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三 龙王众——慈悲的作用

  三 龙王众——慈悲的作用

  

  

复次,毘楼博叉龙王,得消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门;娑竭罗龙王,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身解脱门;云音幢龙王,得于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焰口龙王,得普现无边佛世界建立差别解脱门;焰龙王,得一切众生瞋痴盖缠如来慈愍令除灭解脱门;云幢龙王,得开示一切众生大喜乐福德海解脱门;得叉迦龙王,得以清净救护音灭除一切怖畏解脱门;无边步龙王,得示现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脱门;清净色速疾龙王,得出生一切众生大爱乐欢喜海解脱门;普行大音龙王,得示现一切平等悦意无碍音解脱门;无热恼龙王,得以大悲普覆云灭一切世间苦解脱门。

  

  

在天龙八部中,龙王与我们有密切的关系,其密切的程度大概仅次于天王,然而在一般的民间信仰中,并不用「龙王」二字。譬如算命先生常讲的五方(金、木、水、火、土)中的水,就与龙王有关;在五方中水是主财,这「水」对于一个脾气比较躁的人显得格外重要,因为脾气大,则少「水」,财运就不旺了,这是一般民间术士的说法。

  

  

龙王也有很多,每位龙王的个性也不一样。譬如有的人个性急躁,便需要一位个性温和的龙王来加持;有的人个性较为懒散,做事始终比别人慢半拍,这时就需要有个速急型的龙王加持了!龙王随时随地与我们同在,所以当你在做功课时,可以请龙王帮你助道加持,请他随时帮你解除不必要的障碍,亦即让你的福德增长,恶缘消除。而在经文中,毘楼博叉龙王是这十大龙王当中的上首龙王,因此,假如要迎请龙王莅临接受你的供养,或是请他们来护持你的法,你可以请毘楼博叉龙王为代表,口中诵念:「一心奉请毘楼博叉等诸大龙王莅临供养(莅临护持)。」

  

在此顺便提示各位一个很重要的观念问题——在学佛当中,要注意「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一般人对事情的认知往往会局限在部分中,而欠缺总体的宏观。譬如你可能会觉得,请一个龙王做护法就可以了,为何非要请一堆护法呢?或者我们常说要亲近所有善知识,那么你就一定要通通去亲近,难道只亲近一位善知识就不行了吗?而事实上,一个真正懂得修法的人,如果想要亲近善知识,他一定会先与法相应,然后再与善知识相应,这样比较不容易退失道心。所以,如何亲近承事善知识,也是个大问题呢!另外你还会发现,有些在理念上强调全体的人,他在修行上却反而偏向一个小角落中,而上述这些问题都牵涉到部分与全体之间的关系。

  

  

譬如,我称赞花很漂亮,并不表示我会选择将它放入花瓶中,因为欣赏与欢喜是两回事。清清楚楚觉知到花的美,是站在总体、宏观的立场上,而如何选择则是站在部分微观的立场,所以对一件事情必须先有总体的认知,然后再从个体的部分做考虑和决定。当你有这种认知之后,就会发现自己没有执着与偏见;往后在处理事情而有所选择时,也就不会产生不搭调的情况了。当你能够做到这样时,你就知道佛法在讲什么了!佛法在展开我们生命领域时,也是先从整体展开,然后再告诉我们如何自部分下手。从整体全方位的生命洪流展开,叫作「圆融」,从部分下手则叫「行布」,而「圆融」与「行布」并不会互相妨碍,在「华严」来说,便是「行布不碍圆融,圆融不碍行布」。因此,《华严经》是一部「杂华庄严」的经典。

  

  

接着再来谈谈我执与法执的问题。所谓的我执就是「自我的执着」,例如一个人很喜欢表达自己的意见,这种喜欢表现的心态就是「我执」。而所谓法执则是「偏见」,偏见是一种固执地认为「本来如此」的想法。譬如桌上这朵花,我们会很肯定地称它「百合」,可是外国人就不这么叫它了!而我们很肯定地认为它叫百合的这一个想法,就是一种偏见,此即俱生法执(原始法执),这是我们的思惟过于粗略所致。所以学佛人要如何训练自己?从总体的立场来看,这点是相当重要的。

  

  

「复次,毘楼博叉龙王,得消灭一切诸龙趣炽然苦解脱门。」每一道众生都有他们的苦,龙趣也不例外。那么龙趣有什么苦呢?即是害怕金翅鸟,因为金翅鸟很喜欢吃龙。金翅鸟有两种:一种是善鸟,专吃老龙;另一种是恶鸟,专吃幼龙。龙趣还有另外一种痛苦,虽然龙有很大的福报,但是瞋心还没有完全消除,所以在临死时瞋火会引燃,全身像火烧般,这种炽燃苦是龙趣最大的痛苦。而这毘楼博叉龙王能够消灭这种有瞋心所引发的痛苦。

  

  

「娑竭罗龙王,得一念中转自龙形示现无量众生身解脱门。」娑竭罗龙王能够在一念中转变龙的身形,而示现出无量众生的身形来度化众生。我们能否也不用人形而度化众生呢?举一个例子:

  

鸟巢禅师,会和鸟对谈沟通,鸟飞过来吱吱叫,他就知道今天要下雨了。各位知道他是怎么修的吗?首先,必须把自己比拟为鸟,鸟便一定喜欢与你亲近,因为在鸟的眼中,你就是鸟。

  

  

为何修行人会有这种奇异、不可思议的境界出现?那是因为「无我」。无我,才能转变自己的身形,示现出无量众生的身形。所以只要懂得性空,证得无我,这些神通变化自然会显现出来,此即定自在力的变化。

  

  

「云音幢龙王,得于一切诸有趣中以清净音说佛无边名号海解脱门。」「一切诸有趣」是指三界六道所有的众生,「清净音」是指转*轮时没有意识形态。佛有无量无边的名号,因为佛是觉悟者,而举凡开智慧、明心见性、往生、成佛、涅槃、成道……等等名词,所指的都是觉悟。所以,「佛无边名号海」,是指不局限于某一种意识形态,而能以种种言音及方法来演说觉悟的境界。

  

  

然而佛的境界为何?觉悟的现象又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要去感受这件事。有人说:「觉悟之后就很自在。」也有人说:「觉悟就是解脱。」还有人说:「觉悟就是无束缚。」这些所言都是正确的。你要把对于「觉悟」的感觉与感受描述出来,而可以描述觉悟境界的词汇有很多很多,所以说是:「佛无边名号海。」

  

  

所以,云音幢龙王能在三界六道中,随着众生不同的根器,演说种种觉悟的状态与现象。

  

「焰口龙王,得普现无边佛世界建立差别解脱门。」因为众生根器不同,故每位佛所教化的世界便有所差异,这叫作「建立差别」。那么大家对于佛世界了解多少呢?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近代佛弟子佛经读得少,通常搞不清楚佛境界究竟如何。以佛法的标准来讲,修行是要成就净土,但是我们现在却放下学佛的部分,反而只重视往生净土,这是绝对错误的。

  

  

在修行过程中所成就的净土,大致分为四阶段:

  

第一、以佛果地来讲,这是「常寂光净土」,此佛国土唯佛与佛始能知之,无人能与之分享。

  

第二、尚未成佛前的菩萨道修行,此阶段不但要自己成就(自净其心),同时要摄受众生(严凈国土)。自净其心是修解脱道,严凈国土是修菩萨道。因为佛或菩萨在因地修行时,为了摄受众生所发的弘愿是:「只要有众生能与他同愿、同行、同事,都可以到他的国土来。」所以我们会发现此净土是菩萨的愿力与众生的业力所共同成就的,此为「实报庄严土」。

  

  

第三、「方便有余土」,此土是二乘与尚未证得法身的声闻、缘觉所建立的国土,但是佛与菩萨也都会来。

  

  

第四、「凡圣同居土」,在凡圣同居土中又分两种:一是凡圣同居的净土,二是凡圣同居的秽土。换言之,在这国土中有圣人、有菩萨,也有佛示现在其中;有的人有修行,有的人没有修行,但是都可以融合在一起。凡圣同居土是五乘共土,方便有余土是三乘共土,实报庄严土是大乘共土,常寂光土是佛土、佛剎。

  

  

净土有上述种种的差别。常寂光土是指佛成就的心境,因此,常寂光土并不在宇宙的哪个地方,外面是找不到的,这是佛自己所拥有的清净国度,而且每位佛都一样。而实报庄严土也是一样,在我们这个世界里,此土有菩萨在教化众生,让我们的心境愈来愈趋向于佛的境界,换句话说,修行位于此阶段的众生也已经在菩提道上勇猛精进。另外还有一种是只为自己了生死而努力,不太为众生着想的修行人,他们的修行阶段属于方便有余土。再来就是那些嘴巴念佛之人,他们是在凡圣同居土中。

  

  

现在各位已经知道佛国土是如何成立的,所以净土绝非一般念佛人所定义的那种状况。虽然净土确实有四土,但是…

《习气,性德,解脱门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卷三讲记 - 三 龙王众——慈悲的作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