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叁集
海雲繼夢和上
好,我們今天就先把這個基本理論的部分跟各位做個說明。我暫時把它取名叫做“心性學的基本理論”,主要你要從“生住異滅”這個地方來看,我們主要是分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一般所講的目標。對各位來講,你是毫無經驗,理論上、詞句上、語言上、佛教經典上,你都知道叫做第一念。
我們常講明心見性,這是什麼?大概你也講不出來,但是朗朗上口。蒲團拿來,屁股還沒坐下去,就想要明心見性。但是,明心見性是什麼?你完全不知道。
這個地方,我們首先跟各位講心、性、念這叁個:“心”是本體心的心體,“性”是本體心的心用,“念”是本體心的心相,這叁個都屬于本質上的東西,人人本具的那個所謂佛性。所以我們在這個“心性念”中的這個部分,我們把這個“心”的心相,“念”是本體心的心相的這個心相,我們首先叫做本體念,這個念是本體的。這個部分你都沒有概念,你完全不知道,你不要說你知道,你知道你就是佛了。你只是聽人家講一講,你就好像都知道,好像啊,不是啦!你不能夠說我好像知道,學佛你一定要給自己負責,禅修就是要給你實際上走到這個地方。
那麼,我先把這個文辭上的東西給你講一遍,等一下我們再來看圖是什麼東西。這張圖叫總圖(心性學基本結構圖),這裏頭有五個理論,我們在講的前面這個“生住異滅”的“生”是第一階段,你修行是在第二階段“住”裏面。一個很有修養的人,他大致上是生活在“異”裏面,那我們一般凡夫就在“滅”這個範圍裏頭。
那我們先看看這整個的狀況。“生”是什麼,就是“心性念”這個地方,“心”是本體的心體,是心的這個心體、本體心,“性”是本體心的心用,“念”是本體心的心相,這叁個是一體的。你原來只有心,你不明心、你不見性,明心見性指的就是對這個部分很清楚。講明心見性、講第一念都指這個地方。這個地方,這個心相,我們叫本體念,不叫第一念,因爲它都還沒起作用,所以沒有第一不第一的問題。從這個“念”到産生“相”的這個地方,這個“相”就叫第一念。在第一念裏,無明還沒起作用,我們當這個念一起,要導入薩婆若海,就是回到心性念這裏面,回到本體心這裏面。
各位要知道,那個本體念,因爲外塵境界而産生相。這第一念一産生,當你能夠又回到薩婆若海,本體心裏頭去的時候,那對你這樣一個人來講,就好像是原子彈爆炸一樣,那種能量是非常強烈的。你不要看說理論上只有這樣講,理論上就這樣講——流入薩婆若海,不被第六意識無明牽引,一句話就講過去了。你不知道這裏面發生多大的事,就好像整個宇宙都發生“9·21”大地震一樣,那種能量是非常強烈的,你沒有去經驗你不知道。你看文字都一樣大,畫了圖在那邊,花不溜丟,不知道在說什麼。這個就是修行迷人的地方!這就是佛之所以偉大的地方!《華嚴經》裏在描述那個偉大的境界、不可思議的境界,佛境界那麼的殊勝、繁華、富貴,其實就是在指那個從第一念回到薩婆若海的那個境界,這樣知道嗎?經典看那麼多,天天都在誦《八十華嚴》,誦《四十華嚴》,你在誦什麼?你沒有進到裏面去,你根本不知道經典在講什麼,經典在講哪一段?在講這一段呢,這個都在法身境界裏,這裏面就叫做“一真法界”,你修行要能回到這裏面來。
“生”這個領域,這個“相”一産生以後,你很難守得住,尤其凡夫更守不住。我們講阿羅漢按照佛教的標准,以“華嚴”的標准來講,阿羅漢要破我執,破法執,一分保衽。破我執是七信位,破法執是九信位,加一分保衽,十信滿心以後,那才是圓教初住位,要到這個初住位這裏來是功夫。阿羅漢是指雙破我執法執的這阿羅漢,那它的位置在哪裏?它就在“生”跟“住”中間的那條線上。要進入法身就要走到“相”裏面來,這是法身大士的智正覺世間成就。
爲什麼要一分保任衽呢?就從那條線,“相”跟“色”之間,一念無明起那個地方,要把那個無明不但破除掉,而且要完全消滅掉!他隨時隨地可以出世間,可以入世間,所以經典裏講“文殊師利菩薩不出世間不入世間”,因爲它沒有無明的障礙,所以沒有出、入的問題。我們有無明障礙在那裏,你爲了要破除無明才叫做出世間。因爲你有無明的羁絆,所以你會掉入世間,所以《華嚴經》裏講叫“世出世間”,沒有世間,沒有出世間,因爲它沒有無明,關鍵就在這條線上。
我們常講一念無明起,無明怎麼來的?關鍵在無明怎麼來的,你爲什麼會一念無明起?兩念無明就不起了,是嗎?關鍵就在這裏,無明怎麼介入這是另外一個理論,薩婆若海的這個理論是一個理論。一念無明起,無明怎麼起?那這個理論就是十二因緣法。它怎麼介入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告訴各位,你也沒有資格可以問,除非你已經破我執、破法執,站在那條線上,那來講你才清楚。你現在還不在這裏,你現在站的位置大概是在“生住異滅”的“滅”的後半段裏面,天天都在怕下地獄,那就是滅的後半段那裏了。你要走到這個地方來,能夠這個所謂的一念無明起。
換句話說由于無明介入,第一念的“相”就變成“色”。所以我們把“色”叫做第二念。這個是不一樣的,在“相”的時候,是你的心裏那個大腦的狀態裏,是有那個東西,它不是本體念了,已經是第一念了。但是那個東西呢,你的大腦裏沒有辦法區別,它到底是色、聲、香、味、觸、法的哪一塵,這個時候不分別。當你的大腦想說,它到底是什麼?那對不起,無明已經到了,你要留意到那個時候就已經牽涉到“住、受”這個地方,然後六入名色來了,有沒有?十二因緣法這邊講的,你從你的受開始接觸了,透過六入了,你在找尋名色,那到底是什麼?你的色就起用作了,行就把這個無明送到了。那你就活在這以後的世界裏,高級一點的人比較靠近五蘊這邊,低級一點的人就到“生住異滅”的“異滅”那邊去了,你去注意看看。
你的生命品質在哪裏,要如何提升生命品質、如何超越、如何把你生命品質的水平加以提升,就是從後面一直往前過來,關鍵就在這裏!那整個你要看清楚,這個不是跟各位唬爛唬爛就好了,這個不要選票的,你蓋給誰都沒關系,這個你一定要懂。這不是用騙的,看清楚,是你自己的事啊,你自家本事,你自己看。
色一産生以後就麻煩了,生死輪回就從這個地方開始受起,受起知道嗎?正式宣誓從今以後生死輪回,那你就開始在叁界六道裏轟轟烈烈的幹一番。你注意看看。
第二念我們就取名叫做生滅念,因爲這個地方生生滅滅。這個部分對各位來講,可能有幾位你已經觸及到這裏,真正修行的人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先給各位簡單的分析一下,你每一個行者在這裏的感受,多少會有些不同,這不是一個口號就帶過去了。“色”一産生以後,首先就是“受”。“色”已經了別了,很清,一接受以後,那就麻煩了,要接受還是不接受?這個佛法的語言模式是這樣,講受就有不受,我可以不接受,不接受也是受!其實在你的心境裏頭,你要與不要是一體的,不要也是要的一種,知道嗎?當這個色一産生,你接受以後,那你就沒辦法控製了,開始第六意識起作用。色跟受在這邊都是第六意識起作用,它才有所謂的了別——分別意識,所以我們的全名第六意識,不是第六識,要叫做意識,它是一種分別、揀擇的作用。
當它接受以後,它就要經過末那識,送到阿賴耶識,要登記進去啊,這個過程就叫做“想”。然後再從阿賴耶識,透過末那識,回到第六意識做確認,這個叫做行。那這整個過程構成你的意識形態,叫做識,所以一個“識”事實上就是一個概念,而一個概念它是經過“色、受、想、行、識”要運轉好幾遍。所以下面有幾個色、受、想、行,然後確認,確認是了別的第六意識。把這整個運作的過程我們統稱爲“識”,識就是概念的意思。
我們舉個例子,你自己在禅修的時候可以看得很清楚,你的那個識是怎麼流轉的。我們爲什麼一定要求各位,你一定要靜下心來,靜下來,靜下來要能夠到止住妄想。要止住妄想其實它有加速作用,在你妄想還沒有完全止住的時候,會有片段的甯靜出現。當那個甯靜當中,常常有外塵幹擾,那你打坐時的外塵幹擾最多的就是聲音。假如這個外塵是源自你內在的法塵,那就叫做煩惱,那時候你一定會置心一處,置心在煩惱裏。每一次打坐都煩惱起來,那你就下一次地獄。我跟各位講,是真的,我不是跟你唬一唬,就唬過去了,打坐的時候不要起那種煩惱妄想,你要不起煩惱妄想要怎麼辦,那就後面再講了。
我們這個禅修訓練營裏頭,爲什麼會有洗心、靜心、解心,這些課程都是在跟各位講說“異、滅”你要如何處理的問題。當你在靜坐中把心沈寂下來以後,那聲塵一來,第一個你會發現:那是什麼?就是在揀別六塵。當第一次揀別的時候就輪轉一次,你要注意,輪轉一次,那時候輪轉是空白的,但是已經轉過一次了。
從“色”到“受”就已經第叁念了,第一念、第二念沒有,“色”就是第二念嘛,到“受”就是第叁念,“想”是第四念。到“想”的時候,這個第四念已經從第六意識到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到第八意識,這個你可不知道了,那個裏面還好幾個念。從第八意識到第七意識,第七意識到第六意識,這個叫行,你看多少念?然後確認,第六意識說:“嗯,就是這個,這個叫做聲音,這聲塵就是這一個。”這聲塵來第二個問題是:“這是什麼聲音?狗叫。”好,又繞一圈,有沒有?所以當你一個概念形成的時候,其實你是繞過好幾個圈了,所以我們說一個識、一個概念的形成,其實它已經有百萬念了。所以你不要以爲是第一念,你那哪叫第一念?這個念頭已經轉過多少轉了,你要留意到是這個問題,你要能夠揀別出來,所以功夫很高啊。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真修行門…
《耳根圓通章 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