运作,而非一般人所谓的第一念,这个叫做善恶念。”你都在那个地方异的范围里头在那边运作,用很多很多的概念,你那概念大概都是好的,至少你认为是好的,是不是真好那不知道,反正你是认为好的才做的就对了。
“此说所指第一念乃善恶念的直觉反应,为概念式的第一念,且此概念的抉择,事实上是一种善恶念的抉择,此抉择中有无量的善恶、是非、罪恶、利害等意识形态的纠缠。换言之,善恶念的抉择乃是在观念上的作为与不作为的观念抉择,这是由异入灭,入灭的阶段为变异念,也就是善恶抉择是在变异的范畴中,而变异的抉择是末端的观念决定,决定以后即是作为或不作为的行动抉择,此行为抉择事实上已属幻灭,故云变异念或灭异念。行为之后接着就是属于因果的范畴了,故所谓灭即是由老死再入果报的轮回课题,是以十二因缘与生住异灭五蕴结构等,乃是同一主题的不同语言模式。”就是这样,给各位作参考了,下面这些都是解释了。
“念属意业,心为命主,意思是心与念都在心性上,念清净乃此第一念的阶段。”我们讲清净念、念清净,事实上应该是指那第一念,可是你一般讲的念清净、清净念是善恶念的善或者不坚持,是这个意思,那就跟这个完全不一样。“住的第二念到五蕴丛生的过程,是法身轮转五趣的状况呢,或者经洗心而回到第一念的关键。”有没有
这个状况弄清楚,它是两个选择。
“异的概念运作,乃是善恶念的抉择,纯属凡夫阶段中的大脑思维,这是佛法中十分明确的指示,若想不用大脑取向的思维模式,唯有进入住的领域用洗心的功夫回到第一念的领域,才有可能运用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几位新来朋友们,这些名词可能你都是新听到的,你假如新听到的你就要好好的去思索一下这里面有什么不同.
“但是经由善恶念而转入行为的作与不作,事实上是由念转入行,这行为的产生已入因果轮回的命数,其中身、语两业是非常清楚的。”这里应该打一点才对,身业跟语业这两业是很清楚的。
“意定于心而行于外的情形”,这个身业跟语业是意定于心而行于外,是你表现出来的。“然而意业的形成却是心行决定,构成了意识形态,在方方面面影响着身业与语业。”这是意业的形成正好是生于两业的行为方程式,这个就是无间业的根本因,这个就是意业所形成的模式是无间业的根本因,轮回业就是由这里来的。你不要以为说,我们讲心性跟你那个因果轮回没关系,这里面是操控你因果轮回的晶片,你放进去它就通通出现了,你不用隐瞒,你做错事不承认,没有用。因为你的一切都透过你的意表现在身业跟语业上面,身业、语业过了以后你可能会掩饰,可是意业里面轮回因通通记录着。所以阎罗王在哪里?阎罗王在你自己的家里,在哪里?你要造恶业,你还要隐瞒,它一条一条都给你记下来,你别躲。
这个后面再做一个补充:“第一念相的产生,原本就是生命在自然界中的本然状态。”注意,我这里面用的是讲到第一念里面那个地方,这个地方多讲是这样让你多熏习,这辈子搞不清楚也不要紧,下辈子再来就很轻松了。因为你前辈子没熏习,所以这辈子听得糊里糊涂的,头都快炸掉了。
本然状态那个相,如果用语言来表达,生命与自然的接触是根的作用。相以前才叫根,所以你要舍识用根,那叫懵讲的,你不回到这里你怎么用根?“此时的反应就是这样”,不要问为什么?没有为什么?因为那个你已经控制不到了。“而无所谓的名相或状态,只是一种清晰的存在而已”,注意,清晰的存在而已不糊涂的。但是一般人的大脑思维将这种状况称为混沌状态,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你没有到达这里,它是很清晰的存在,它不是混沌状态。但是当那些人在讲混沌状态的时候,我知道他在说什么,你讲混沌状态就证明你根本就不知道。因为那个东西是很清楚的,很清楚的相,假如不清楚,那表示你没有达到这个地方,你都在善恶念那边。
“相完全是根尘相接的本然状态,这是第一念。当第一念产生之后若为无明所介入,无明就会将这本然状态加以加工,随即进入识尘相荡的作用。”那识根尘互相激荡,前面是根尘相接它是很顺的一种状态,所以这二个词是我在应该讲来十六、七年前所用的词,我是觉得有时候会想一想怎么那么厉害,这个词那么美。“然此已非根尘的关系,而是识尘的关系”,根尘,我们叫根尘相接,识尘叫识尘相荡,这二个是完全不一样的现象,所以可以称为第二念。
“第二念就是色,所以此时的色统称为六尘。在第一念跟第二念之间的差别就是介入了无明的作用,此时的问题是:无明是什么?无明如何起作用?”既然是无明介入了,那我们不要它介入,这很简单,把无明拿掉,关键就在这里。那无明如何起作用,无明是什么呢?简单的说,“无明就是累积在大脑内跟记忆中的惯性反应,此一惯性能将相的状态突显出来运作,运作即是大脑的标的,因此识性就是惯性的作用。”有没有?就这样产生了,“惯性作用越频繁识性就越发达,无明就越旺盛。”所以我常跟各位讲聪明、伶俐、能干、反应敏捷的请特别注意,你是识性发达、无明旺盛,故云“相续心为无明本”。
那么接下来的便是“十二因缘论”的范畴,就是因果轮回的部分。这个部分,我想我们大概就简单这样讲。“无明是什么,无明如何起作用?”这是另一个主题,不是我们在行法中这边要讲的,所以我这里就不详细跟各位讲这些,哪天有空,闲着无聊,我们树下泡茶,再讲无明是什么!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耳根圆通章 第四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