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根圓通章第二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這一次要跟各位談的是《耳根圓通章》,這個部分是修行的一個關鍵,它講的很清楚,但是講的很簡單,因爲很清楚,因爲很簡單,所以你什麼都沒搞到,修了老半天也不知道修什麼,而且大概通通修錯了。
經文的偉大就在于簡單,末法衆生的業大,就是完全看錯了,不是看不懂,根本就看錯了。首先我們看,這個經文大家看,我不想一個一個跟各位講。
今天要先跟各位談的,先談叁個你根本就沒有注意到的。
第一,就是“我于彼佛發菩提心”。第一個你先發菩提心,下面才有得講,你沒有發菩提心,下面沒得講,所以你不發菩提心所修的都是魔業。所以在修行中,我們常跟各位講你不要搞錯方向。我們趕掉幾個人,他就是發魔心,住在這裏,天天在感應,等一下感應這個,等一下感應那個,講也不聽,那你只好滾蛋。發菩提心的人,不會跟鬼神道相應,你放心。你要是常常在那邊感應東、感應西的,那就是鬼神,這個叫鬼通,你沒有發菩提心,這很簡單的一個道理。
所以,我們跟各位講,你修行很簡單嘛,只要你有什麼事不如意,只要有什麼事讓你內心悶悶不樂,悶悶不樂好像不太好形容,心裏頭如果郁卒,在那邊胪,胪不清楚,那很簡單你就拜佛,應該來講是要拜忏。每天拜一部忏,地藏忏、金剛忏、什麼藥師忏、大悲忏都好,你每天要拜一部,最少也要八十八佛洪名寶忏。這是每一次,你知道每天,你一天有多少次我不知道,你因爲業障比較輕一天好幾次而已,每一次你就拜一次忏。今天有叁次,拜叁個忏,有十次,拜十個忏。假如你覺得說“我都沒有”,那基本上最少拜十個忏。因爲都沒有的人,不是佛就是魔,那你要是佛的話,你就去成佛好了,要不是佛,你就是魔嘛。魔,你要不要消魔性?先把你的魔性給除掉,那最少拜十次,拜到你發現你應該要忏悔。
因爲你要知道有很多事明明就這樣,可是我講的人家都不理我,那就是業。這很簡單嘛?你講的是對的,人家一定會接受;你講的是對的,人家不理你,那不是業,那是什麼嘛?你是不是要把業給清掉,業盡情空,你先業盡嘛,那就拜忏嘛。修行就這麼簡單,沒什麼,但是你這一點你就想不通——“我又沒錯!”沒錯人家爲什麼不理你?那你不拜還要做什麼?你修行你就拜嘛。“我又沒錯,人家不理我”,是他沒業障,不是他沒業障,是你業障。
這一次要打這些資料,我們是一位法師負責,我叫他把《正脈疏》跟《寶鏡疏》,《正脈疏》是交光大師的,《寶鏡疏》是溥畹大師的。他說打到《寶鏡疏》那邊就頭痛,打了叁次痛了叁次,他說《寶鏡疏》錯了。《寶鏡疏》錯了,那就溥畹大師錯了,那你比溥畹大師厲害呀。我說:“你去問大師父。”大師父叫他拜忏。他說:“我又沒錯。”你沒錯,那溥畹大師錯了?你是學佛人嗎?你對祖師大德是這種態度,你比他厲害呀。我說:“去拜。”他說:“我沒錯,我不拜。”我說:“不拜,你滾蛋。”
道場裏不容許這些魔啊,這不是魔,這是什麼?你自己想想看,你要真感應你自己學楞嚴,你也知道五十一魔,你爲什麼不拜忏
所以你要留意什麼叫發菩提心?我們依止,你依止《楞嚴經》,你依止《華嚴經》,你依止什麼?所以我們跟你講緣念道場、緣念法門、緣念善知識。當在這個地方你聽到不管是非、挫折,還是怎麼樣,那就只有拜忏。這是你依止的聖地,怎麼有那麼多的是非到你這裏來呢!那不是業力那是什麼
那就只有忏悔呀,這就是修行,這就是菩提心。
你菩提心從哪裏發,菩提心是什麼?有沒有?第一個你先參,什麼叫菩提心?查字典很多,你感受到菩提心是什麼,先把那部分發出來。沒有的話,你在釋迦牟尼佛這一會上沒有你的份。既然是釋迦牟尼佛會下的弟子、子孫們,發菩提心爲第一要務。有沒有修都無所謂,修的好不好也不要緊,但是你菩提心要先發,發了以後跟你講佛法是什麼,那才管用。“彼佛我教從聞、思、修入叁摩地”,你不發菩提心,從聞思修入叁摩地,那只是文字,跟你的生命不相應,你要發菩提心,它才跟你的生命相應。
你現在在釋迦牟尼佛會下,做一個佛弟子、一個叁寶弟子,你自己在寫東西、寫信常常在最後署名佛弟子,或者叁寶弟子某某某頂贊、頂禮、合十、問訊,什麼恭叩、跪拜,別想那麼多啦,你要是佛弟子,有沒有真發菩提心?你想想看?沒有的話,跟你的生命不相應,只有你的大腦在轉而已,轉大腦不一定發菩提心,但是你要跟你的生命相應,跟釋迦牟尼佛連上關系,要在你的生命裏來承接釋迦牟尼佛法身慧命的DNA,那你就要發菩提心,真發菩提心!自己慢慢去體會這個東西,不是我皈依、我灌頂、我剃度、我受戒……這樣佛陀法身慧命DNA會跑到你那裏去,這連不上關系的。要真發那個發菩提心,佛陀法身慧命的DNA才會傳到你這邊來,你那個菩提心不發,連不上。所以,菩提心是什麼?你一定要帶著疑情去參,你不要字典翻一翻就好,也會講給人家聽。
那個疑情從你搜尋到你確定,那個地方有一個關鍵!我提醒各位,你自己去感受你有沒有這種情況:那個疑情你要確定的時候,它有一個特質,就是怎麼講也講不上來。人家跟你講你也知道是,可是,不是這樣,有沒有那種感覺?換句話說,那個疑情是你的語言、文字、感情,沒有辦法去形容的。它沒有辦法用撒嬌的方式“好啦、好啦,就這樣啦”。不是用這個有辦法處理的,語言、文字沒有辦法去形容到那一點,你假如有那種感覺,有那麼一個東西,我知道“師父講的也不算,經典講的也不算”,當你有那種感覺,那個就是真的疑情,其他的疑情大概都是知識上的。
很多同修來,說:“師父,我跟你請法。”我說:“好吧,你講吧。”“我每次用功都會肚子痛,你看怎麼辦?”這個叫請法?我說:“那就不要用功嘛,肚子就不會痛嘛。”這個也叫請法?你說,疑情是什麼?你不懂的都是叫疑情。是啊,不懂的都叫疑情,但是假疑情不是真疑情。
真疑情是有那麼一點,它沒有辦法用語言、文字、感情、理由來搪塞你的,你自己很清楚有那麼一個東西,有沒有?那個才叫疑情,沒有辦法用搪塞的,人情、感情、理由都沾不上邊,你要懂得那個東西。你要知道很多小孩子他就有這個善根。你要慢慢的去體會,假如今天活到這麼大年紀了,一把年歲了,這種感覺都還沒有,你這輩子白混了,閻羅王在那邊等著:“又來了,那家夥又要回來了”。你自己要去感受那個東西,你才有辦法照住,要不然你照不住,找到那個東西,你就能照住了。
現在,菩提心你先要能照得住。菩提心是什麼?你不要自己講:“學佛人都要發菩提心,我已經發菩提心了,吃素一百天。”這叫發心?“我現在發菩提心到道場來常住”,我跟你講,那個都不算,那個叫發勇猛心。有啊,有個人來問說:“師父,我發心吃素叁個月。”發心吃素叁個月,很好,當然很好,吃素叁個月總比吃肉叁個月要好嘛,怎麼不好,但是跟菩提心完全無關!這是發一種善心,剛才講“善惡念”的那個善心。
你現在真發菩提心,你才能夠跟佛陀法身慧命,跟法身慧命這個地方連上關系。古典的經典裏頭,就是我們講古典的經典它是叫法身慧命,我是叫做第二生命,叫做真實的生命。我們現在這個生命叫第一生命——色身,這個生命是虛幻的,你要去找尋那個真實的生命。那你一定要發菩提心才找得到,要不然找不到,它不是語言、文字所能交代的。
弄清楚喔,這基本上你要先分別清楚,不然別講修行,你所感應的那個境界都是假的,都是虛幻的。你又在那邊嘀咕,這師父每次他的都是真的,我的都是假的。那沒辦法,因爲你沒有感受到菩提心的存在,不發菩提心那就通通都是虛幻的。你要是真發菩提心,那些鬼神不會跟你相應,因爲你已經進入第二個世界了,你已經兌現了第二個生命,要留意啊!你要是對于那個第二世界、第二生命你都感受不到的話,那就表示你的菩提心還沒發,你還沒找到什麼叫菩提心。你還在那邊模淩兩可,只是嘴巴腦筋在那邊轉的,那你都沒有進入第二世界,你沒有辦法體會法身是什麼。
你這一點有了,再來看“從聞、思、修入叁摩地”。 聞思修叫什麼?叁學、叁慧,對不對?那聞呢,就多聞、多聽;思,思考;修,修行;這種解釋叫銷文解義。我跟你講,不是對不對的問題,從修行來講,完全不相幹,這種解釋沒用。
我要跟各位談的第二個問題,就是這個“聞思修”的“聞”跟下一句“初于聞中入流亡所”,前面的祖師大德們在跟各位做介紹的時候,他提到“聞思修”的聞,交光大師與溥畹大師這邊都解釋的很清楚,這個“聞”不是聽到,不是“見聞覺知”的“聞”,它是六根門頭打開的意思,知道嗎?六根門頭,眼睛是看叫見,耳朵、耳根叫聞,所以在這裏就講到很多“返聞聞自性”的“聞”,這個也沒錯,這已經從知見上面走到行門上面來了,不是解的問題,是行的問題。因爲它是修行,發菩提心以後就講“行”了,不是講“解”的問題了。發菩提心以後,解就是行,行就是解,你要留意到這一點。你不發菩提心,解歸解,行歸行,兩個是不相應的,所以你都懂,可是做就都不一樣,那就是你還沒有進入那個狀況。
今天,你在大乘佛法的世界裏,你要知道,你不要用小乘佛法的修行方式,只要你發菩提心以後,解就是行,行就是解,就好像我們講願,願必有行,行必有願,願跟行是一體的。你在大乘法裏頭一講解就是行,一講行就是解,這個是基本的思維模式,大乘佛法的思維模式,所以它一定強調菩提心。
在阿含藏裏對菩提心的要求,沒這麼多,沒這麼嚴格,但是在大乘的行法中,發菩提心是必備條件。《華嚴經》裏特別清楚,忘失菩提心,你發了以後忘失,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是爲魔業,忘失都成爲魔業了,更何況你根本沒…
《耳根圓通章 第二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