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十一 忉利天王衆——念念當下,六根門頭全部打開▪P2

  ..續本文上一頁,擁有某種特殊根器才可修持之法。通常這部分極少人能提示,只有已覺悟者知道如何用心,能運用種種善巧方便,在特別情況下對別人的一種教法,不能公開。

  

  我們從這裏,可以看到佛法在語言文字上所表達的意義很深刻。佛法難就難在文字上的轉移與變化。

  

  「往劫修行極清淨」,沒有價值判斷或意識形態的幹擾叫作「清淨」。

  

  「化導衆生無有邊」,修行沒有意識形態,它有一種圓融狀態,一切法都修,只要你在觀念上破除意識形態的對立,産生圓融的統一觀念,這時一切法你都修成了。

  

  我念法王功德海 世中最上無與等

  發生廣大歡喜心 此寶光天之解脫

  「法王」就是佛,是指真理之王,「法王功德海」是覺悟的功德海。真理的本來面目是什麼?真理必須用感受去經驗,不是光用講的。常用嘴巴講真理的人,往往是真理的叛徒。

  

  功德海依于信心而産生。法王、真理、覺悟、信心,從這裏來顯現它的功德海,假如你缺乏深刻的體驗與實踐,便無法體會功德海的真義。

  

  「發生廣大歡喜心」,我們對法王能産生大歡喜心,就是清淨的歡喜心,亦即無執著、無任何目的而爲之。學佛能得歡喜心,但廣大歡喜心則未必人人可得,因爲有目的、有執著便不能清淨。

  

  佛知衆生善業海 種種勝因生大福

  皆令顯現無有余 此喜髻天之所見

  只有覺悟,才能洞悉衆生所做何者爲善業、何者爲惡業,它所種的善業有什麼殊勝因,這些因能産生怎樣的果報。只有覺悟才能令這個部分顯現出來,這是喜髻天王的解脫門。

  

  諸佛出現于十方 普遍一切世間中

  觀衆生心示調伏 正念天王悟斯道

  覺悟的機緣遍布于十方,譬如文殊菩薩告訴善財童子向南參訪善知識,而「南方」是指正確的方向,也就是一切能令你覺悟的方向。

  

  「觀衆生心示調伏」,能觀察了然衆生的根器,而以方便法門一一調伏衆生,以和菩薩相處的柔和忍讓,與衆生相處。理解如何在世間中調伏衆生,這便是正念天王的解脫門。

  

  如來智身廣大眼 世界微塵無不見

  如是普遍于十方 此雲音天之解脫

  這裏的「如來」,與前面的妙色、大慈海同義。

  

  「世界微塵無不見」,世界佛國土是最大單位,微塵是最小單位。從物理上來說,是大小無不見,在一切境界裏,不論粗、細、遍布十方,能清清楚楚,如實了知。這是雲音天王的解脫門。

  

  一切佛子菩提行 如來悉現毛孔中

  如其無量皆具足 此念天王所明見

  「菩提行」是一切修行覺悟的菩提道。學佛者在菩提道上精進,就能在自性的一毛孔中現前,這是境界的比量。

  

  「如其無量皆具足」,每一個毛孔中都具足了一切佛子的菩提行,這是念天王的解脫門。

  

  世間所有安樂事 一切皆由佛出生

  如來功德勝無等 此解脫處華王入

  世間所有的究竟樂,絕對是從覺悟産生。學佛的目的就是要覺悟,唯有覺悟能使一切事安樂!

  

  學佛者在菩提道上若能有所覺悟,此即你下輩子擁有安樂的資糧。因此,如何追求覺悟,極爲重要!覺悟本身不究竟,只是享有世間福報;覺悟方法若正確,成佛爲期不遠矣!所以修行方法很重要,如果不知善用其心,這樣只是落入一個固定的儀式而已,沒有多大意義。

  

  「如來功德勝無等」,覺悟既能産生世間所有安樂事,那麼要覺悟什麼呢?如來也!自性也!自性功德無人可比,這是華王天王的解脫門。

  

  若念如來少功德 乃至一念心專仰

  諸惡道怖悉永除 智眼于此能深悟

  憶念自性的功德,即使是一點點,只要專心思考,如此叁惡道諸恐怖都能消除。所以思惟自性功德不嫌少,即使你對「自性」還不能深刻了悟,只要你提著疑情,坐在佛前思惟:「雲何自性?」一切恐怖畏懼都會逐次消失,叁惡道的輪回也沒有了。這是智眼天王的解脫門。

  

  寂滅法中大神通 普應群心靡不周

  所有疑惑皆令斷 此光明王之所得

  「寂滅法」就是因緣法,任何一法的成就絕非單一的因緣,它是由無量因緣所組成。無量因緣的組合,所呈現的是它自己本來的面目,不加入任何意識形態,它本身能具足一切神通的功德,我們之所以不能,是因爲我們有太多意識形態的分別,以致于把它汙染了。

  

  「普應群心靡不周」,這個法能相應于一切的衆生心,能窮通于上上根器,乃至下下根器。

  

  「所有疑惑皆令斷」,這裏有個前提,真正寂滅法是果地的部分。以佛與法的立場,對衆生無所不照,但衆生若是不相應,就無法受用。換言之,寂滅法具有斷疑惑、生信心的功德,可是當衆生不相信時,它還是沒用。

  

  因此從以上兩個解脫門來看,關鍵不在佛與法的功能,而在于我們本身能否相應,倘若你能相應,一切定能成就。這點有待我們更進一步去投入。

  

  一般人對修行總喜歡設定一個目標,這個情況是作意修行。開始學佛者都要作意修行,像撞球,你要把第一個球撞出去,它才會滾,這時你會想把球撞向預定的目標,你不能把它打到洞裏去。從解門上來說,撞球是拿第一個球去撞第二個球,使第二個球或第叁個球進洞,但以行門來說則否。

  

  因此,剛開始時我們有一個預定的目標,但是要記得這時你只有一直地投入,修到某一個程度,你會産生變化。這時你從A點開始會産生轉變,變化到B點的地方,你會突然發覺怎麼和剛開始修行的初衷不一樣!當初我是爲了什麼,現在好像不在意了,于是你會發現當初錯用了心。這時你又會發現一個問題,從作意修行到始覺當初錯用心,這一段時間裏你是完全投入,那時的投入就不要去追求任何目標,否則不得成就。

  

  很多人勞苦修行不得成就,就是有了預設目標。預設目標絕對是虛幻的,你只要一直投入修行,自然會走出一個軌迹,它會一再變化。這時你會了解到,沒有預設目標,只有往前走,它怎麼轉,你無法預期。修行不能預定目標,因爲每個人的投入狀況不同,有的人可能半年就完成,有的人可能需要叁十年,像古大德一坐四十年的大有人在。修行只有投入,在你還沒發覺當初錯發心時,只有一再地投入,如同播種了以後,只管灌溉、施肥、除草,切忌揠苗助長,追求速成。因成了,果自然圓。

  

  

《淨眼看世間 華嚴經世主妙嚴品卷二 - 十一 忉利天王衆——念念當下,六根門頭全部打開》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