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忍辱波羅蜜,所以佛身最嚴凈。因此,若想令身相嚴凈,忍辱波羅蜜是最好的修行法。但是,忍不是含恨,若起了瞋心就是含恨,沒有起瞋恨心才是忍。
佛昔普修諸行海 教化十方無量衆
種種方便利群生 此解脫門龍主得
此偈的意思是指佛往昔修種種法門,爲的是教化十方無量衆生。世尊能以種種善巧方便利益衆生,而龍主鸠盤荼王已經證得這個解脫門。
佛以大智救衆生 莫不明了知其心
種種自在而調伏 嚴幢見此生歡喜
想覺悟必須要有智慧,但是這種智慧假如不具善巧方便,那也只能稱爲根本智,不是大智。佛用大智慧救度衆生,並且因應衆生種種不同的根器,而以善巧方便來調伏衆生。
關于善巧方便的應用,有種種不同的變化。例如當我們發現衆生將要做一件錯誤的事時,你不但要鼓勵他做這不良的行爲,還要讓他做到徹底的程度;等到最後他自己都覺得這樣做是錯誤的,你還要繼續鼓勵,讓他對這件事産生厭倦,這樣他以後再也不敢做這件事了,這也是一種方便。所以我們必須在可容許的範圍內,讓衆生嘗試一些危險,這樣才是大慈大悲與真愛。
佛在教化衆生時,往往有很多地方需要衆生去吃苦。所以各位在開始精進之後,說不定會出現種種障礙。其實遇到障礙才是好事,因爲逆境才是真正讓你成長法身慧命的資糧。不要認爲你一精進就一定可以見到佛,那反而糟糕;如果一用功就見到瑞相的話,一定會産生貢高我慢的心態,此瑞相反而變成你精進用功的絆腳石。
神通應現如光影 *輪真實同虛空
如是處世無央劫 此饒益王之所證
神通是因應衆生機而出現,它如光影,一點也不真實。而*輪是真實的,但是它也同虛空一樣,我們根本看不到。佛教化衆生正是如此,真實的*輪像虛空,我們感受不到;而應現給我們看的又像光影,讓你捉摸不定,佛正是如此地經過無量無數劫而安住在衆生界中。
衆生癡翳常蒙惑 佛光照現安隱道
爲作救護令除苦 可畏能觀此法門
「癡翳」就是愚癡。此偈的意思是,衆生因爲愚癡,所以常常迷惑顛倒。佛爲了救度衆生,令衆生消除衆苦,故以智慧光明來普照世間,讓衆生感受到安隱無畏。
欲海漂淪具衆苦 智光普照滅無余
既除苦已爲說法 此妙莊嚴之所悟
前兩句的含意是,因爲生死流轉具有種種痛苦,所以佛以智慧光明普遍照耀而消滅衆苦。
「既除苦已爲說法」,這句從字面上來看,衆苦既已消除,佛再爲我們說法。可是,這兒有個問題,果真把苦除掉了,你還會再來修法嗎?我想很困難。小時候在鄉下住過,那時教堂經常分發面粉給群衆,可是等面粉發完後,卻沒有人願意聽教堂宣傳福音了!所以給了衆生福報之後,再要求衆生來聽法是很困難的。
因此,從出世法的立場來看,這句偈的意思是,先讓衆生聽聞真理後,衆生自己依照真理去修行,就能脫離苦海了!因此,這句中的「既除苦已」所指的是能反省與忏悔。只要衆生能反省忏悔自己的過錯,告訴他真理後,他就能修行正法而將苦難消除。
佛身普應無不見 種種方便化群生
音如雷震雨法雨 如是法門高慧入
前兩句的意思是,佛以種種方便度化衆生,「衆生應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現何身而爲說法」。所以,佛身普應,衆生沒有見不到的。
「音如雷震雨法雨」的含意是,佛陀演說真理時,能震撼我們的心而令我們覺醒。各位在聽法時,內心是否曾有過這種震撼?「噢!原來是這樣,我終于明白了!」這種感受有兩個含意:一是正面的影響,你內心受到震撼了。另一則是負面的狀況,可能你把法弄錯了!因爲從法義來說,所謂的「得法」是「得無所得」,所以,若你認爲有所得法,那你可就弄錯了哦!學佛是要總體的接受,不能片面地、選擇性地接受,否則會耽誤你覺悟的時機。那麼應如何總體地接受呢?我們必須同時一體地思考接納下面四句:「既是亦非,既非亦是,既是是亦非是,既是非亦非非。」例如,當你一旦察覺到心有所得時,你馬上思考,這其實是心無所得的狀況,然後感受到「既是有所得亦是無所得,既非有所得也非無所得」。你必須經常這樣訓練,才能整體地接受,否則所接受的都只是部分得片斷而已。
清淨光明不唐發 若遇必令消重障
演佛功德無有邊 勇臂能明此深理
「不唐」二字在佛門中經常使用,譬如「功不唐捐」,表示布施功德不白費。此偈的意思是,清淨的智慧光明會展現出無邊的覺悟功德,並且能相應于衆生的根器,令衆生翻迷成悟。若有衆生能接觸此清淨的智慧光明,定可消除所有重障。這甚深的義理是勇健臂鸠盤荼王所證得的。
爲欲安樂諸衆生 修習大悲無量劫
種種方便除衆苦 如是凈華之所見
這一偈頌,從文字上容易解釋,但是如何運用一個法門幫助衆生消除一切苦難呢?若從事相上做無謂的擴張與解釋,那叫「泛大悲主義」;佛法中並沒有「泛大悲主義」,在佛法中所謂的「大悲法門」是根本法門,「大慈」與「大智」亦爲根本法門。唯有掌握住根本,才能發揮出無邊的妙用。根本法門的重點在于,以圓融統一的清淨心教化對立分裂的衆生,輔導他們由對立分裂趨向圓融統一。
神通自在不思議 其身普現遍十方
而于一切無來去 此廣面王心所了
此偈從字面來看,是指佛的神通自在很不可思議,而佛身亦能普遍示現于十方,他是無來也無去。
然而這一首偈的真實義是:我們覺悟的真心能夠有種種的隨緣示現,但此覺悟的真心不起絲毫波瀾。「無來去」的意義是心境如如不動,隨處能安。覺悟的真心可以隨緣示現,無不周遍,而且永恒地在覺悟的狀況下,一點都不迷惑。所以有句話說:「那伽常在定。」是指佛永遠都在定中,但是在一切境界中他都能示現。
這一首偈的文字,是從義理上作表達的,所以此處說是:「其身普現遍十方,而于一切無來去。」但是若從事相上作表達的話,這一段的文字就會變成「隨緣示現饒益衆生,而不作饒益想」。這二者雖然文句不同,但是意義一樣。
讀這種經文時,可以發現它的文字在句型上比較偏向于空宗經典的表達法;假如它是說:「隨緣示現靡不周,而于樹下無來去。」這種句型的文字就是使用性宗經典的表達法。在《華嚴經》中,不管是空宗或是性宗,各類經文的表達法都具足。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二 鸠盤荼王衆——其實,遇到障礙才是好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