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一集
海雲繼夢和上
大乘禅法叫做“參禅”,“怎麼參”這是你要的。你要不懂的“怎麼參”,那你怎麼參禅?我想,走在我們北傳佛教的系統裏,這是你的主要功課。
什麼叫做參?什麼叫做參禅?它是——你問我,我不懂,那就告訴你:參!你就自己參吧,是這樣嗎?那參禅是什麼?我們要怎麼參?你假如連一點要領都沒有,一點下手處都摸不到,那我們講參禅有什麼意思?
修行呀,它不是應付的,也不是口頭上的,它是要你自己向你自己負責,你自己要向因果負責。古來大德講“老僧一坐,能夠坐斷因果,能夠承擔”,指的是什麼?你這麼一坐,坐到哪裏去?大家都說參禅,那你怎麼參?它不是語言,不是文字,跟你講了就算了,它是要你自己去實踐。
現在,再回來說“怎麼參”。你帶過這個疑情沒有?假如這個疑情你都沒帶過,我再講也沒用,那你就(會)含糊籠統走過來了。學佛,是學著覺悟,學著(提高)警覺性。佛是什麼?禅是什麼?學佛是怎麼學的?參禅又怎麼參的?這個要領,你要自己好好地去體驗它。
現在簡單的把整個參禅的過程,我分叁階十二門,你自己慢慢地去體會。它主要分有叁個階段,也是叁個要領。它不是含糊籠統的,它基本上都很具體,它是你心行的一個軌迹。所謂“心性學”就在這個十二個字上面,十二個階段裏面。按照各位常常講的“觀照”,主要我們分叁個階段。
“觀照”我們分叁個階段,就是你參禅的叁個階段:
第一個就叫觀照。觀照其實它就像雷達在搜尋,在尋找你的疑情。你的疑情會很多——你初學,疑情本來就一大堆,那些疑情是你自己覺性的一個啓蒙。真正的那個疑情是哪一個?那是你的生命因素,它要成就你的性德。你能不能找到那一個?找到的時候,你就會安住在上面,這個叫做照住。
觀照是像探照燈一樣,一直在找,當你確定了哪一個的時候,就照住了。這時你提起來,那個疑情要提起來,然後就安住。這是不同的話,那狀態是一樣的,安住也好,照住也好,這已經鎖定你的目標了。
鎖定以後,你會一直深化,一直深化,這就講“置心一處”的地方。一直深化以後,到你完全通達,叫照見,那就是第叁個階段,所以,《心經》上講“照見五蘊皆空”,就叁個階段:觀照、照住、照見。那這個簡單了,整個過程就這樣。可是每一個階段裏,它都有信、解、行、證,還有四個小階段。每個階段的信、解、行、證都不一樣,那就進入到細微的部分了。
現在,我們先看看你的觀照功夫有沒有?
平常你的心就應該是很活潑才對,假如你的心不夠活潑,根本沒有觀照。人家說,佛經說,佛祖說,師父說,電視說,那個都沒用。那種心都是死掉的心,都已經經過蒸籠蒸過了,它不是活的。一個活的心,它是具有覺知的能力,因此會像小孩子一樣,一直問:爲什麼?爲什麼?爲什麼?那你經過學佛以後到參禅,這個一直問“爲什麼”的心是要有的。小孩子是一直問爸爸媽媽“爲什麼”,那你不能夠一直再問人家爲什麼,你要問自己“爲什麼”:爲什麼要吃飯?爲什麼要打七?爲什麼要到這裏來?爲什麼?你自己要問啊,問你自己呀,你要找出答案來啊,不是問人家,人家叫你去死,你去死嗎?不是啊,你自己要很清楚地能夠了解到你的周遭環境。所以參禅人很活潑,爲什麼?就在這裏啊,你有活潑嗎?
你來參禅,那你真的像人家講的“參禅人很活潑”嗎?是指你的心要活潑啊!你的心很活啊!所以,在這個時候你要能夠覺知到:這個“活潑”本身,你就可以改變一切。不要以爲你生病啦——生病對凡夫是很有用,病到死爲止;生病對參禅人來講,沒有用,當你的心一活起來的時候,病就跑掉了,所以病對一個修行人來講,病是絕對的虛妄。
你真的在修行嗎?你敢肯定嗎?病一來,你說“你是假的啦”,你能嗎?至少你也應該跟它講說“我師父講的,說病是假的”,你能嗎?你的心要不夠活潑,你絕對不行。病發e-mail給你說“我明天要到”,你今天就昏倒了。你能不能夠這樣確定:你的心絕對的活潑。這個活潑就是在你周遭的環境裏,經常産生疑情,大大小小都不要緊,因爲這是初階。你也不知道,哪個疑情是真的,你只是很新鮮,很好奇而已。所以從你開始要參禅的時候,那個時候開始,你的生命就開始轉變,你對任何事情你就開始帶著疑情“爲什麼”。
爲什麼出家人要剃頭?你就說佛祖規定。佛祖規定要剃頭你就剃頭,佛祖叫你死,你不去死,是這樣嗎?爲什麼要剃頭?你要找到一個真理性嘛,但是這個答案找到,你也不會了生死,這不是什麼真理嘛,但是它有一個真實性,有個真理性在。爲什麼出家人要穿這個服裝?我穿錯了,長衫穿裏面,短褂穿外面,你會說“這很好玩”。短褂一定要穿裏面嗎?長衫一定要穿外面嗎?爲什麼?沒有爲什麼?爲什麼不能倒著穿?修行人你要很實際地活在你的生活裏,很真誠地向你自己負責,它不是虛妄的。師父說、佛經說,說什麼?說了你就開悟了嗎?所以這一個疑情,培養疑情的這個實際觀念,是你要進行的,誰都不能替代你!師父沒有辦法替代你,釋迦牟尼佛也沒有辦法替代你,要你自己來。所以你想參禅,第一個工作,先自己培養你自己。
早上起來刷牙洗臉,誰規定的?爲什麼起來一定要刷牙洗臉?這很簡單吧,爲什麼你早上起來一定要刷牙洗臉?你刷牙洗臉完再去睡覺不行嗎?起來不要刷牙洗臉可不可以?這個很現實的,你有沒有問過自己?所以你的生活都是慣性的。狗改不了吃屎的習慣,和你改不了早上起來刷牙洗臉的習慣一樣。有一只狗看到另一只狗,那只狗不吃屎,這只狗一定說“它有問題”;你早上起來不刷牙洗臉,所有的人會說你這個人有問題,但是你知道不知道,爲什麼早上起來要刷牙洗臉?你大概找不出理由啊,有的話都是國民老師教你的理由,對嗎?這只是一個非常不重要的事,你到底有沒有問過你自己?
很活潑的心態從參禅中來。禅這個字,自古以來就很迷人。一聽到禅就莫名的興奮,你在興奮什麼?他就是因爲很活潑,他的人生很美嘛。禅到你的身上來就很慘了,你的人生也不美,只有一個莫名的興奮,也不知道興奮什麼?那不對啦。所以這個疑情各位要自己去培養。
過堂,爲什麼碗要這樣拿?要這樣拿,還給我們一個名字叫“龍含珠”;筷子一定要這樣拿,還有一個很美的名字叫“鳳點頭”,爲什麼?那外國人呢,五虎下山,刀、叉齊來,那怎麼辦?爲什麼取這些名字?要做什麼?你一步一步的去架構,從這很具體的地方,慢慢地你就會摸索到我們爲什麼要學佛,我們學了佛以後爲什麼要參禅?
那如何參禅?每次談到重點,師父都叫我:參!我就一頭霧水就“參”。什麼叫參?叫我提疑情,什麼叫疑情?怎麼提?我相信用過功的同修們都發現到疑情提一個,要一個一直鑽,所以叫“念佛是誰”,深參“念佛是誰”。所以整天坐在那裏:念佛時誰,念佛是誰。念到發瘋了說:“是我啦!誰!還有誰!還不是我!”是這樣嗎?這叫參嗎?可是,提起疑情是什麼?那你坐在那裏就一個接一個,一直冒出來。那又不能只守一個,那麼多個怎麼辦?到底是那麼多個都對呢?還是只有一個對?我相信這個你都問過,所以我們說:你剛開始的時候它會有很多個,很多個以後呢,你會去找到一個。那一個是怎樣形成的,它不是你自己選擇喜歡不喜歡的問題,它會構成一套簡單的思維模式,一個方程式一樣。
譬如說“念佛是誰”,這古來大德都把這個模式告訴我們:念佛是我念,還是他念?那當然是我念,我念是心念,還是口念?假如口念,那晚上睡覺嘴巴可以念,那爲什麼不念?假如是心念,那心永遠存在,那它可以一直念,那念到死了以後怎麼辦?事實上,心要念的話,那它能不能二十四小時都念?類似這樣的情況,你要一層一層的剖析。當你能夠找到這個,嗯!好像是心念,心念應該是怎麼念?那個時候呢,你對于這個心念的心跟念開始咬住了。到底心是怎麼念會一直下去?那怎麼下去不管,對,應該是心念,心念到底怎麼念?你會慢慢的一直往下挖進去,一直挖進去。每次打坐都會到達這一點,然後每次打坐又會往前進一點,雖然一層一層的挖進去,要挖到什麼時候不知道,但是你已經有一個通路出來了,一個那個雛型出來了,這個就是所謂的照住。
那你在思考的那個部分到底是什麼,你不要管它,因爲這裏面的答案不是完全都用邏輯推理的,即使用邏輯推理的這一套邏輯,也不是你外面知識累積出來的那種邏輯,因爲它是你在禅坐中的一種淨化,它會隨著你的心的一直沈靜,它會一直把其他的東西丟掉。假如你坐在那裏,是像搜尋一樣的那種邏輯,那就不是參禅。你要留意到這是叁個階段所談的這個部分。
當你照住以後到最後要照見的話,那就不是你現在語言所能講的,那個部分往後我們會一個一個告訴各位,但是現在你先要架構起來的就是:參禅到底要怎麼參?這幾個理論你先認識清楚,這是一個。
參禅的“參”到底怎麼進行,“禅到底是什麼”那不要緊,因爲那是生命的本來面目,你進行參的工作,那一個生命的真相自然就會現前。你這個“參”不會的話,禅絕不兌現。所以我們重點在跟各位講“如何參”,那麼這裏面除了“怎麼參”的這個問題是個大的架構以外,它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心性裏頭的運作。剛才我們跟各位提到:你所用功的是心性學的部分,它不是學問,它是一個實踐的過程。那我們對心,你必須要有所了解:心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你在整個學佛的過程裏,把它看得越簡單你就越難成就。在參禅的過程裏,它本身是絕對簡單的,但是裏面的內容,在你的整個過程裏,它是很豐富的。
心,我們講(是指)“原始心的狀態”。心的本身有體、相、用,它都是“真如心”的那個心,這個心在我們…
《耳根圓通章 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