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四土是從修行的階段與境界來談的,而不是錯誤地將極樂世界化分爲這四土。
所以,焰口龍王是因爲對于無邊佛土成就的因緣有了徹底的了解,而得到了解脫。
「焰口龍王,得一切衆生瞋癡蓋纏如來慈愍令除滅解脫門。」「瞋癡蓋纏」是指貪、瞋、癡、慢、疑等五蓋纏縛。「如來慈愍令除滅」是什麼意思呢?如來是自性。我們的自性會不會慈愍呢?假若自性會慈愍的話,那麼自性也會發怒的哦!自性沒有所謂慈愍與否的問題,我們之所以會被貪、瞋、癡、慢、疑等五蓋所纏縛而産生種種煩惱,主要是因爲我們的意識形態過于發達所造成。我們爲何會起瞋心呢?就是因爲有分別心、否則不會起瞋心。
所以,「如來慈愍令除滅」,意指如來自性中沒有任何意識形態,既然如此,就可破除由意識形態所形成的種種纏縛,一切由貪、瞋、癡所造成的煩惱就能除滅了。如果站在衆生因地的立場來說,如來是很慈愍的,但是自性本身沒有所謂的慈愍這回事。譬如清水可以將髒水沖淨,是因爲清水很「慈愍」嗎?清水沖淨髒水,是理所當然的事,與「慈愍」無關。若將髒水加入清水中,而使清水變髒,這也不是因爲髒水會起貪、瞋、癡。所以,自性可以除滅一切貪、瞋、癡、慢、疑的纏縛,這是事實的現象。因此,修行在修什麼?就是要顯揚佛性,引出佛性。顯揚自性,苦惱就會消滅了。
「雲幢龍王,得開示一切衆生大喜樂福德海解脫門。」「大喜樂福德海」是從清淨心而來的。雲幢龍王開示一切衆生只要有清淨平等心,「喜樂福德」自然現前。以清淨心所現前的喜樂與福德是真正絕對而無限的,所以是「大喜樂福德海」。
因此,想要得到喜樂福德,必須從心境上改變,而且這部分要靠各人經常地感受。凡是經文中提到「大」、「普」、「妙」等字,其境界皆是由沒有意識分別的清淨心所成就的。
「德叉迦龍王,得以清淨救護音滅除一切怖畏解脫門。」「清淨救護音」的「救護」與「如來慈愍」的「慈愍」只表達方式一樣,都是從衆生因地的立場來說的。而站在果地的立場來看,清淨音本來就能滅除一切怖畏而救護衆生啊!「清淨」是指沒有意識形態,因爲我們有意識形態,所以有怖畏,被貪、瞋、癡、慢、疑所纏蓋。清淨音中沒有這些意識分別,所以這些怖畏就通通除掉了。
「無邊步龍王,得示現一切佛色身及住劫次第解脫門。」「示現」,這兩字從相上來講是有,而實質上是無,這情形好比水中月,明明看得很清楚,卻撈不著。「一切佛色身」就如同前述的水中月,而它的出現也有成、住、壞、空的現象,所以「住劫次第」就會很清楚。
我們常講要往生極樂世界,但是你知道要往生哪個極樂世界才正確嗎?若你往生到化身佛的極樂世界,那裏照樣有成、住、壞、空的現象;假如你是要往生到法身佛、報身佛的極樂世界,那麼當下就是了!
「清淨色速疾龍王,得出生一切衆生大愛樂歡喜海解脫門。」這句與「雲幢龍王,得開示一切衆生大喜樂福德海解脫門」的法義一樣。
「普行大音龍王,得示現一切平等悅意無礙音解脫門。」「平等悅意無礙音」,所表達的法義是指在意見溝通中,沒有意識形態的分別。
「無熱惱龍王,得以大悲普覆雲滅一切世間苦解脫門。」「大悲」也是一種示現,它和「慈愍」一樣,都是本來存在的。所謂「大悲」,指從凡夫的因地心來看佛果地的作用,故稱之爲「大悲」。
無熱惱龍王能用大悲雲來滅除世間的所有痛苦。這「無熱惱龍王」,從名號上我們可以知道那是一種性德,而這性德人人具足。換言之,我們都擁有這些龍王的性德,只要你修一個法,這個法就會顯現作用來保護你,此即「真護法」的含意。因此,不是從外面哪裏冒出一個龍王來當你的護法,而是當你將法顯現出來時,龍王護法就出現了。看你在修法時,將法顯現到何種程度,護法就會到達那個程度。
爾時,毘樓博叉龍王承佛威力普觀一切諸龍衆已,而說頌言:
汝觀如來法常爾 一切衆生鹹利益
能以大慈哀愍力 拔彼畏塗淪墬者
「如來」是指自性。自性本來的現象,就是這個樣子,我們要看得清清楚楚,此爲「汝觀如來法常爾」。自性本來的現象,亦指我們本來面目的這部分,但是我們現在最大的障礙,就是無法明白本來面目,反而常常用自己的意識形態硬框上去而不自知。
譬如聽完經後,大家來論道,結果大家所講的都是自己的看法,無法忠于原著。讀經也是一樣,誦完經之後,大家各說各話,所說的都不是釋迦牟尼佛的法了。爲何會這樣呢?因爲我們看不到「本來的樣子」,所看到的都是自己用意識形態所選擇的部分,此即法執。
教育子女也是如此,假若真的疼愛子女,就該讓他們自由發展;一旦你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想法,你就會傷害到子女們。所以我們會發現真正疼愛子女的,大都是教育程度較低的父母親,他們讓子女有充分發揮的空間,頂多只是規範子女們不要亂交朋友。相反地,知識程度較高的父母就不一樣了,他們會用自己的標准爲孩子們下定義,像這樣就是法執的展現。以法執來處事,不但無法看到本來面目,而且還會用自己的意識形態去定義,這是絕對的錯誤。疼愛子女,就讓他們自然發展,就像植物開花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不能用人爲力量加以操縱,它本來的面目是那麼的真實,千萬別加上自己的意識之毒,將之扭曲了。
所以,前兩句的意義是,我們要能觀察到自性真理永遠都是這個樣子,過去、現在、未來皆如此,所有衆生都能因真理而獲得利益。
「能以大慈哀愍力,拔彼畏塗淪墬者」,這兩句是從衆生的立場來說的,若自佛來說,這是本來如此的。佛因爲沒有意識之毒,自然能使衆生獲得利益;我們有意識之毒,所以必須使用如來的法來將意識之毒除滅。
一切衆生種種別 于一毛端皆示現
神通變化滿世間 娑竭如是觀于佛
爲何衆生有種種的差別呢?因爲有種種的意識形態,所以才有種種不同的衆生;而在如來自性的毛端中,可以將一切衆生的種種意識形態示現出來。這「于一毛端皆示現」的境界,有點類似朝陽升起時,陽光照射在荷葉上的露珠,仿佛是一面凸透鏡,會將周圍所有景像通通含攝其中。
「神通變化滿世間」,意指如來自性的神通變化是遍滿一切世間的。
佛以神通無限力 廣演名號等衆生
隨其所樂普使聞 如是雲音能悟解
「佛」是指覺悟,覺悟是什麼?該如何令衆生了解呢?必須從衆生的立場出發,令衆生感受到「覺悟」的真實義才行,如此一來,衆生的根器不同,對于「覺悟」的诠釋也就不同了。譬如說,覺悟是成道、是涅槃、是自在、是解脫、是任運而行、是引出佛性……等,只要能適應衆生的根器而傳達出覺悟的義谛,用什麼名詞皆可。如果一個人有煩惱,我們可以告訴他:「覺悟就是沒有煩惱、抛下煩惱、不是煩惱。」可從此處導引衆生。簡而言之,這一首偈的意義,就是佛會隨著衆生的因緣,爲衆生開示種種覺悟的名號,衆生會因而體驗感受到真理。
所以覺悟的法門很多,但根本原則都是一樣的。譬如「破除意識形態」或「化二元對立爲圓融統一」等都是法門,只要徹底通達一個法門,所有法門皆可貫穿窮盡。
無量無邊國土衆 佛能令入一毛孔
如來安坐彼會中 此焰口龍之所見
將此偈的意義簡而言之,就是佛可以在一毛孔中攝入無量無邊的佛國土,而自性遍滿一切國土中。
…
《習氣,性德,解脫門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叁講記 - 叁 龍王衆——慈悲的作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