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耳根圆通章 第二集▪P2

  ..续本文上一页发,所以发菩提心非常重要。不发菩提心,根本你没有入门,你知道吗?没有发菩提心等于你没有报名,你修了老半天没有学位,留意到这一点。这是用个形容词,不太正确,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不发菩提心,跟释迦牟尼佛根本不相应,跟十方诸佛根本不相应。

  因为大乘行法跟小乘行法不一样,小乘行法它从开始一步一步来,五停心观一定要,然后四念处、三十七道品。我请问各位:“你什么时候修过五停心观,什么时候你修过三十七道品?”搞了老半天你根本不是佛弟子,你这些都没有啊,三十七道品没有,你算佛弟子吗?

  好了,大乘佛法不讲这些,它就用一个菩提心统摄这一切,你菩提心不发,你还从哪里来?所以没有办法发菩提心的人,我劝你还是修小乘道不要大头病,要修大乘道,然后又不发菩提心,那没有用,无有是处。你假如说“菩提心,我真的没有办法体会”,那你就乖一点嘛,你不是大乘根器,那就从阿含藏一路修过来,四念处好好修,得少也少,少也真嘛!你搞了老半天是魔,那不完了,你还修什么?所以要修大乘一定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不是说:“好,我在佛前发誓,我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那叫见鬼,不是用讲的,那一点,那个是什么?语言、文字没有办法形容,而你能够抓得到的那一个,没有办法用理由、用语言、用感情、用人情去筹绰,去应付的,那个菩提心,有没有?

  我跟各位讲,我个人我花了六年的时间。各位可能比较有善根,佛前一跪拜三拜就得了,那我就不敢跟你比了,你自己慢慢去摸索。这一点你要感受到,你感受了,尽管你讲的再清楚,对别人来讲,他也会说“你说什么”,菩提心怎么会这样?那没有办法,你感受的是你的,你感受的,你所表达出来的,其实只有一点点而已,那不要紧,因为那全部是你的,但是你有,你跟佛会相应,你会从这地方去传承佛陀法身慧命的DNA,你一定要抓住这个重点!学佛人的这个重点不能没有,尤其大乘佛法。

  小乘佛法因为它有一定的次第,大乘佛法在修学没有次第。你有什么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讲了老半天,你摸不到重点。你觉得说,你还没看《广论》之前还有点概念,看了《广论》以后,掉到沙堆里头抓不到重点了,所以你从菩提心下手。

  那么这个“闻思修”的“闻”就是从行法上看,不是从知识上看。这个地方你看,第二句讲“初于闻中”,溥畹大师也讲——六根,它从耳根,“闻中”嘛,六根当中我从闻中来,也提了这个问题。

  那我不是这样讲,“初于闻中”,闻、思、修三个阶段——闻慧、思慧、修慧,那么首先,这个“初”就是首先,我从“闻慧”当中来谈,知道吗?闻、思、修不是三个阶段吗?我先从闻慧这个阶段来谈。在三慧当中,我先从“初”,就是先从“闻慧”来。“闻思修入三摩地”——从闻可以入三摩地,从思可以入三摩地,从慧可以入三摩地,我先从“闻慧”中来讲。你先把这个东西弄清楚。

  为什么我这个地方要这样跟你谈呢!这里面牵涉到佛法中的一个机密。这机密就在于“闻思修”这三个字,我可以告诉各位,从历史上来讲,没有人这样讲过。因为印度的瑜伽里面有三个瑜伽,我们这里有训练啊。第一个瑜伽,我们讲初步瑜伽,它就是闻慧,第二个就思辨瑜伽,就是思慧,第三个我们叫做奉爱瑜伽,就是修慧。

  这个奉爱瑜伽在整个佛教里头一直没有办法解释,什么叫奉爱瑜伽,没有办法解释,这是印度教里头最高级的行法,佛陀在诠释佛法跟婆罗门教差别的地方,我们后代的子孙都把佛陀给误会了。你要留意到啊,你做一个佛教徒,弄到最后佛教是无神论,绝对没错,但是,你反对——你的无神论到最后连法身你都反对了,连真如你都反了,可是真如是从印度教的真神那边翻译过来,这个神不是一般讲的偶像崇拜、天地主宰的那个神,你要留意到啊。所以闻思修讲的,基本上是从婆罗门教里头、印度教里头这三种瑜伽上面过来的,所以三个都是行法。

  现在讲“初于闻中”来,它不是思辨瑜伽,它也不是奉爱瑜伽,你要留意到啊。佛法它是整体性的,它在印度里头发展到《楞严经》这个阶段的时候,已经把印度教的行法都融入进去了,它这三个瑜伽当中先从闻慧来。我们不叫三个瑜伽,我们就叫闻、思、修三慧,所以译经家在经典里头的翻译过程当中这么一转,你什么也看不到,所以你只要闻、思、修,只认定这三慧的话,大概就是意识形态,你在修行中很难流入萨婆若海,因为你被意识形态把你框住。这个部分我们一再跟各位说你自己要懂得。

  现在,我们就谈闻慧的这个部分。第一个它叫做“入流”,这个是能,能入;“亡所”,所就是所,一个能一个所。这八个字提出来,它已经到很深的地方去了,所以每一个字你都要好好修,它不是说“师父,我听声音就是“入流亡所”,那下面怎么修?”你能入流,能亡所,那下面你就会修了,不用问了。“师父,我已经证阿罗汉了,下面怎么修?”,证阿罗汉干嘛,叫你来问的是吗?你既然证阿罗汉你就知道怎么修了。

  现在有人说,明心见性又分为明心跟见性,有的见性不明心,有的明心不见性,还问我:“师父,我师父说我已经明心见性,你告诉我下面怎么修?”既然明心见性,下面怎么修你应该知道啊,假如你不知道回去问你师父,他既然授记你是明心见性,你就应该知道怎么修了嘛,所以这里面就牵涉到你只在语言文字上打转。语言文字打转不算啊,你要实际上能够印证出来,所以你要是真能入流亡所,下面大概怎么做你就知道了,否则你那个入流亡所一定是假的,你自己想的——“我入流亡所了,我这样叫入流亡所”,你是文字上自己往脸上贴金,那个不算,这不算!你一定要从这地方弄清楚。先把这一个部分弄好:发菩提心,然后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然后再从闻慧中来怎么样修。

  这“入流亡所”没有说一定声尘——耳根跟声尘,因为“初于闻中”这个“闻中”的闻,你把它当做耳根的闻,那你就只有音声啊,所以从整个经文来看,是这样子没错,可是,不是这样。入流亡所不是只有声尘,耳根跟声尘,眼根跟色尘也能入流亡所,对不对?鼻根跟嗅尘也可以入流亡所啊,所以,问题是在根尘之间如何相接的问题?

  假如你只是文字上来讲的话,那叫做“识尘相荡”——互相激荡,只有识跟尘才是互相激荡。你要是只有根跟尘的那个衔接,是入流亡所的,那六根、六尘都可以。所以先把这个部分给弄清楚,我们要进行的下个步骤你才好运作。这个经文它的重点就只有前面这几个字,这是整个行法的一个要领,行法的整个要领。

  各位在这个地方,你还是要熟背、熟读经文,不长就那么几个字,可是要讲行法的时候那就很多了。祖师大德在谈这个部分,每个人各有手眼,交光大师的文跟溥畹大师的文,他们都不一样,每一个人的下手处都不同。不管你从菩提心下手,或者“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下手,或者“初于闻中,入流亡所”,都可以,因为这个经文在这里,它跟前面的二十三个行法都有关系。佛问“圆通”,前面讲的二十三个,这是第二十四个,所以每一个前面所说的,到这个地方来,它的理论是一贯的。而现在我们单独要讲这个《耳根圆通章》那不一样,前面的一些理论要接过来讲,但是我们现在也不扯的那么远,我要跟各位谈的是我们一个大乘禅行者,你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以及在参禅的过程里,你的心性是怎么样的一个结构?你要弄清楚。

  假如从学问的立场来讲,那就不一样了。从行者的立场和学者的立场来谈这个部分是不同。我们是告诉你:大乘禅行者在参禅的时候,透过这样的一个理论架构,你要如何去运作?我们要谈的是这个部分。经文的部分,我大概简单的跟各位谈到这里,以后还有二十天,你放心,不要一口气就吞下去会噎到。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要跟各位谈的是心性结构的这个部分。我们讲明心见性大概是参禅者的一个目标,这个目标是在我们讲的结构上,即萨婆若海里的心性念,即心的体相用的结构,这个我们叫做萨婆若海。各位常常讲“那入萨婆若海,入到哪里去?萨婆若海在哪里?”就在这里。所以我们把这个心性念画成一个等边三角形,其实不是等边三角形,因为它是心,心是体。我们看写心,心会写吧,躺在那里,对不对?那个叫心。心生,心站起来了,生,心起作用,这个叫性,对不对?心生,这中国字西洋字大概没办法处理,你怎么翻?心翻什么翻maid还是翻heart。那性呢?你能不能翻成生心,还是心生,还是心……,要怎么翻?我不知道英文怎么翻,你们英文比较好你自己慢慢翻。

  心生叫性,你英文要怎么翻?性,就是心起作用了,所以叫用。心是本体,性是用,起作用。起作用以后,就有一个相出来,心的相,这个叫心相。心体、心用、心相。心相叫做念,那个心相一出来,就变成现在——那个心,现在,当下的意思,在你的心上面,那个叫念。

  (心性学基本结构图)这个圆反正不好也好了,给你看个大概就这样,不然都没办法比,那个萨婆若海长成什么样子,你进去你就知道了。这个表是在新加坡画的。这个叫心体、心用跟心相,所在的这个范围叫萨婆若海。这样你就知道萨婆若海在哪里,常常在讲萨婆若海、游萨婆若海,你游到哪里去,要游到这里面去,他怎么游,就从后面的生住异灭一直往前走过来。

  那么这三个产生以后,你的大脑是捕捉不到的,你根本捕捉不到这个部分。这个部分,让它产生叫做第一念,就是那个相,那个相就是第一念。在第一念的时候,那个相是把心性念的这个部分给具体化。具体化不是形象化,所以那个相——这个相不太好用,因为这个相是在心上,可是在心上,中国字这个字……前面那三个字是表现的很好,这个字它不好表现。假如那个相在心上,又变想了,那么不能用,所以心要拿掉只有…

《耳根圆通章 第二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