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

  耳根圆通章第三集

  海云继梦和上

  好,我们今天就先把这个基本理论的部分跟各位做个说明。我暂时把它取名叫做“心性学的基本理论”,主要你要从“生住异灭”这个地方来看,我们主要是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就是一般所讲的目标。对各位来讲,你是毫无经验,理论上、词句上、语言上、佛教经典上,你都知道叫做第一念。

  我们常讲明心见性,这是什么?大概你也讲不出来,但是朗朗上口。蒲团拿来,屁股还没坐下去,就想要明心见性。但是,明心见性是什么?你完全不知道。

  这个地方,我们首先跟各位讲心、性、念这三个:“心”是本体心的心体,“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三个都属于本质上的东西,人人本具的那个所谓佛性。所以我们在这个“心性念”中的这个部分,我们把这个“心”的心相,“念”是本体心的心相的这个心相,我们首先叫做本体念,这个念是本体的。这个部分你都没有概念,你完全不知道,你不要说你知道,你知道你就是佛了。你只是听人家讲一讲,你就好像都知道,好像啊,不是啦!你不能够说我好像知道,学佛你一定要给自己负责,禅修就是要给你实际上走到这个地方。

  那么,我先把这个文辞上的东西给你讲一遍,等一下我们再来看图是什么东西。这张图叫总图(心性学基本结构图),这里头有五个理论,我们在讲的前面这个“生住异灭”的“生”是第一阶段,你修行是在第二阶段“住”里面。一个很有修养的人,他大致上是生活在“异”里面,那我们一般凡夫就在“灭”这个范围里头。

  那我们先看看这整个的状况。“生”是什么,就是“心性念”这个地方,“心”是本体的心体,是心的这个心体、本体心,“性”是本体心的心用,“念”是本体心的心相,这三个是一体的。你原来只有心,你不明心、你不见性,明心见性指的就是对这个部分很清楚。讲明心见性、讲第一念都指这个地方。这个地方,这个心相,我们叫本体念,不叫第一念,因为它都还没起作用,所以没有第一不第一的问题。从这个“念”到产生“相”的这个地方,这个“相”就叫第一念。在第一念里,无明还没起作用,我们当这个念一起,要导入萨婆若海,就是回到心性念这里面,回到本体心这里面。

  各位要知道,那个本体念,因为外尘境界而产生相。这第一念一产生,当你能够又回到萨婆若海,本体心里头去的时候,那对你这样一个人来讲,就好像是原子弹爆炸一样,那种能量是非常强烈的。你不要看说理论上只有这样讲,理论上就这样讲——流入萨婆若海,不被第六意识无明牵引,一句话就讲过去了。你不知道这里面发生多大的事,就好像整个宇宙都发生“9·21”大地震一样,那种能量是非常强烈的,你没有去经验你不知道。你看文字都一样大,画了图在那边,花不溜丢,不知道在说什么。这个就是修行迷人的地方!这就是佛之所以伟大的地方!《华严经》里在描述那个伟大的境界、不可思议的境界,佛境界那么的殊胜、繁华、富贵,其实就是在指那个从第一念回到萨婆若海的那个境界,这样知道吗?经典看那么多,天天都在诵《八十华严》,诵《四十华严》,你在诵什么?你没有进到里面去,你根本不知道经典在讲什么,经典在讲哪一段?在讲这一段呢,这个都在法身境界里,这里面就叫做“一真法界”,你修行要能回到这里面来。

  “生”这个领域,这个“相”一产生以后,你很难守得住,尤其凡夫更守不住。我们讲阿罗汉按照佛教的标准,以“华严”的标准来讲,阿罗汉要破我执,破法执,一分保衽。破我执是七信位,破法执是九信位,加一分保衽,十信满心以后,那才是圆教初住位,要到这个初住位这里来是功夫。阿罗汉是指双破我执法执的这阿罗汉,那它的位置在哪里?它就在“生”跟“住”中间的那条线上。要进入法身就要走到“相”里面来,这是法身大士的智正觉世间成就。

  为什么要一分保任衽呢?就从那条线,“相”跟“色”之间,一念无明起那个地方,要把那个无明不但破除掉,而且要完全消灭掉!他随时随地可以出世间,可以入世间,所以经典里讲“文殊师利菩萨不出世间不入世间”,因为它没有无明的障碍,所以没有出、入的问题。我们有无明障碍在那里,你为了要破除无明才叫做出世间。因为你有无明的羁绊,所以你会掉入世间,所以《华严经》里讲叫“世出世间”,没有世间,没有出世间,因为它没有无明,关键就在这条线上。

  我们常讲一念无明起,无明怎么来的?关键在无明怎么来的,你为什么会一念无明起?两念无明就不起了,是吗?关键就在这里,无明怎么介入这是另外一个理论,萨婆若海的这个理论是一个理论。一念无明起,无明怎么起?那这个理论就是十二因缘法。它怎么介入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告诉各位,你也没有资格可以问,除非你已经破我执、破法执,站在那条线上,那来讲你才清楚。你现在还不在这里,你现在站的位置大概是在“生住异灭”的“灭”的后半段里面,天天都在怕下地狱,那就是灭的后半段那里了。你要走到这个地方来,能够这个所谓的一念无明起。

  换句话说由于无明介入,第一念的“相”就变成“色”。所以我们把“色”叫做第二念。这个是不一样的,在“相”的时候,是你的心里那个大脑的状态里,是有那个东西,它不是本体念了,已经是第一念了。但是那个东西呢,你的大脑里没有办法区别,它到底是色、声、香、味、触、法的哪一尘,这个时候不分别。当你的大脑想说,它到底是什么?那对不起,无明已经到了,你要留意到那个时候就已经牵涉到“住、受”这个地方,然后六入名色来了,有没有?十二因缘法这边讲的,你从你的受开始接触了,透过六入了,你在找寻名色,那到底是什么?你的色就起用作了,行就把这个无明送到了。那你就活在这以后的世界里,高级一点的人比较靠近五蕴这边,低级一点的人就到“生住异灭”的“异灭”那边去了,你去注意看看。

  你的生命品质在哪里,要如何提升生命品质、如何超越、如何把你生命品质的水平加以提升,就是从后面一直往前过来,关键就在这里!那整个你要看清楚,这个不是跟各位唬烂唬烂就好了,这个不要选票的,你盖给谁都没关系,这个你一定要懂。这不是用骗的,看清楚,是你自己的事啊,你自家本事,你自己看。

  色一产生以后就麻烦了,生死轮回就从这个地方开始受起,受起知道吗?正式宣誓从今以后生死轮回,那你就开始在三界六道里轰轰烈烈的干一番。你注意看看。

  第二念我们就取名叫做生灭念,因为这个地方生生灭灭。这个部分对各位来讲,可能有几位你已经触及到这里,真正修行的人是在这个地方。

  我们先给各位简单的分析一下,你每一个行者在这里的感受,多少会有些不同,这不是一个口号就带过去了。“色”一产生以后,首先就是“受”。“色”已经了别了,很清,一接受以后,那就麻烦了,要接受还是不接受?这个佛法的语言模式是这样,讲受就有不受,我可以不接受,不接受也是受!其实在你的心境里头,你要与不要是一体的,不要也是要的一种,知道吗?当这个色一产生,你接受以后,那你就没办法控制了,开始第六意识起作用。色跟受在这边都是第六意识起作用,它才有所谓的了别——分别意识,所以我们的全名第六意识,不是第六识,要叫做意识,它是一种分别、拣择的作用。

  当它接受以后,它就要经过末那识,送到阿赖耶识,要登记进去啊,这个过程就叫做“想”。然后再从阿赖耶识,透过末那识,回到第六意识做确认,这个叫做行。那这整个过程构成你的意识形态,叫做识,所以一个“识”事实上就是一个概念,而一个概念它是经过“色、受、想、行、识”要运转好几遍。所以下面有几个色、受、想、行,然后确认,确认是了别的第六意识。把这整个运作的过程我们统称为“识”,识就是概念的意思。

  我们举个例子,你自己在禅修的时候可以看得很清楚,你的那个识是怎么流转的。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求各位,你一定要静下心来,静下来,静下来要能够到止住妄想。要止住妄想其实它有加速作用,在你妄想还没有完全止住的时候,会有片段的宁静出现。当那个宁静当中,常常有外尘干扰,那你打坐时的外尘干扰最多的就是声音。假如这个外尘是源自你内在的法尘,那就叫做烦恼,那时候你一定会置心一处,置心在烦恼里。每一次打坐都烦恼起来,那你就下一次地狱。我跟各位讲,是真的,我不是跟你唬一唬,就唬过去了,打坐的时候不要起那种烦恼妄想,你要不起烦恼妄想要怎么办,那就后面再讲了。

  我们这个禅修训练营里头,为什么会有洗心、静心、解心,这些课程都是在跟各位讲说“异、灭”你要如何处理的问题。当你在静坐中把心沉寂下来以后,那声尘一来,第一个你会发现:那是什么?就是在拣别六尘。当第一次拣别的时候就轮转一次,你要注意,轮转一次,那时候轮转是空白的,但是已经转过一次了。

  从“色”到“受”就已经第三念了,第一念、第二念没有,“色”就是第二念嘛,到“受”就是第三念,“想”是第四念。到“想”的时候,这个第四念已经从第六意识到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到第八意识,这个你可不知道了,那个里面还好几个念。从第八意识到第七意识,第七意识到第六意识,这个叫行,你看多少念?然后确认,第六意识说:“嗯,就是这个,这个叫做声音,这声尘就是这一个。”这声尘来第二个问题是:“这是什么声音?狗叫。”好,又绕一圈,有没有?所以当你一个概念形成的时候,其实你是绕过好几个圈了,所以我们说一个识、一个概念的形成,其实它已经有百万念了。所以你不要以为是第一念,你那哪叫第一念?这个念头已经转过多少转了,你要留意到是这个问题,你要能够拣别出来,所以功夫很高啊。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真修行门…

《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