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槛相当高,你不要以为你怎么样,有什么境界,你看到什么,还早呢,你有没有来到这个地步?你有没有看到你的意识?不要以为说师父那么爱骂人,不是师父爱骂人,你是欠骂!你在表达的——修行的东西,你有真功夫吗?所以跟各位讲,你只要踏入禅堂里,你要洗掉多少的业,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一静坐下来,业不是怎么消的,你只要抓住那个念头一直下去,一直下去,你会知道所有的业全部除掉!你的业都是什么?都在“异灭”那边,在那边造的,你回到这里来,你只要一静下来,那边全部拨开了。
你假如从“异灭”那边要去消你的业,难哪。你从这个地方来消业,那真的是礼佛一拜罪灭河沙,知道吗?你从核心来,全部把它扫掉了。你要是从技末来,那麻烦了,叫你去扫落叶,你在那边捡落叶,一面捡一面掉,一面捡一面掉。你怎么样从根本上去处理它?就在这里,所以这个“生灭念”,你要能够进到这个地方来,事实上你的业消掉很多,真的在这个地方修行的人,对于是是非非、风风波波,他根本不在意,他在意那些干嘛?
我们俗话讲的“树根站得稳,不怕树梢刮台风”。你就把这个地方给顾好,过去无知、迷惑颠倒所造的业,要来就给它来。而你从这里修行下手,你的业会现前,但是有惊无险,在修行中它全部过去了。业该来也是要来,尤其因为你修行,你会碰到这辈子还不出现的业,下辈子会出现的你通通会扫掉!
你要是不修行,你都在“异灭”那边,那业一定到,那不是有惊无险,那有惊有险,它一定有险,不会无险,因为你所造的业,业一定要兑现!这辈子的这辈子兑现,下辈子的下辈子兑现。有很多人常在讲:“我家的老人,一生那么好,奉献、行善、救人,为什么死的时候那么惨?”因为你是很有修养的人,好人,我们希望这些好人要免除最后那个难看的局面你还是要修行,这个没有办法酬送人情。你就说:“我去跟阎罗王讲一下,他好人嘛,师父你就每次都说要给阎罗王把我们保出来,你就去跟他讲一下,我家老的真好人。”你家老的不修,我哪有效?是你要自己修啊。不是谁去跟你保释出来,这个因果律当中没有特赦,你只有自己踏踏实实的修行,就从这个地方,真讲修行我们只论这个部分。但论这个部分你看不懂,除非你是个过来人。你都还没走过,这没有办法。
只论这两个阶段,这阶段就是从生灭念下手,那就快了,这个修行就快了。但是到这个时候呢,这个时候基本上来讲,它是破我执,再来就是破法执,有没有?就是到分水岭上面去了,那我们现在还没有呢,我们就在后面的阶段,在“异”这个地方,是修养的人生,所以这上面跟各位写着说“这个概念取舍为善恶念,与第一、二念的生灭念无关”。你先弄清楚这个地方讲的你的念头,那都是善恶念,不是生灭念,也不是第一念、第二念的那个东西,已经跟它完全无关了,因为你念起念灭所想的都是好与坏。
所以当有人骂你的时候,你说“哼”,可是“我第一念起,不可以生气”。你看这里面这样一转,你看有没有好几百万念?你想想看,第一个“他骂我,他骂我就是侮辱我”,他之所以侮辱你,你已经有好多好多念头转过去了。这个念头是整篮子的念头,不是一个一个,一个概念里头已经有百万念了,所以“他骂我就是他侮辱我”,这里面已经有很多概念了,不是很多念头而已。所以一个概念,佛经里头讲说什么,什么一刹那、一弹指,什么几刹那、一刹那几百念,有没有?那就是指这个东西,我们看都看不懂。他讲那个怎么量的?古代是怎么量的?佛陀怎么看的?它是这样看的,只是它用的语言的字跟我用的语言的字不一样,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
“他骂我了”,第二个“我生气了”,你的概念又起来了,又一大堆概念,然后第三个,“不行”,为什么不行?因为有罪恶感,你有是非道德,因为生气是没修养的,对不对?“像我这般的怎么可以生气”,对不对?“尤其在别人面前气起来很难看”。你看,这种一大堆的意识形态在那边,所以你的抉择“好,我决定不生气”,我告诉你,你已经无量念了,你不要说第一念,那叫笑死人。你每次说“我第一念起我就怎么样”,阎罗王又从桌子上摔到地下去了,又笑死了,那个又要来了。
你想想看,这个地方我们都不认识,一个人,一个凡夫基本上在修养上也要到这里,也不过是个基本修养而已。而你呢,那个一念嗔心起,虽然你把它灭了,你嗔心已经起了,嗔心就到了,那个嗔心不是怎么到,是你本来就具有那个嗔心!你这个才麻烦呢,那个嗔心你没有办法除掉,要除掉那个嗔心,只有到“住”里头去,住是做洗心的工作,把这些杂质统统要除掉。所以你说生气是因为有嗔的因,才会生气;没有嗔的因,你是不会生气的。你去留意到这里,这个叫做在概念取舍之间的问题。
那一般的凡夫呢?更糟糕了,他连这种反省功夫都没有,有很多人造业不会反省的,那就生活在“灭”里面。人家一讲,就很多理由要跟人家解释,你对于你的行为已经进入到这个因因果果的地方了,你这个念念之间又有种种的掩饰、隐藏、隐瞒,那通通在后面,是你概念确定以后,你会采取行动,行动以后,那很抱歉,“因”已经种了,“果”已经存在了,等着缘来果兑现而已。
可是当人家跟你讲,你又要去解释的时候,或者自己在找理由去隐瞒的时候,那你的生死轮回就完了。当你开始形成那一种模式——隐瞒的模式的时候,记得,只要有那种恶性循环的模式就是无间地狱业!你假如说只是偶尔起意:“嗯,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狗,听说烤乳猪很好吃,这烤乳狗很好吃。”听说就想到,马上把人家烤去吃了,那这业只有一次,只有一次。不过烤了以后,很好吃,就喜欢什么乳猪、乳狗、乳猫统统去烤,你已经养成一个模式,这个就无间地狱业!因为那个模式一养成以后,你会惯性的一再的再犯,有没有?这叫恶性的,那你就一再的犯,这无间地狱啊!无间地狱怎么来?就是这个因素,你有恶性的循环模式。
你假如是良性的循环模式呢,譬如有人他就喜欢布施,看到师父莫名其妙就布施,他已经养成那种模式。你有布施也是一个循环模式,这个再来就升天,那福报很大。就喜欢救人,常常问人家——我们这里有一堆莫名其妙的关怀组,关怀组你知道吗?打电话去给人家“你家有人生病吗?”“要做什么?”“我们要去关怀。”你的善心善念不要那么无聊嘛,这个叫做什么?良性的,虽然他搞得比那个笑话篇更笑话,他总是想帮人家嘛,反正吃饱也没事,他也不生病,只好去看人家生病,他也要去关怀,有这样的情况,这是良性的循环。愚痴啊,有,这个是生生世世得好报,但是你有烦恼。
恶性的,那当然是无间地狱业,那良性的,是往上的。通常我们在这地方看的,已经不是什么修行的关系,而是你什么因什么果,什么因就什么果,所以这个以后已经是属于因果的问题了,而一般人所讲的也都是这个区块的因果,不是我们前面的因果,这个都属于民间信仰的宗教。它讲的因因果果有些时候都不正确,它当做教材可以,当做教材教育人家劝善的这个可以,但是不管怎么样,这个已经属于“异灭”阶段的人生,是毫无意义的人生。来到这个世间,他再了一些业,然后再收集一些业因,准备做下辈子用的,这一种人生我们通常叫做凡夫生死的这种人生。
那一般人来讲,基本上要到“异”这边来,就是世间善法的世间善人,这个是“异”。而我们修行人要讲的是“住”,你善根猛利,上上根器者,那直接就从这个“住”到“灭”,很快。我们既然发心想要修行,你一定要想办法挤到“住”的这个领域来,一定要挤到这个领域来,要从这个地方开始,这个就叫发菩提心。这里面菩提心的范围很广很广,它的内容也很丰富,你从哪边开始定义,那也都无所谓,但是不管怎么样,菩提心你要自己去慢慢摸索。
那么修行从这地方开始,前面的地方你必须放弃,世间人譬如说:我会画画、我会书法、我会音乐、我会舞蹈,我很有成就,或者家庭幸福,一切美好,这些都属于“异”这边的状况。世间生活很完美,你必须放下,修行这个叫做出离心。
你假如认为说,我毕业三十年,求职三百次,失业三十年,所以我只好看破红尘,对不对?这种人来修行,那不用打坐了,坐下去就烦恼,坐在那里就讲:我有够倒霉!老是想到他那时候去应征,老是不通知我去上班,打电话去问还被骂了,你说这种状况他怎么修行?
你一定要在正常的情况之中,你获得、拥有,然后你才能够说舍。所以世间人,我告诉你说,你一定要赚,赚钱,赚到钱以后你才能将布施,你不要赚到最后财产都不见了,你说我就是《金刚经》诵太多了,一切皆空了。这个不叫布施,这叫无能,你倒闭了、又失败了,投资又搞错了,你没智慧嘛。你一定要世间事要圆满,圆满以后你说:“嗯,这个这样子不对,我要追求的是真实的生命”,这个时候把这个虚幻的放下,这个才叫出离心。
有个年轻人来说:“师父我要出家”我说为什么?讲了老半天只有一句话“反正他不爱我”,他不爱你你就出家,师父就爱你啊?所以我们跟你讲“三失道人”不要来——失败的、失恋的、失意的。社会混不下去你混到佛门中来,可以啊,你说来接受救济,这里面借你住一下,几年后,你恢复健康要到社会去打拼,你再回去,那不要紧。你说我发大勇猛心我先出家,出家几年以后再回家,那也可以,短期出家,那都不要紧。你总不能够外面走投无路,佛祖有够衰,不是,在人生的奋斗过程里可能会失败,到庙里来虔敬一下,调理一下思绪,重新再回社会去,那可以,那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不要说进来里面充电能量比较强,佛祖比较厉害,那也不对,你再出去还是失败呀。
所以你要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社会的一切你如实了知,然后才能放下,这个时候要修行,你进入第二阶段到第一阶段就很快。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在社会上,社会的责任必须做好,而且不能够抱怨。社会人,一种是承担的人生,一种是抱怨的人生。抱怨人生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他绝对不能修行,因为他一坐下去就问题来。但是承担的人生不一样,他也遇到挫折,他也遇到失败,但是他承担他不抱怨。所以我们在这里说你要来常住出家,第一个考核就看你抱怨不抱怨?你一直在那边抱怨的,那滚蛋好了。你要不是抱怨的人,你看,该做的去做,然后承担的人他很豁达,他知道这些事情怎么样,他也会通达人性,会包容人家,抱怨的人他不会包容。因为他一直在抱怨,怎么会包容呢?所以这个就是在“异灭”这边做拣择,你的人格性到底具足不具足?然后你才有可能进入到这里面来。
那这边“异灭”的部分,我们通常是让各位彻底了解,你自己好调整。因为你了解以后,你在禅修的过程里,就不会把“异灭”(一般的生活中问题)拖到修行的领域来,你要留意到这一点。因为在修行的领域里头,我们讲心性学,基本上它是很在意的是心理的作用,这个讲心理不是我们世间讲的心理学的心理,是你心性的作用,运作的状况。
常有同修这样讲“师父你这个在跟人家讲的比那个心理咨商师的更好”,为什么更好?因为他讲的是心理学的,我讲的是心性上的作用,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我们在跟心理学的这些学者或医生们这地方没办法沟通,我们很清楚的看到心性上的东西跟心理学是不一样的。因为心理学所去搜寻来的资料,它所要的东西不是心性上的东西,因为心性上的东西它太抽象,而我们却看得很清楚。因为你在禅修里头,对于你心的轨迹,心路历程那个心迹,看得很清楚。心理学在这里看不清楚,所以他没有办法对话,我相信在座也有很多当心理咨商老师,张老师这一类的工作,他为什么有那么大的障碍?问题就在无法掌握人性的心路历程,这个你看不到。
我们在讲的心路历程都太粗糙了,我们在修行的这个地方看,你看从那个念,念起,一个意识形态的形成是怎么来的?已经解析到非常清楚了。我用这样的讲法,譬如说五蕴这种传导的过程,那你个人在运作的时候你也会有所感受,你语言的使用方法跟我语言的使用方法可能不一样,那无所谓。这一点站在学者的立场他是这样讲:因为你的语言跟我的语言不同,所以你的心路历程跟我的心路历程也不一样。但是我们告诉你,我们语言可能不同,但是我们的心路历程都一样,这一点是他没有办法接受的,这个也就是心理学跟心性学之间的差别。我们认为这一个真理的这条路是一样的,但是你感受所使用的语言跟我感受所使用的语言是不同的。
因为这个是文化上的问题,所以古人在那个时代他所用的那些语言,现在我因为我走过,我知道他们讲什么,我用我们现在的语言再讲一遍,但是我所讲的这些语言,跟他们所讲的语言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因为所指的是同一个东西,你知道吗?这一个同一个东西的这种认知就是宗教,宗教指的是这一个。你把那一个同一个东西叫做真理,叫做上帝,或者叫做什么,都无所谓。你把它叫无极、叫太极、叫道清都无所谓,叫瑶池也可以,反正那一个东西,你要很清楚都是同一个东西,这个就是宗教。所以用词可能完全不同,一个说瑶池,一个说天国,一样不一样?我跟你讲都一样,你可能讲“那不一样,我们的净土跟他们的天国怎么会一样?”你的净土解释到最后还是一样,因为你根本就不净,你既然会认为不一样,可见你就不净,有染,有染跟他的天国差不多。
假如真的是同一个东西的话,那你就平等、清净、无染,所以这一点你要慢慢去感受去汇通这个部分,这个理论的部分,我们等一下再讲,我们休息一下。
《耳根圆通章 第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