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一集

  耳根圆通章第一集

  海云继梦和上

  大乘禅法叫做“参禅”,“怎么参”这是你要的。你要不懂的“怎么参”,那你怎么参禅?我想,走在我们北传佛教的系统里,这是你的主要功课。

  什么叫做参?什么叫做参禅?它是——你问我,我不懂,那就告诉你:参!你就自己参吧,是这样吗?那参禅是什么?我们要怎么参?你假如连一点要领都没有,一点下手处都摸不到,那我们讲参禅有什么意思?

  修行呀,它不是应付的,也不是口头上的,它是要你自己向你自己负责,你自己要向因果负责。古来大德讲“老僧一坐,能够坐断因果,能够承担”,指的是什么?你这么一坐,坐到哪里去?大家都说参禅,那你怎么参?它不是语言,不是文字,跟你讲了就算了,它是要你自己去实践。

  现在,再回来说“怎么参”。你带过这个疑情没有?假如这个疑情你都没带过,我再讲也没用,那你就(会)含糊笼统走过来了。学佛,是学着觉悟,学着(提高)警觉性。佛是什么?禅是什么?学佛是怎么学的?参禅又怎么参的?这个要领,你要自己好好地去体验它。

  现在简单的把整个参禅的过程,我分三阶十二门,你自己慢慢地去体会。它主要分有三个阶段,也是三个要领。它不是含糊笼统的,它基本上都很具体,它是你心行的一个轨迹。所谓“心性学”就在这个十二个字上面,十二个阶段里面。按照各位常常讲的“观照”,主要我们分三个阶段。

  “观照”我们分三个阶段,就是你参禅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就叫观照。观照其实它就像雷达在搜寻,在寻找你的疑情。你的疑情会很多——你初学,疑情本来就一大堆,那些疑情是你自己觉性的一个启蒙。真正的那个疑情是哪一个?那是你的生命因素,它要成就你的性德。你能不能找到那一个?找到的时候,你就会安住在上面,这个叫做照住。

  观照是像探照灯一样,一直在找,当你确定了哪一个的时候,就照住了。这时你提起来,那个疑情要提起来,然后就安住。这是不同的话,那状态是一样的,安住也好,照住也好,这已经锁定你的目标了。

  锁定以后,你会一直深化,一直深化,这就讲“置心一处”的地方。一直深化以后,到你完全通达,叫照见,那就是第三个阶段,所以,《心经》上讲“照见五蕴皆空”,就三个阶段:观照、照住、照见。那这个简单了,整个过程就这样。可是每一个阶段里,它都有信、解、行、证,还有四个小阶段。每个阶段的信、解、行、证都不一样,那就进入到细微的部分了。

  现在,我们先看看你的观照功夫有没有?

  平常你的心就应该是很活泼才对,假如你的心不够活泼,根本没有观照。人家说,佛经说,佛祖说,师父说,电视说,那个都没用。那种心都是死掉的心,都已经经过蒸笼蒸过了,它不是活的。一个活的心,它是具有觉知的能力,因此会像小孩子一样,一直问: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那你经过学佛以后到参禅,这个一直问“为什么”的心是要有的。小孩子是一直问爸爸妈妈“为什么”,那你不能够一直再问人家为什么,你要问自己“为什么”: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打七?为什么要到这里来?为什么?你自己要问啊,问你自己呀,你要找出答案来啊,不是问人家,人家叫你去死,你去死吗?不是啊,你自己要很清楚地能够了解到你的周遭环境。所以参禅人很活泼,为什么?就在这里啊,你有活泼吗?

  你来参禅,那你真的像人家讲的“参禅人很活泼”吗?是指你的心要活泼啊!你的心很活啊!所以,在这个时候你要能够觉知到:这个“活泼”本身,你就可以改变一切。不要以为你生病啦——生病对凡夫是很有用,病到死为止;生病对参禅人来讲,没有用,当你的心一活起来的时候,病就跑掉了,所以病对一个修行人来讲,病是绝对的虚妄。

  你真的在修行吗?你敢肯定吗?病一来,你说“你是假的啦”,你能吗?至少你也应该跟它讲说“我师父讲的,说病是假的”,你能吗?你的心要不够活泼,你绝对不行。病发e-mail给你说“我明天要到”,你今天就昏倒了。你能不能够这样确定:你的心绝对的活泼。这个活泼就是在你周遭的环境里,经常产生疑情,大大小小都不要紧,因为这是初阶。你也不知道,哪个疑情是真的,你只是很新鲜,很好奇而已。所以从你开始要参禅的时候,那个时候开始,你的生命就开始转变,你对任何事情你就开始带着疑情“为什么”。

  为什么出家人要剃头?你就说佛祖规定。佛祖规定要剃头你就剃头,佛祖叫你死,你不去死,是这样吗?为什么要剃头?你要找到一个真理性嘛,但是这个答案找到,你也不会了生死,这不是什么真理嘛,但是它有一个真实性,有个真理性在。为什么出家人要穿这个服装?我穿错了,长衫穿里面,短褂穿外面,你会说“这很好玩”。短褂一定要穿里面吗?长衫一定要穿外面吗?为什么?没有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倒着穿?修行人你要很实际地活在你的生活里,很真诚地向你自己负责,它不是虚妄的。师父说、佛经说,说什么?说了你就开悟了吗?所以这一个疑情,培养疑情的这个实际观念,是你要进行的,谁都不能替代你!师父没有办法替代你,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办法替代你,要你自己来。所以你想参禅,第一个工作,先自己培养你自己。

  早上起来刷牙洗脸,谁规定的?为什么起来一定要刷牙洗脸?这很简单吧,为什么你早上起来一定要刷牙洗脸?你刷牙洗脸完再去睡觉不行吗?起来不要刷牙洗脸可不可以?这个很现实的,你有没有问过自己?所以你的生活都是惯性的。狗改不了吃屎的习惯,和你改不了早上起来刷牙洗脸的习惯一样。有一只狗看到另一只狗,那只狗不吃屎,这只狗一定说“它有问题”;你早上起来不刷牙洗脸,所有的人会说你这个人有问题,但是你知道不知道,为什么早上起来要刷牙洗脸?你大概找不出理由啊,有的话都是国民老师教你的理由,对吗?这只是一个非常不重要的事,你到底有没有问过你自己?

  很活泼的心态从参禅中来。禅这个字,自古以来就很迷人。一听到禅就莫名的兴奋,你在兴奋什么?他就是因为很活泼,他的人生很美嘛。禅到你的身上来就很惨了,你的人生也不美,只有一个莫名的兴奋,也不知道兴奋什么?那不对啦。所以这个疑情各位要自己去培养。

  过堂,为什么碗要这样拿?要这样拿,还给我们一个名字叫“龙含珠”;筷子一定要这样拿,还有一个很美的名字叫“凤点头”,为什么?那外国人呢,五虎下山,刀、叉齐来,那怎么办?为什么取这些名字?要做什么?你一步一步的去架构,从这很具体的地方,慢慢地你就会摸索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佛,我们学了佛以后为什么要参禅?

  那如何参禅?每次谈到重点,师父都叫我:参!我就一头雾水就“参”。什么叫参?叫我提疑情,什么叫疑情?怎么提?我相信用过功的同修们都发现到疑情提一个,要一个一直钻,所以叫“念佛是谁”,深参“念佛是谁”。所以整天坐在那里:念佛时谁,念佛是谁。念到发疯了说:“是我啦!谁!还有谁!还不是我!”是这样吗?这叫参吗?可是,提起疑情是什么?那你坐在那里就一个接一个,一直冒出来。那又不能只守一个,那么多个怎么办?到底是那么多个都对呢?还是只有一个对?我相信这个你都问过,所以我们说:你刚开始的时候它会有很多个,很多个以后呢,你会去找到一个。那一个是怎样形成的,它不是你自己选择喜欢不喜欢的问题,它会构成一套简单的思维模式,一个方程式一样。

  譬如说“念佛是谁”,这古来大德都把这个模式告诉我们:念佛是我念,还是他念?那当然是我念,我念是心念,还是口念?假如口念,那晚上睡觉嘴巴可以念,那为什么不念?假如是心念,那心永远存在,那它可以一直念,那念到死了以后怎么办?事实上,心要念的话,那它能不能二十四小时都念?类似这样的情况,你要一层一层的剖析。当你能够找到这个,嗯!好像是心念,心念应该是怎么念?那个时候呢,你对于这个心念的心跟念开始咬住了。到底心是怎么念会一直下去?那怎么下去不管,对,应该是心念,心念到底怎么念?你会慢慢的一直往下挖进去,一直挖进去。每次打坐都会到达这一点,然后每次打坐又会往前进一点,虽然一层一层的挖进去,要挖到什么时候不知道,但是你已经有一个通路出来了,一个那个雏型出来了,这个就是所谓的照住。

  那你在思考的那个部分到底是什么,你不要管它,因为这里面的答案不是完全都用逻辑推理的,即使用逻辑推理的这一套逻辑,也不是你外面知识累积出来的那种逻辑,因为它是你在禅坐中的一种净化,它会随着你的心的一直沉静,它会一直把其他的东西丢掉。假如你坐在那里,是像搜寻一样的那种逻辑,那就不是参禅。你要留意到这是三个阶段所谈的这个部分。

  当你照住以后到最后要照见的话,那就不是你现在语言所能讲的,那个部分往后我们会一个一个告诉各位,但是现在你先要架构起来的就是:参禅到底要怎么参?这几个理论你先认识清楚,这是一个。

  参禅的“参”到底怎么进行,“禅到底是什么”那不要紧,因为那是生命的本来面目,你进行参的工作,那一个生命的真相自然就会现前。你这个“参”不会的话,禅绝不兑现。所以我们重点在跟各位讲“如何参”,那么这里面除了“怎么参”的这个问题是个大的架构以外,它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心性里头的运作。刚才我们跟各位提到:你所用功的是心性学的部分,它不是学问,它是一个实践的过程。那我们对心,你必须要有所了解:心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你在整个学佛的过程里,把它看得越简单你就越难成就。在参禅的过程里,它本身是绝对简单的,但是里面的内容,在你的整个过程里,它是很丰富的。

  心,我们讲(是指)“原始心的状态”。心的本身有体、相、用,它都是“真如心”的那个心,这个心在我们…

《耳根圆通章 第一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