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 龍王衆——慈悲的作用
複次,毘樓博叉龍王,得消滅一切諸龍趣熾然苦解脫門;娑竭羅龍王,得一念中轉自龍形示現無量衆生身解脫門;雲音幢龍王,得于一切諸有趣中以清淨音說佛無邊名號海解脫門;焰口龍王,得普現無邊佛世界建立差別解脫門;焰龍王,得一切衆生瞋癡蓋纏如來慈愍令除滅解脫門;雲幢龍王,得開示一切衆生大喜樂福德海解脫門;得叉迦龍王,得以清淨救護音滅除一切怖畏解脫門;無邊步龍王,得示現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脫門;清淨色速疾龍王,得出生一切衆生大愛樂歡喜海解脫門;普行大音龍王,得示現一切平等悅意無礙音解脫門;無熱惱龍王,得以大悲普覆雲滅一切世間苦解脫門。
在天龍八部中,龍王與我們有密切的關系,其密切的程度大概僅次于天王,然而在一般的民間信仰中,並不用「龍王」二字。譬如算命先生常講的五方(金、木、水、火、土)中的水,就與龍王有關;在五方中水是主財,這「水」對于一個脾氣比較躁的人顯得格外重要,因爲脾氣大,則少「水」,財運就不旺了,這是一般民間術士的說法。
龍王也有很多,每位龍王的個性也不一樣。譬如有的人個性急躁,便需要一位個性溫和的龍王來加持;有的人個性較爲懶散,做事始終比別人慢半拍,這時就需要有個速急型的龍王加持了!龍王隨時隨地與我們同在,所以當你在做功課時,可以請龍王幫你助道加持,請他隨時幫你解除不必要的障礙,亦即讓你的福德增長,惡緣消除。而在經文中,毘樓博叉龍王是這十大龍王當中的上首龍王,因此,假如要迎請龍王莅臨接受你的供養,或是請他們來護持你的法,你可以請毘樓博叉龍王爲代表,口中誦念:「一心奉請毘樓博叉等諸大龍王莅臨供養(莅臨護持)。」
在此順便提示各位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問題——在學佛當中,要注意「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一般人對事情的認知往往會局限在部分中,而欠缺總體的宏觀。譬如你可能會覺得,請一個龍王做護法就可以了,爲何非要請一堆護法呢?或者我們常說要親近所有善知識,那麼你就一定要通通去親近,難道只親近一位善知識就不行了嗎?而事實上,一個真正懂得修法的人,如果想要親近善知識,他一定會先與法相應,然後再與善知識相應,這樣比較不容易退失道心。所以,如何親近承事善知識,也是個大問題呢!另外你還會發現,有些在理念上強調全體的人,他在修行上卻反而偏向一個小角落中,而上述這些問題都牽涉到部分與全體之間的關系。
譬如,我稱贊花很漂亮,並不表示我會選擇將它放入花瓶中,因爲欣賞與歡喜是兩回事。清清楚楚覺知到花的美,是站在總體、宏觀的立場上,而如何選擇則是站在部分微觀的立場,所以對一件事情必須先有總體的認知,然後再從個體的部分做考慮和決定。當你有這種認知之後,就會發現自己沒有執著與偏見;往後在處理事情而有所選擇時,也就不會産生不搭調的情況了。當你能夠做到這樣時,你就知道佛法在講什麼了!佛法在展開我們生命領域時,也是先從整體展開,然後再告訴我們如何自部分下手。從整體全方位的生命洪流展開,叫作「圓融」,從部分下手則叫「行布」,而「圓融」與「行布」並不會互相妨礙,在「華嚴」來說,便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因此,《華嚴經》是一部「雜華莊嚴」的經典。
接著再來談談我執與法執的問題。所謂的我執就是「自我的執著」,例如一個人很喜歡表達自己的意見,這種喜歡表現的心態就是「我執」。而所謂法執則是「偏見」,偏見是一種固執地認爲「本來如此」的想法。譬如桌上這朵花,我們會很肯定地稱它「百合」,可是外國人就不這麼叫它了!而我們很肯定地認爲它叫百合的這一個想法,就是一種偏見,此即俱生法執(原始法執),這是我們的思惟過于粗略所致。所以學佛人要如何訓練自己?從總體的立場來看,這點是相當重要的。
「複次,毘樓博叉龍王,得消滅一切諸龍趣熾然苦解脫門。」每一道衆生都有他們的苦,龍趣也不例外。那麼龍趣有什麼苦呢?即是害怕金翅鳥,因爲金翅鳥很喜歡吃龍。金翅鳥有兩種:一種是善鳥,專吃老龍;另一種是惡鳥,專吃幼龍。龍趣還有另外一種痛苦,雖然龍有很大的福報,但是瞋心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在臨死時瞋火會引燃,全身像火燒般,這種熾燃苦是龍趣最大的痛苦。而這毘樓博叉龍王能夠消滅這種有瞋心所引發的痛苦。
「娑竭羅龍王,得一念中轉自龍形示現無量衆生身解脫門。」娑竭羅龍王能夠在一念中轉變龍的身形,而示現出無量衆生的身形來度化衆生。我們能否也不用人形而度化衆生呢?舉一個例子:
鳥巢禅師,會和鳥對談溝通,鳥飛過來吱吱叫,他就知道今天要下雨了。各位知道他是怎麼修的嗎?首先,必須把自己比擬爲鳥,鳥便一定喜歡與你親近,因爲在鳥的眼中,你就是鳥。
爲何修行人會有這種奇異、不可思議的境界出現?那是因爲「無我」。無我,才能轉變自己的身形,示現出無量衆生的身形。所以只要懂得性空,證得無我,這些神通變化自然會顯現出來,此即定自在力的變化。
「雲音幢龍王,得于一切諸有趣中以清淨音說佛無邊名號海解脫門。」「一切諸有趣」是指叁界六道所有的衆生,「清淨音」是指轉*輪時沒有意識形態。佛有無量無邊的名號,因爲佛是覺悟者,而舉凡開智慧、明心見性、往生、成佛、涅槃、成道……等等名詞,所指的都是覺悟。所以,「佛無邊名號海」,是指不局限于某一種意識形態,而能以種種言音及方法來演說覺悟的境界。
然而佛的境界爲何?覺悟的現象又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要去感受這件事。有人說:「覺悟之後就很自在。」也有人說:「覺悟就是解脫。」還有人說:「覺悟就是無束縛。」這些所言都是正確的。你要把對于「覺悟」的感覺與感受描述出來,而可以描述覺悟境界的詞彙有很多很多,所以說是:「佛無邊名號海。」
所以,雲音幢龍王能在叁界六道中,隨著衆生不同的根器,演說種種覺悟的狀態與現象。
「焰口龍王,得普現無邊佛世界建立差別解脫門。」因爲衆生根器不同,故每位佛所教化的世界便有所差異,這叫作「建立差別」。那麼大家對于佛世界了解多少呢?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因爲近代佛弟子佛經讀得少,通常搞不清楚佛境界究竟如何。以佛法的標准來講,修行是要成就淨土,但是我們現在卻放下學佛的部分,反而只重視往生淨土,這是絕對錯誤的。
在修行過程中所成就的淨土,大致分爲四階段:
第一、以佛果地來講,這是「常寂光淨土」,此佛國土唯佛與佛始能知之,無人能與之分享。
第二、尚未成佛前的菩薩道修行,此階段不但要自己成就(自淨其心),同時要攝受衆生(嚴凈國土)。自淨其心是修解脫道,嚴凈國土是修菩薩道。因爲佛或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爲了攝受衆生所發的弘願是:「只要有衆生能與他同願、同行、同事,都可以到他的國土來。」所以我們會發現此淨土是菩薩的願力與衆生的業力所共同成就的,此爲「實報莊嚴土」。
第叁、「方便有余土」,此土是二乘與尚未證得法身的聲聞、緣覺所建立的國土,但是佛與菩薩也都會來。
第四、「凡聖同居土」,在凡聖同居土中又分兩種:一是凡聖同居的淨土,二是凡聖同居的穢土。換言之,在這國土中有聖人、有菩薩,也有佛示現在其中;有的人有修行,有的人沒有修行,但是都可以融合在一起。凡聖同居土是五乘共土,方便有余土是叁乘共土,實報莊嚴土是大乘共土,常寂光土是佛土、佛剎。
淨土有上述種種的差別。常寂光土是指佛成就的心境,因此,常寂光土並不在宇宙的哪個地方,外面是找不到的,這是佛自己所擁有的清淨國度,而且每位佛都一樣。而實報莊嚴土也是一樣,在我們這個世界裏,此土有菩薩在教化衆生,讓我們的心境愈來愈趨向于佛的境界,換句話說,修行位于此階段的衆生也已經在菩提道上勇猛精進。另外還有一種是只爲自己了生死而努力,不太爲衆生著想的修行人,他們的修行階段屬于方便有余土。再來就是那些嘴巴念佛之人,他們是在凡聖同居土中。
現在各位已經知道佛國土是如何成立的,所以淨土絕非一般念佛人所定義的那種狀況。雖然淨土確實有四土,但是…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叁 龍王衆——慈悲的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