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九 主晝神衆——發揮生命力的光芒

  

九 主晝神衆——發揮生命力的光芒

  

  

複次,示現宮殿主晝神,得普入一切世間解脫門;發起慧香主晝神,得普觀察一切衆生皆利益令歡喜滿足解脫門;樂勝莊嚴主晝神,得能放無邊可愛樂法光明解脫門;華香妙光主晝神,得開發無邊衆生清淨信解心解脫門;普集妙藥主晝神,得積集莊嚴普光明力解脫門;樂作喜目主晝神,得普開悟一切苦樂衆生皆令得法樂解脫門;觀方普現主晝神,得十方法界差別身解脫門;大悲威力主晝神,得救護一切衆生令安樂解脫門;善根光照主晝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脫門;妙華璎珞主晝神,得聲稱普聞衆生見者皆獲益解脫門。

  

  

印度人會將抽象的宇宙現象予以擬人化,例如此處將「白天」這個現象擬人化爲主晝神。現在我們在解讀這部分的經文時,應該將之還原到原來的含意,換言之,主晝神是一種因緣化的自然組合,是宇宙的一種現象。

  

「複次,示現宮殿主晝神,得普入一切世間解脫門。」「宮殿」在古代是指國王、貴族所住的地方,現代則可泛指公共場所。能從自性中將宮殿的境界顯現出來,稱爲「示現宮殿主晝神」。

  

  

「一切世間」包括有情世間、器世間、五蘊世間。五蘊世間,就佛而言是智正覺世間;凡夫的五蘊則是色、受、想、行、識;但是一般的畜生、動物,還有鬼道、地獄道、天道、修羅道,乃至于樹木、草、花等都有生命,這些也通稱五蘊世間。除了具足生命的有機體可稱爲五蘊世間外,其它如房子、土地、書本……等無生命的東西,是否也可稱爲五蘊世間?關于這點各位可能感覺不到,假如房子沒有生命、沒有五蘊的話,那麼中國人所說的 「地基主」、「土地公」就有問題啦!這個「五蘊世間」你能否觀察得到呢?其它還有主河神、主水神、主風神、主空神、主方神,這些神是不是都有五蘊?可能各位會說:「主方神的『方』是指方向,這裏面哪有五蘊呢?」那是我們不具備妙觀察智的緣故,所以體會不到。同樣地,主水神、主風神、主地神,這地、水、火、風四大各有神,因爲四大本身已具足了五蘊。

  

  

各位可能覺得奇怪:「佛教談到這裏怎麼變成神教了?」其實我們不講佛教也不講神教,而是講覺悟的方法。各位要知道,法界中一切萬物本來存在,只是我們的觀察力不夠微細,所以沒感受到。不要小看「普入一切世間」這幾個字,當真詳細了解、仔細觀察的話,它是無所不在的。

  

  

若能將五蘊世間綜合起來,然後窮盡它,此即佛的智正覺世間。而對于凡夫之所以成爲五蘊世間,那是因爲凡夫不能窮盡,往往停留在有限的個人的五蘊小範圍中;而佛呢?能從個人的五蘊走出來,窮盡整個虛空法界,所以是智正覺世間。

  

  

由本體來講,佛的世間是智正覺世間;但是從相上來講,那是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在器世間中不僅是山河大地而已,而現在我們把山河大地這些全部歸納到有情世間中了。在佛的器世間中包括:一、「其地堅固,金剛所成」或是「黃金爲地」,二、菩提樹,叁、宮殿樓閣,四、師子座。凡夫認爲山河大地屬于器世間,但是在佛的領域中通通是有情世間,這就是一種轉變。在這轉變的過程中,所有山河大地都已變成佛的眷屬,佛的菩薩海會全部現前。

  

  

所以,五蘊世間與佛的智正覺世間是相通的,這其中所牽涉到的問題太廣太大了,包括體、相、用都在這兒一一展開。談到「體大」時,指佛的智正覺世間;談到「相大」時,指佛的器世間;談到「用大」時,就轉爲佛的有情世間(菩薩海會),這些衆神諸王都屬于佛的菩薩海會。各位是否感覺到這樣轉移呢?像這種境界我們要慢慢地體會。

  

「發起慧香主晝神,得普觀察一切衆生皆利益令歡喜滿足解脫門。」

  

  

「慧香」是指智慧之香,智慧的作用令我們感受到一種清新宜人的氣氛。此主晝神的解脫門爲「普觀察一切衆生皆利益,令歡喜滿足」。此處的「利益」,是指能令衆生在覺悟上有所成就。

  

  

「樂勝莊嚴主晝神,得能放無邊可愛樂法光明解脫門。」因爲「可愛樂法光明」是無盡的,所以無有邊際。能令衆生得到無邊的可愛樂法光明,是樂勝莊嚴主晝神的解脫門。

  

「華香妙光主晝神,得開發無邊衆生清淨信解心解脫門。」「信解」這兩字,我們必須能夠真正地體會。佛法中所講的「信」有兩個部分:一、「解信」,即一般所謂的「知道」,亦即聽了別人如此說,或看了經典這樣記載,便接受了。二、「證信」,是指證道後所産生對真理的信心。而「信解心」的「信」是指「證信」。譬如運動能使身體健康,但我只是知道這個觀念而已,並沒有求證、體驗到運動的利益,這是屬于「解信」的部分。若你已由運動中確實使身體獲得健康,並且感受到因健康而帶來的喜悅,很自然地你每天都會在固定的時間運動,因爲你已真正體驗、求證到運動的好處,這就屬于「信解心」了。同樣地,爲什麼我們會天天樂此不疲地拜佛、誦經、做功課?因爲我們已經求證都誦經、拜佛不只是增加福報而已,更能了生死、出叁界。

  

  

在「信解心」上面再加了「清淨」兩字,這境界實在不容易描述。何謂「清淨」?唯一的說法就是不可說的境界。譬如一面擦得很幹淨的玻璃,一不注意就會看不到而撞到;如果你看得到那是一片玻璃,那玻璃就一定沒擦幹淨了。「清淨」就是類似這樣,若是將它描述出來就不清淨了。像玻璃與水都還容易說明,但是心的清淨到底是什麼樣子呢?其實不管你如何去解釋清淨心,這清淨就一定不清淨了。

  

譬如以「信解心」這件事來講,我們都信解學佛之後必能了生死,但是這只是相對清淨的信解心。真正清淨的信解心是對于「學佛能了生死」這件事沒有沾滯,假如爲了了生死才來學佛,那麼就有了生死的痕迹存在。真正學佛到達爐火純青的地步時,當別人問起時,他可能會說:「嗯!沒問還不知道,一問還真答不出來呢!」這時,學佛的心態大概已經清淨了。但是這「清淨」並非無知,而是全然的覺知。

  

  

清淨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感受,非一般語言文字所能形容。就像一片擦得很幹淨的玻璃,它本來就在那裏,但是你看不到,必須仔細觸摸它才知道,這就是清淨。

  

  

「樂作喜目主晝神,得普開悟一切苦樂衆生皆令得法樂解脫門。」這裏用苦樂衆生來譬喻,讓我們體會到一切衆生都是在苦樂的相對環境下生活。其實無論是苦是樂,關鍵只在于你的心境如何轉變而已。心境若轉變,苦樂就會發生變化,都但這還是世間法,不是究竟的佛法。究竟的佛法是圓融統一的,對立是凡夫境界。佛法是將二元對立轉變成統一圓融的境界,所以,真正的法樂是化二元對立爲圓融統一。

  

  

「觀方普現主晝神,得十方法界差別身解脫門。」「差別身」是一種境界相。很顯然地,十方法界一切衆生身各個不同。就以人身和畜生身來講,我們當然可以分辨得很清楚,但人身和鬼身有何不同,大概你就看不到了。因爲沒有人真的看過鬼(很多人都說他看到鬼,那真是活見鬼),所以就將鬼擬人化了,同時我們也一直認爲鬼是不好的,所以就將它畫得很難看。其實這些都不正確,都不能稱差別身。因爲我們是使用人類的意識形態,所以會將衆生通通予以擬人化,因此,人類所畫任何形象的生命體,不是兩只腳就是四只腳或六只腳……,這些都不是差別身。就既有的現象和意識形態去規範的,都不能稱爲差別身。所謂的差別身,已經超越人類意識形態所能想象的範圍。

  

  

「善根光照主晝神,得普生喜足功德力解脫門。」「功德」是指在菩提道上實際成就的部分,而「功德力」是指能夠在菩提道上精進的能力。很多人在菩提道上無法精進,譬如一聽經就打瞌睡,或一做功課就打妄想,想坐下來好好禅坐時種種逆境就來幹擾,這就是沒有功德力。

  

  

而「普生喜足」呢?「普」是窮盡、普遍、平等之義。「生」在這裏是指自然發生,因爲在佛法中所說的是無生無滅,所以這個「生」字,本身是一種因緣組合而産生,不是我們加工、用了力量下去而産生的,這兩種狀況是不同的。譬如聽經是席地而坐時,你會覺得空間寬敞、沒有壓迫感,假如換成坐在高座椅上,我們就會感覺很逼迫感了;這是兩個不同的因緣組合所造成的兩種現象,此「造成」就是普生的「生」了。逼迫是因緣組合,空曠也是因緣組合。佛法講的是因緣組合的「生」,世間法中所講的「生」是用腦力設計産生的,此現象有生有滅。當然因緣組…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九 主晝神衆——發揮生命力的光芒》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