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檻相當高,你不要以爲你怎麼樣,有什麼境界,你看到什麼,還早呢,你有沒有來到這個地步?你有沒有看到你的意識?不要以爲說師父那麼愛罵人,不是師父愛罵人,你是欠罵!你在表達的——修行的東西,你有真功夫嗎?所以跟各位講,你只要踏入禅堂裏,你要洗掉多少的業,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一靜坐下來,業不是怎麼消的,你只要抓住那個念頭一直下去,一直下去,你會知道所有的業全部除掉!你的業都是什麼?都在“異滅”那邊,在那邊造的,你回到這裏來,你只要一靜下來,那邊全部撥開了。
你假如從“異滅”那邊要去消你的業,難哪。你從這個地方來消業,那真的是禮佛一拜罪滅河沙,知道嗎?你從核心來,全部把它掃掉了。你要是從技末來,那麻煩了,叫你去掃落葉,你在那邊撿落葉,一面撿一面掉,一面撿一面掉。你怎麼樣從根本上去處理它?就在這裏,所以這個“生滅念”,你要能夠進到這個地方來,事實上你的業消掉很多,真的在這個地方修行的人,對于是是非非、風風波波,他根本不在意,他在意那些幹嘛?
我們俗話講的“樹根站得穩,不怕樹梢刮臺風”。你就把這個地方給顧好,過去無知、迷惑顛倒所造的業,要來就給它來。而你從這裏修行下手,你的業會現前,但是有驚無險,在修行中它全部過去了。業該來也是要來,尤其因爲你修行,你會碰到這輩子還不出現的業,下輩子會出現的你通通會掃掉!
你要是不修行,你都在“異滅”那邊,那業一定到,那不是有驚無險,那有驚有險,它一定有險,不會無險,因爲你所造的業,業一定要兌現!這輩子的這輩子兌現,下輩子的下輩子兌現。有很多人常在講:“我家的老人,一生那麼好,奉獻、行善、救人,爲什麼死的時候那麼慘?”因爲你是很有修養的人,好人,我們希望這些好人要免除最後那個難看的局面你還是要修行,這個沒有辦法酬送人情。你就說:“我去跟閻羅王講一下,他好人嘛,師父你就每次都說要給閻羅王把我們保出來,你就去跟他講一下,我家老的真好人。”你家老的不修,我哪有效?是你要自己修啊。不是誰去跟你保釋出來,這個因果律當中沒有特赦,你只有自己踏踏實實的修行,就從這個地方,真講修行我們只論這個部分。但論這個部分你看不懂,除非你是個過來人。你都還沒走過,這沒有辦法。
只論這兩個階段,這階段就是從生滅念下手,那就快了,這個修行就快了。但是到這個時候呢,這個時候基本上來講,它是破我執,再來就是破法執,有沒有?就是到分水嶺上面去了,那我們現在還沒有呢,我們就在後面的階段,在“異”這個地方,是修養的人生,所以這上面跟各位寫著說“這個概念取舍爲善惡念,與第一、二念的生滅念無關”。你先弄清楚這個地方講的你的念頭,那都是善惡念,不是生滅念,也不是第一念、第二念的那個東西,已經跟它完全無關了,因爲你念起念滅所想的都是好與壞。
所以當有人罵你的時候,你說“哼”,可是“我第一念起,不可以生氣”。你看這裏面這樣一轉,你看有沒有好幾百萬念?你想想看,第一個“他罵我,他罵我就是侮辱我”,他之所以侮辱你,你已經有好多好多念頭轉過去了。這個念頭是整籃子的念頭,不是一個一個,一個概念裏頭已經有百萬念了,所以“他罵我就是他侮辱我”,這裏面已經有很多概念了,不是很多念頭而已。所以一個概念,佛經裏頭講說什麼,什麼一刹那、一彈指,什麼幾刹那、一刹那幾百念,有沒有?那就是指這個東西,我們看都看不懂。他講那個怎麼量的?古代是怎麼量的?佛陀怎麼看的?它是這樣看的,只是它用的語言的字跟我用的語言的字不一樣,所指的是同一個東西。
“他罵我了”,第二個“我生氣了”,你的概念又起來了,又一大堆概念,然後第叁個,“不行”,爲什麼不行?因爲有罪惡感,你有是非道德,因爲生氣是沒修養的,對不對?“像我這般的怎麼可以生氣”,對不對?“尤其在別人面前氣起來很難看”。你看,這種一大堆的意識形態在那邊,所以你的抉擇“好,我決定不生氣”,我告訴你,你已經無量念了,你不要說第一念,那叫笑死人。你每次說“我第一念起我就怎麼樣”,閻羅王又從桌子上摔到地下去了,又笑死了,那個又要來了。
你想想看,這個地方我們都不認識,一個人,一個凡夫基本上在修養上也要到這裏,也不過是個基本修養而已。而你呢,那個一念嗔心起,雖然你把它滅了,你嗔心已經起了,嗔心就到了,那個嗔心不是怎麼到,是你本來就具有那個嗔心!你這個才麻煩呢,那個嗔心你沒有辦法除掉,要除掉那個嗔心,只有到“住”裏頭去,住是做洗心的工作,把這些雜質統統要除掉。所以你說生氣是因爲有嗔的因,才會生氣;沒有嗔的因,你是不會生氣的。你去留意到這裏,這個叫做在概念取舍之間的問題。
那一般的凡夫呢?更糟糕了,他連這種反省功夫都沒有,有很多人造業不會反省的,那就生活在“滅”裏面。人家一講,就很多理由要跟人家解釋,你對于你的行爲已經進入到這個因因果果的地方了,你這個念念之間又有種種的掩飾、隱藏、隱瞞,那通通在後面,是你概念確定以後,你會采取行動,行動以後,那很抱歉,“因”已經種了,“果”已經存在了,等著緣來果兌現而已。
可是當人家跟你講,你又要去解釋的時候,或者自己在找理由去隱瞞的時候,那你的生死輪回就完了。當你開始形成那一種模式——隱瞞的模式的時候,記得,只要有那種惡性循環的模式就是無間地獄業!你假如說只是偶爾起意:“嗯,走在路上看到一只小狗,聽說烤乳豬很好吃,這烤乳狗很好吃。”聽說就想到,馬上把人家烤去吃了,那這業只有一次,只有一次。不過烤了以後,很好吃,就喜歡什麼乳豬、乳狗、乳貓統統去烤,你已經養成一個模式,這個就無間地獄業!因爲那個模式一養成以後,你會慣性的一再的再犯,有沒有?這叫惡性的,那你就一再的犯,這無間地獄啊!無間地獄怎麼來?就是這個因素,你有惡性的循環模式。
你假如是良性的循環模式呢,譬如有人他就喜歡布施,看到師父莫名其妙就布施,他已經養成那種模式。你有布施也是一個循環模式,這個再來就升天,那福報很大。就喜歡救人,常常問人家——我們這裏有一堆莫名其妙的關懷組,關懷組你知道嗎?打電話去給人家“你家有人生病嗎?”“要做什麼?”“我們要去關懷。”你的善心善念不要那麼無聊嘛,這個叫做什麼?良性的,雖然他搞得比那個笑話篇更笑話,他總是想幫人家嘛,反正吃飽也沒事,他也不生病,只好去看人家生病,他也要去關懷,有這樣的情況,這是良性的循環。愚癡啊,有,這個是生生世世得好報,但是你有煩惱。
惡性的,那當然是無間地獄業,那良性的,是往上的。通常我們在這地方看的,已經不是什麼修行的關系,而是你什麼因什麼果,什麼因就什麼果,所以這個以後已經是屬于因果的問題了,而一般人所講的也都是這個區塊的因果,不是我們前面的因果,這個都屬于民間信仰的宗教。它講的因因果果有些時候都不正確,它當做教材可以,當做教材教育人家勸善的這個可以,但是不管怎麼樣,這個已經屬于“異滅”階段的人生,是毫無意義的人生。來到這個世間,他再了一些業,然後再收集一些業因,准備做下輩子用的,這一種人生我們通常叫做凡夫生死的這種人生。
那一般人來講,基本上要到“異”這邊來,就是世間善法的世間善人,這個是“異”。而我們修行人要講的是“住”,你善根猛利,上上根器者,那直接就從這個“住”到“滅”,很快。我們既然發心想要修行,你一定要想辦法擠到“住”的這個領域來,一定要擠到這個領域來,要從這個地方開始,這個就叫發菩提心。這裏面菩提心的範圍很廣很廣,它的內容也很豐富,你從哪邊開始定義,那也都無所謂,但是不管怎麼樣,菩提心你要自己去慢慢摸索。
那麼修行從這地方開始,前面的地方你必須放棄,世間人譬如說:我會畫畫、我會書法、我會音樂、我會舞蹈,我很有成就,或者家庭幸福,一切美好,這些都屬于“異”這邊的狀況。世間生活很完美,你必須放下,修行這個叫做出離心。
你假如認爲說,我畢業叁十年,求職叁百次,失業叁十年,所以我只好看破紅塵,對不對?這種人來修行,那不用打坐了,坐下去就煩惱,坐在那裏就講:我有夠倒黴!老是想到他那時候去應征,老是不通知我去上班,打電話去問還被罵了,你說這種狀況他怎麼修行?
你一定要在正常的情況之中,你獲得、擁有,然後你才能夠說舍。所以世間人,我告訴你說,你一定要賺,賺錢,賺到錢以後你才能將布施,你不要賺到最後財産都不見了,你說我就是《金剛經》誦太多了,一切皆空了。這個不叫布施,這叫無能,你倒閉了、又失敗了,投資又搞錯了,你沒智慧嘛。你一定要世間事要圓滿,圓滿以後你說:“嗯,這個這樣子不對,我要追求的是真實的生命”,這個時候把這個虛幻的放下,這個才叫出離心。
有個年輕人來說:“師父我要出家”我說爲什麼?講了老半天只有一句話“反正他不愛我”,他不愛你你就出家,師父就愛你啊?所以我們跟你講“叁失道人”不要來——失敗的、失戀的、失意的。社會混不下去你混到佛門中來,可以啊,你說來接受救濟,這裏面借你住一下,幾年後,你恢複健康要到社會去打拼,你再回去,那不要緊。你說我發大勇猛心我先出家,出家幾年以後再回家,那也可以,短期出家,那都不要緊。你總不能夠外面走投無路,佛祖有夠衰,不是,在人生的奮鬥過程裏可能會失敗,到廟裏來虔敬一下,調理一下思緒,重新再回社會去,那可以,那是非常好的。但是你不要說進來裏面充電能量比較強,佛祖比較厲害,那也不對,你再出去還是失敗呀。
所以你要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正確的人生觀。社會的一切你如實了知,然後才能放下,這個時候要修行,你進入第二階段到第一階段就很快。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在社會上,社會的責任必須做好,而且不能夠抱怨。社會人,一種是承擔的人生,一種是抱怨的人生。抱怨人生不能修行,不能修行,他絕對不能修行,因爲他一坐下去就問題來。但是承擔的人生不一樣,他也遇到挫折,他也遇到失敗,但是他承擔他不抱怨。所以我們在這裏說你要來常住出家,第一個考核就看你抱怨不抱怨?你一直在那邊抱怨的,那滾蛋好了。你要不是抱怨的人,你看,該做的去做,然後承擔的人他很豁達,他知道這些事情怎麼樣,他也會通達人性,會包容人家,抱怨的人他不會包容。因爲他一直在抱怨,怎麼會包容呢?所以這個就是在“異滅”這邊做揀擇,你的人格性到底具足不具足?然後你才有可能進入到這裏面來。
那這邊“異滅”的部分,我們通常是讓各位徹底了解,你自己好調整。因爲你了解以後,你在禅修的過程裏,就不會把“異滅”(一般的生活中問題)拖到修行的領域來,你要留意到這一點。因爲在修行的領域裏頭,我們講心性學,基本上它是很在意的是心理的作用,這個講心理不是我們世間講的心理學的心理,是你心性的作用,運作的狀況。
常有同修這樣講“師父你這個在跟人家講的比那個心理咨商師的更好”,爲什麼更好?因爲他講的是心理學的,我講的是心性上的作用,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東西!我們在跟心理學的這些學者或醫生們這地方沒辦法溝通,我們很清楚的看到心性上的東西跟心理學是不一樣的。因爲心理學所去搜尋來的資料,它所要的東西不是心性上的東西,因爲心性上的東西它太抽象,而我們卻看得很清楚。因爲你在禅修裏頭,對于你心的軌迹,心路曆程那個心迹,看得很清楚。心理學在這裏看不清楚,所以他沒有辦法對話,我相信在座也有很多當心理咨商老師,張老師這一類的工作,他爲什麼有那麼大的障礙?問題就在無法掌握人性的心路曆程,這個你看不到。
我們在講的心路曆程都太粗糙了,我們在修行的這個地方看,你看從那個念,念起,一個意識形態的形成是怎麼來的?已經解析到非常清楚了。我用這樣的講法,譬如說五蘊這種傳導的過程,那你個人在運作的時候你也會有所感受,你語言的使用方法跟我語言的使用方法可能不一樣,那無所謂。這一點站在學者的立場他是這樣講:因爲你的語言跟我的語言不同,所以你的心路曆程跟我的心路曆程也不一樣。但是我們告訴你,我們語言可能不同,但是我們的心路曆程都一樣,這一點是他沒有辦法接受的,這個也就是心理學跟心性學之間的差別。我們認爲這一個真理的這條路是一樣的,但是你感受所使用的語言跟我感受所使用的語言是不同的。
因爲這個是文化上的問題,所以古人在那個時代他所用的那些語言,現在我因爲我走過,我知道他們講什麼,我用我們現在的語言再講一遍,但是我所講的這些語言,跟他們所講的語言沒有矛盾,沒有沖突,因爲所指的是同一個東西,你知道嗎?這一個同一個東西的這種認知就是宗教,宗教指的是這一個。你把那一個同一個東西叫做真理,叫做上帝,或者叫做什麼,都無所謂。你把它叫無極、叫太極、叫道清都無所謂,叫瑤池也可以,反正那一個東西,你要很清楚都是同一個東西,這個就是宗教。所以用詞可能完全不同,一個說瑤池,一個說天國,一樣不一樣?我跟你講都一樣,你可能講“那不一樣,我們的淨土跟他們的天國怎麼會一樣?”你的淨土解釋到最後還是一樣,因爲你根本就不淨,你既然會認爲不一樣,可見你就不淨,有染,有染跟他的天國差不多。
假如真的是同一個東西的話,那你就平等、清淨、無染,所以這一點你要慢慢去感受去彙通這個部分,這個理論的部分,我們等一下再講,我們休息一下。
《耳根圓通章 第叁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