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圆通章第二集
海云继梦和上
我们这一次要跟各位谈的是《耳根圆通章》,这个部分是修行的一个关键,它讲的很清楚,但是讲的很简单,因为很清楚,因为很简单,所以你什么都没搞到,修了老半天也不知道修什么,而且大概通通修错了。
经文的伟大就在于简单,末法众生的业大,就是完全看错了,不是看不懂,根本就看错了。首先我们看,这个经文大家看,我不想一个一个跟各位讲。
今天要先跟各位谈的,先谈三个你根本就没有注意到的。
第一,就是“我于彼佛发菩提心”。第一个你先发菩提心,下面才有得讲,你没有发菩提心,下面没得讲,所以你不发菩提心所修的都是魔业。所以在修行中,我们常跟各位讲你不要搞错方向。我们赶掉几个人,他就是发魔心,住在这里,天天在感应,等一下感应这个,等一下感应那个,讲也不听,那你只好滚蛋。发菩提心的人,不会跟鬼神道相应,你放心。你要是常常在那边感应东、感应西的,那就是鬼神,这个叫鬼通,你没有发菩提心,这很简单的一个道理。
所以,我们跟各位讲,你修行很简单嘛,只要你有什么事不如意,只要有什么事让你内心闷闷不乐,闷闷不乐好像不太好形容,心里头如果郁卒,在那边胪,胪不清楚,那很简单你就拜佛,应该来讲是要拜忏。每天拜一部忏,地藏忏、金刚忏、什么药师忏、大悲忏都好,你每天要拜一部,最少也要八十八佛洪名宝忏。这是每一次,你知道每天,你一天有多少次我不知道,你因为业障比较轻一天好几次而已,每一次你就拜一次忏。今天有三次,拜三个忏,有十次,拜十个忏。假如你觉得说“我都没有”,那基本上最少拜十个忏。因为都没有的人,不是佛就是魔,那你要是佛的话,你就去成佛好了,要不是佛,你就是魔嘛。魔,你要不要消魔性?先把你的魔性给除掉,那最少拜十次,拜到你发现你应该要忏悔。
因为你要知道有很多事明明就这样,可是我讲的人家都不理我,那就是业。这很简单嘛?你讲的是对的,人家一定会接受;你讲的是对的,人家不理你,那不是业,那是什么嘛?你是不是要把业给清掉,业尽情空,你先业尽嘛,那就拜忏嘛。修行就这么简单,没什么,但是你这一点你就想不通——“我又没错!”没错人家为什么不理你?那你不拜还要做什么?你修行你就拜嘛。“我又没错,人家不理我”,是他没业障,不是他没业障,是你业障。
这一次要打这些资料,我们是一位法师负责,我叫他把《正脉疏》跟《宝镜疏》,《正脉疏》是交光大师的,《宝镜疏》是溥畹大师的。他说打到《宝镜疏》那边就头痛,打了三次痛了三次,他说《宝镜疏》错了。《宝镜疏》错了,那就溥畹大师错了,那你比溥畹大师厉害呀。我说:“你去问大师父。”大师父叫他拜忏。他说:“我又没错。”你没错,那溥畹大师错了?你是学佛人吗?你对祖师大德是这种态度,你比他厉害呀。我说:“去拜。”他说:“我没错,我不拜。”我说:“不拜,你滚蛋。”
道场里不容许这些魔啊,这不是魔,这是什么?你自己想想看,你要真感应你自己学楞严,你也知道五十一魔,你为什么不拜忏
所以你要留意什么叫发菩提心?我们依止,你依止《楞严经》,你依止《华严经》,你依止什么?所以我们跟你讲缘念道场、缘念法门、缘念善知识。当在这个地方你听到不管是非、挫折,还是怎么样,那就只有拜忏。这是你依止的圣地,怎么有那么多的是非到你这里来呢!那不是业力那是什么
那就只有忏悔呀,这就是修行,这就是菩提心。
你菩提心从哪里发,菩提心是什么?有没有?第一个你先参,什么叫菩提心?查字典很多,你感受到菩提心是什么,先把那部分发出来。没有的话,你在释迦牟尼佛这一会上没有你的份。既然是释迦牟尼佛会下的弟子、子孙们,发菩提心为第一要务。有没有修都无所谓,修的好不好也不要紧,但是你菩提心要先发,发了以后跟你讲佛法是什么,那才管用。“彼佛我教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你不发菩提心,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那只是文字,跟你的生命不相应,你要发菩提心,它才跟你的生命相应。
你现在在释迦牟尼佛会下,做一个佛弟子、一个三宝弟子,你自己在写东西、写信常常在最后署名佛弟子,或者三宝弟子某某某顶赞、顶礼、合十、问讯,什么恭叩、跪拜,别想那么多啦,你要是佛弟子,有没有真发菩提心?你想想看?没有的话,跟你的生命不相应,只有你的大脑在转而已,转大脑不一定发菩提心,但是你要跟你的生命相应,跟释迦牟尼佛连上关系,要在你的生命里来承接释迦牟尼佛法身慧命的DNA,那你就要发菩提心,真发菩提心!自己慢慢去体会这个东西,不是我皈依、我灌顶、我剃度、我受戒……这样佛陀法身慧命DNA会跑到你那里去,这连不上关系的。要真发那个发菩提心,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才会传到你这边来,你那个菩提心不发,连不上。所以,菩提心是什么?你一定要带着疑情去参,你不要字典翻一翻就好,也会讲给人家听。
那个疑情从你搜寻到你确定,那个地方有一个关键!我提醒各位,你自己去感受你有没有这种情况:那个疑情你要确定的时候,它有一个特质,就是怎么讲也讲不上来。人家跟你讲你也知道是,可是,不是这样,有没有那种感觉?换句话说,那个疑情是你的语言、文字、感情,没有办法去形容的。它没有办法用撒娇的方式“好啦、好啦,就这样啦”。不是用这个有办法处理的,语言、文字没有办法去形容到那一点,你假如有那种感觉,有那么一个东西,我知道“师父讲的也不算,经典讲的也不算”,当你有那种感觉,那个就是真的疑情,其他的疑情大概都是知识上的。
很多同修来,说:“师父,我跟你请法。”我说:“好吧,你讲吧。”“我每次用功都会肚子痛,你看怎么办?”这个叫请法?我说:“那就不要用功嘛,肚子就不会痛嘛。”这个也叫请法?你说,疑情是什么?你不懂的都是叫疑情。是啊,不懂的都叫疑情,但是假疑情不是真疑情。
真疑情是有那么一点,它没有办法用语言、文字、感情、理由来搪塞你的,你自己很清楚有那么一个东西,有没有?那个才叫疑情,没有办法用搪塞的,人情、感情、理由都沾不上边,你要懂得那个东西。你要知道很多小孩子他就有这个善根。你要慢慢的去体会,假如今天活到这么大年纪了,一把年岁了,这种感觉都还没有,你这辈子白混了,阎罗王在那边等着:“又来了,那家伙又要回来了”。你自己要去感受那个东西,你才有办法照住,要不然你照不住,找到那个东西,你就能照住了。
现在,菩提心你先要能照得住。菩提心是什么?你不要自己讲:“学佛人都要发菩提心,我已经发菩提心了,吃素一百天。”这叫发心?“我现在发菩提心到道场来常住”,我跟你讲,那个都不算,那个叫发勇猛心。有啊,有个人来问说:“师父,我发心吃素三个月。”发心吃素三个月,很好,当然很好,吃素三个月总比吃肉三个月要好嘛,怎么不好,但是跟菩提心完全无关!这是发一种善心,刚才讲“善恶念”的那个善心。
你现在真发菩提心,你才能够跟佛陀法身慧命,跟法身慧命这个地方连上关系。古典的经典里头,就是我们讲古典的经典它是叫法身慧命,我是叫做第二生命,叫做真实的生命。我们现在这个生命叫第一生命——色身,这个生命是虚幻的,你要去找寻那个真实的生命。那你一定要发菩提心才找得到,要不然找不到,它不是语言、文字所能交代的。
弄清楚喔,这基本上你要先分别清楚,不然别讲修行,你所感应的那个境界都是假的,都是虚幻的。你又在那边嘀咕,这师父每次他的都是真的,我的都是假的。那没办法,因为你没有感受到菩提心的存在,不发菩提心那就通通都是虚幻的。你要是真发菩提心,那些鬼神不会跟你相应,因为你已经进入第二个世界了,你已经兑现了第二个生命,要留意啊!你要是对于那个第二世界、第二生命你都感受不到的话,那就表示你的菩提心还没发,你还没找到什么叫菩提心。你还在那边模凌两可,只是嘴巴脑筋在那边转的,那你都没有进入第二世界,你没有办法体会法身是什么。
你这一点有了,再来看“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思修叫什么?三学、三慧,对不对?那闻呢,就多闻、多听;思,思考;修,修行;这种解释叫销文解义。我跟你讲,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从修行来讲,完全不相干,这种解释没用。
我要跟各位谈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这个“闻思修”的“闻”跟下一句“初于闻中入流亡所”,前面的祖师大德们在跟各位做介绍的时候,他提到“闻思修”的闻,交光大师与溥畹大师这边都解释的很清楚,这个“闻”不是听到,不是“见闻觉知”的“闻”,它是六根门头打开的意思,知道吗?六根门头,眼睛是看叫见,耳朵、耳根叫闻,所以在这里就讲到很多“返闻闻自性”的“闻”,这个也没错,这已经从知见上面走到行门上面来了,不是解的问题,是行的问题。因为它是修行,发菩提心以后就讲“行”了,不是讲“解”的问题了。发菩提心以后,解就是行,行就是解,你要留意到这一点。你不发菩提心,解归解,行归行,两个是不相应的,所以你都懂,可是做就都不一样,那就是你还没有进入那个状况。
今天,你在大乘佛法的世界里,你要知道,你不要用小乘佛法的修行方式,只要你发菩提心以后,解就是行,行就是解,就好像我们讲愿,愿必有行,行必有愿,愿跟行是一体的。你在大乘法里头一讲解就是行,一讲行就是解,这个是基本的思维模式,大乘佛法的思维模式,所以它一定强调菩提心。
在阿含藏里对菩提心的要求,没这么多,没这么严格,但是在大乘的行法中,发菩提心是必备条件。《华严经》里特别清楚,忘失菩提心,你发了以后忘失,忘失菩提心修诸善业是为魔业,忘失都成为魔业了,更何况你根本没…
《耳根圆通章 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