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忍辱波罗蜜,所以佛身最严凈。因此,若想令身相严凈,忍辱波罗蜜是最好的修行法。但是,忍不是含恨,若起了瞋心就是含恨,没有起瞋恨心才是忍。
佛昔普修诸行海 教化十方无量众
种种方便利群生 此解脱门龙主得
此偈的意思是指佛往昔修种种法门,为的是教化十方无量众生。世尊能以种种善巧方便利益众生,而龙主鸠盘荼王已经证得这个解脱门。
佛以大智救众生 莫不明了知其心
种种自在而调伏 严幢见此生欢喜
想觉悟必须要有智慧,但是这种智慧假如不具善巧方便,那也只能称为根本智,不是大智。佛用大智慧救度众生,并且因应众生种种不同的根器,而以善巧方便来调伏众生。
关于善巧方便的应用,有种种不同的变化。例如当我们发现众生将要做一件错误的事时,你不但要鼓励他做这不良的行为,还要让他做到彻底的程度;等到最后他自己都觉得这样做是错误的,你还要继续鼓励,让他对这件事产生厌倦,这样他以后再也不敢做这件事了,这也是一种方便。所以我们必须在可容许的范围内,让众生尝试一些危险,这样才是大慈大悲与真爱。
佛在教化众生时,往往有很多地方需要众生去吃苦。所以各位在开始精进之后,说不定会出现种种障碍。其实遇到障碍才是好事,因为逆境才是真正让你成长法身慧命的资粮。不要认为你一精进就一定可以见到佛,那反而糟糕;如果一用功就见到瑞相的话,一定会产生贡高我慢的心态,此瑞相反而变成你精进用功的绊脚石。
神通应现如光影 *轮真实同虚空
如是处世无央劫 此饶益王之所证
神通是因应众生机而出现,它如光影,一点也不真实。而*轮是真实的,但是它也同虚空一样,我们根本看不到。佛教化众生正是如此,真实的*轮像虚空,我们感受不到;而应现给我们看的又像光影,让你捉摸不定,佛正是如此地经过无量无数劫而安住在众生界中。
众生痴翳常蒙惑 佛光照现安隐道
为作救护令除苦 可畏能观此法门
「痴翳」就是愚痴。此偈的意思是,众生因为愚痴,所以常常迷惑颠倒。佛为了救度众生,令众生消除众苦,故以智慧光明来普照世间,让众生感受到安隐无畏。
欲海漂沦具众苦 智光普照灭无余
既除苦已为说法 此妙庄严之所悟
前两句的含意是,因为生死流转具有种种痛苦,所以佛以智慧光明普遍照耀而消灭众苦。
「既除苦已为说法」,这句从字面上来看,众苦既已消除,佛再为我们说法。可是,这儿有个问题,果真把苦除掉了,你还会再来修法吗?我想很困难。小时候在乡下住过,那时教堂经常分发面粉给群众,可是等面粉发完后,却没有人愿意听教堂宣传福音了!所以给了众生福报之后,再要求众生来听法是很困难的。
因此,从出世法的立场来看,这句偈的意思是,先让众生听闻真理后,众生自己依照真理去修行,就能脱离苦海了!因此,这句中的「既除苦已」所指的是能反省与忏悔。只要众生能反省忏悔自己的过错,告诉他真理后,他就能修行正法而将苦难消除。
佛身普应无不见 种种方便化群生
音如雷震雨法雨 如是法门高慧入
前两句的意思是,佛以种种方便度化众生,「众生应以何身得度者,佛即现何身而为说法」。所以,佛身普应,众生没有见不到的。
「音如雷震雨法雨」的含意是,佛陀演说真理时,能震撼我们的心而令我们觉醒。各位在听法时,内心是否曾有过这种震撼?「噢!原来是这样,我终于明白了!」这种感受有两个含意:一是正面的影响,你内心受到震撼了。另一则是负面的状况,可能你把法弄错了!因为从法义来说,所谓的「得法」是「得无所得」,所以,若你认为有所得法,那你可就弄错了哦!学佛是要总体的接受,不能片面地、选择性地接受,否则会耽误你觉悟的时机。那么应如何总体地接受呢?我们必须同时一体地思考接纳下面四句:「既是亦非,既非亦是,既是是亦非是,既是非亦非非。」例如,当你一旦察觉到心有所得时,你马上思考,这其实是心无所得的状况,然后感受到「既是有所得亦是无所得,既非有所得也非无所得」。你必须经常这样训练,才能整体地接受,否则所接受的都只是部分得片断而已。
清净光明不唐发 若遇必令消重障
演佛功德无有边 勇臂能明此深理
「不唐」二字在佛门中经常使用,譬如「功不唐捐」,表示布施功德不白费。此偈的意思是,清净的智慧光明会展现出无边的觉悟功德,并且能相应于众生的根器,令众生翻迷成悟。若有众生能接触此清净的智慧光明,定可消除所有重障。这甚深的义理是勇健臂鸠盘荼王所证得的。
为欲安乐诸众生 修习大悲无量劫
种种方便除众苦 如是凈华之所见
这一偈颂,从文字上容易解释,但是如何运用一个法门帮助众生消除一切苦难呢?若从事相上做无谓的扩张与解释,那叫「泛大悲主义」;佛法中并没有「泛大悲主义」,在佛法中所谓的「大悲法门」是根本法门,「大慈」与「大智」亦为根本法门。唯有掌握住根本,才能发挥出无边的妙用。根本法门的重点在于,以圆融统一的清净心教化对立分裂的众生,辅导他们由对立分裂趋向圆融统一。
神通自在不思议 其身普现遍十方
而于一切无来去 此广面王心所了
此偈从字面来看,是指佛的神通自在很不可思议,而佛身亦能普遍示现于十方,他是无来也无去。
然而这一首偈的真实义是:我们觉悟的真心能够有种种的随缘示现,但此觉悟的真心不起丝毫波澜。「无来去」的意义是心境如如不动,随处能安。觉悟的真心可以随缘示现,无不周遍,而且永恒地在觉悟的状况下,一点都不迷惑。所以有句话说:「那伽常在定。」是指佛永远都在定中,但是在一切境界中他都能示现。
这一首偈的文字,是从义理上作表达的,所以此处说是:「其身普现遍十方,而于一切无来去。」但是若从事相上作表达的话,这一段的文字就会变成「随缘示现饶益众生,而不作饶益想」。这二者虽然文句不同,但是意义一样。
读这种经文时,可以发现它的文字在句型上比较偏向于空宗经典的表达法;假如它是说:「随缘示现靡不周,而于树下无来去。」这种句型的文字就是使用性宗经典的表达法。在《华严经》中,不管是空宗或是性宗,各类经文的表达法都具足。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二 鸠盘荼王众——其实,遇到障碍才是好事》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