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四集
海雲繼夢和上
好,我們來看這個總表以外的表(心性學基本結構圖)。這一個是把剛才裏面幾個重點刪掉的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個是抽調的第一部分,心性念的這一部分,它是一個理論。
我們先看前面那一張。這裏面把第一個部分心性念“薩婆若海”這一部分除掉了,第二個是把五蘊運轉的部分除掉了,第叁個是把十二緣起這個部分也除掉了。雖然是把這叁個部分除掉,但是你不見得看得出來,因爲一般我們所接觸到的,你沒有經過真正的深入你掌握不到。
這裏面生住異滅是一個,十二緣起是一個,五蘊結構是一個,這叁個看起來是都不一樣,事實上它們是同一個東西,都是在講心理的狀態。十二緣起你可能不感覺到也都是心性的東西,因爲它是後面的地方講到因果再重新連結的問題,所以你看到十二緣起是輪回的現象,而這個輪回的根本,真正的部分就在于受以前的部分,它通通都是心性上的東西,你到底是墮入了那一種輪回的心性,還是一個解脫的心性,這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我們學佛人這一點你要弄清楚:凡夫,他是一種的民間信仰,他在拜拜,他只在求人天善果都在異滅的地方。這些都根本可以不要了解,不小心聽到了他也糊裏糊塗,本來是正法給他講一講不知道變什麼法,都變歪法了,那就不管了,因爲他是民間信仰,一般凡夫。
那你想要轉凡成聖,這一點可要弄清楚了,你要怎麼轉凡成聖這個關鍵才重要了,你就必須把心性這個部分弄清楚。那我們跟各位談過小乘、大乘之間最大的差別就在于大乘的心性理論,小乘他不太談什麼心性,但是他的技術面很強,所以我們發現大乘行者在大乘之間每一個都很牛,講起佛法來個個都是齊天大聖,可是你去看當這些人碰到小乘行者的時候,噤若寒蟬,一句話也不敢說,因爲他沒有腳下功夫。
一講起大小乘之間,大乘行者老是瞧不起小乘,談起真功夫都是小乘在講,大乘不知道跑哪裏去了,關鍵就在于你的心性學不徹底,你的心性你不夠了知,講起來都是枝末的東西都是異滅那邊的東西,那不是佛法。講“不是佛法”這句話是不對,因爲沒有一法能夠離開佛法,都在佛法中,但是那個跟解脫的佛法是無關的。所以你在講心性學不要講到心理學裏面去,心性學的東西就是心性學,這個有很大的差別你一定要把它弄清楚。
所以大乘它有幾個原則:
第一個要真發菩提心,你要懂得菩提心是什麼?這個你要相當長的一番功夫了,不是你想的:“我發菩提心,這個禮拜我去掃地”,這叫發什麼菩提心,但是你也講,琅琅上口。
第二個大乘絕對重因果,非常尊重因果。我跟你講這句話你聽不懂,什麼叫做絕對尊重因果?如是因如是果,什麼叫做“如是因如是果”?這大家都會講。你看觀世音菩薩“從與昔來有佛名觀世音,我予彼佛發菩提心”。你去注意,觀世音菩薩是跟觀世音如來來學。這講什麼?我修這個法我是跟觀世音如來學的,換句話說“我修什麼法一定得什麼果”。
今天,你是個行者,你在修法嗎?你修什麼法?你得什麼果?所以我跟各位講:那些愛講感應的要特別小心,你感應到什麼?你有沒有修那個東西?你假如沒有修那個東西,那個東西會跑出來,那你自己小心啊,這叫墮落因。你沒修法嘛,你要真修行,如是因如是果,觀世音菩薩當時就是跟觀世音佛學這個法,成就了他叫觀世音菩薩,不像我們現在感應一族、神通六號,我修這個法跑出那個境界來,那根本就錯嘛,還很喜歡講,講得很精彩,一定出問題。不是說我對這些人在打壓,你要墮落,那沒辦法,你不要以爲說:“我在大華嚴寺裏學什麼”,你到閻羅王那邊去,他還要我當證人,我說“送他去死好了”。
我已經講得很清楚,你是怎麼修的,這兩個因素你要是不具備的話,你不是大乘行者,你只是在這裏混飯叁界、靠佛吃飯,絕對不行。這兩個前提你先弄好,怎麼修?你要如實的修。你在這個修法當中有沒有跟你的善知識一再的去切磋,怎麼鑽進去,那個關鍵要領在哪裏?我們這時候看到很多人根本就鑽錯地方嘛,對不對?叫你種田,你老是在那邊打石頭,然後脾氣一來的話說:“那怎麼種啊?”奇怪,田你不去種,你猛敲石頭你還說“那個你怎麼種?”你連這種揀別的能力都沒有,那你還講什麼?你要留意到,這個修行你一定要有這種狀況,所以大乘爲什麼它會要求你一定要依止善知識,所以你自己現在想修法,你自己先確定好你有沒有師父?先弄清楚,你要有師父,死也要賴著他,你知道嗎?聽懂嗎?你要賴著他一直到成佛啊。
你不是啊,外面一堆,師父再多也有,抽簽就有了。我到大陸去,一個方丈跟我講:“你有沒有帶五十萬來?”我說:“幹嘛?我們是來弘法的。”“法,法我也有。”我說:“你有什麼法?”他也有啊,他說:“看你要多少人我都叫得來。”我說:“要打架嗎?”對不對?他對法也有認知啊,“道場是怎麼要回來的?就叫人去打回來的。”我就搞不懂他是流氓還是和尚,那你呢?你修法搞清楚啊,好好的弄清楚。
在小乘裏頭,他不是不依止善知識,他不強調這一個,可是小乘行者絕對依止善知識,因爲他們都住在道場裏,小乘行者不離開道場,離開道場的就算還俗了。我們不是,到處亂竄滿街都是,你問他住哪裏?我就住樓上那間,頂樓那裏,都是大乘行者。你看藏密他們也沒有特別強調依止善知識,但是全部住在道場裏。我們怎會這樣?跟你講,都是在家居士害的,師父你來住我家樓上我有事請教比較快,弄一間鳥籠把他關起來,師父就亂竄。你看看,這個“業”呀,相牽入火坑哪。
你要弄清楚,修行發菩提心,第一個真發菩提心,第二個跟善知識好好學。如是因如是果,你修什麼就是什麼,不會跑掉的,有跑掉的,絕對不對。那你之所以會有那些東西出來,表示你根本沒在修行,也沒有善知識指導,自己摸,然後孤魂野鬼隨便搭,你就鬼通,你什麼都通。這個一定先弄清楚基本的要領,所以這一個理論,你看沒注意的話,你全部在“異滅”那邊。
現在,我們要跟你談的是後面這叁個理論。第一個,我們再看圖。我們現在要跟各位談這個部分,主要是談那一念無明起,無明怎麼起。從整個大結構來講,我們跟各位談的,你是可以用你自己的法門。現在要談這個法門,它就開始分類,是一類而已,剛才講的那整個圖裏面它有無量法門。
現在來看這個一念無明起,這個無明到底怎麼起?它已經從這個地方來下手了。你要從這裏下手,前面“異滅”的地方全部要掃掉,不要講一講又跑出那些善惡念、變異念的那些東西來,那你這裏根本談不到。一談到這裏,你拿善惡念或變異念來介入這裏面,那你就造業了。所以那個善惡念跟變異念是什麼東西,你一定要去扯清楚,要不然談到這裏來你馬上出問題,你腦筋裏頭浮現的都是世間的善惡、名利、得失、好惡,那些情感問題在那邊糾纏不清,你沒有辦法進入到這裏面。所以要談這個無明怎麼起,它已經到核心根源的問題來了,你不能夠再把善惡念跟變異念的東西扯進來。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爲什麼要有那些課程,那些課程我不能這裏再講了,那個講席中講太多了,這裏講行法我就不講那裏,但是你不要以爲我這裏沒講你就隨便扯進來,那你是在造業。
現在談這個地方就是這個部分,它這裏(的字)只打到“名色”,要一直打到“受”才算,因爲受是包括住的這個部分。那麼我們通常來講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怎麼來現在就不講了,因爲後面又是另外一個理論。假如要從這裏講的話,那這個門檻又更高了,那不只是善惡念、變異念你要淨化掉,即使是在這五蘊的結構裏頭,講到識的時候,識是第一個概念,講第一個概念——最單純的第一個概念裏頭,基本上是十個念,十個念構成一個概念。
第一個它有第二念,第二念進入受,第二念就色、受,那就兩個,那麼受以後要到末那識,末那識到阿賴耶識,阿賴耶識又出來到末那識,然後又到第六意識的了別,確定,基本上這裏就有八識,八個念。基本上最原始的一個識要八個念,假如你再仔細分析它可以再多,那我們基本上按照傳統的概念來講,這裏已經繞過八個念才有一個。
那一個識放在那個地方再來第二個識,就剛才講的識,譬如:我聽到聲音,我確定是聲音,這樣就八念過去了。當那個聲音來,再來一次說是“狗聲”,又八念過去了。你會發現它是八念加八念加八念,其實不只,當狗聲的時候其實你會發現有人來了,這個時候他就不是八念構成一個識,他可能是幾十念構成一個識,因爲你在現在這種情境中,你不是原始人,你也不是嬰兒,你已經有很多很多的汙染在。
所以每一個識當中,第一個很純的識,我們可以這樣跟你解析,純理論解析:八個念到十個念之間。但是當這些念逐漸增加的時候,他有的一個念已經是幾百念了、幾千念了。所以當你能夠構成一個說“有人來狗在叫,那是狗聲”,這個時候“那狗聲在叫人”的這種感覺,它已經變成一個意識形態,我們說這個意識形態是百萬念了。那個不是這個識,“無明緣行行緣識”的這個“識”不是那個識,不是意識形態的那個“識”,那意識形態的“識”已經很複雜了,所以這一個“識”是屬于第一個識。
那你要留意到,講念有第一念,一直到變異念,講識有第一個識,到意識形態的形成乃至于到你後面是是非非、因因果果的那些識,識性的部分了,那又要分類分成好幾個層次。那我們就不跟各位談那麼多了,各位你可以去做研究,你在禅修的時候可以去感受,假如在做表達的時候你可以去做那樣的訓練。
現在我要跟各位談的是,那個“無明”現在最主要的就是來自于這個“識”跟“行”的問題。這個地方講“識”我們是講第一個識,因爲你只有從第一個識你才能回到無明那邊去,這是講真正無明産生的那個無明,不是你那個無明火…
《耳根圓通章 第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