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衆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複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癡,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悭、隨诳、隨谄,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複于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佛曾這樣講過,「若有衆生受持佛法,悉能斷除一切煩惱」,現在爲何還有受持正法而不能斷除煩惱的人?反而隨貪、瞋、癡叁毒,慢、覆、忿、恨、嫉、悭、诳、谄等種種不良習氣的力量大小而有種種變化;受持正法以後應該産生出離心,但爲什麼反而沒有出離的心、無法受持正法?爲什麼內心裏頭還有種種煩惱呢?
這種情況相當多,我們把它歸類成兩部份:第一個,還沒正式投入修行。雖然聽聞了,文字上也懂了,可是還沒有正式修行;盡管聽得很多,對于佛法中的名相、儀軌種種也了解了,但凡夫習氣未斷,所以煩惱一點也沒減少,只是把世俗間的習慣改成佛門中的習慣而已。在世俗間可能會打麻將、喝酒、吃盡山珍海味,現在入了佛門,麻將不打了,但四處跟人論道爭辯;在世俗間本來喜歡到處遊山玩水,進了佛門則是遊遍名山大剎。根本沒兩樣嘛!只是換個對象而已。
這種情況都不是真正的「受持正法」,必須完全投入才算。完全投入後,你對佛法的認知和確定的目標會有一番的過濾,一年半載後會有所調整、改變,而那個原先的預期目標會産生變化。屆時,你對佛法所建立的知見才比較正確,同時生命因素也會開始轉變。
譬如你現在所謂的不貪,跟你真正投入修行一年半載後的不貪,認知就會有所不同。「不瞋」很多人做這樣解釋:「別人欺負我,我不瞋。」告訴各位,這不是不瞋,是「含恨」,雖然沒有響應,可是恨在肚子裏。
佛門中這種情形很多,尤其是辦法會時,一炷香與一炷香之間,最容易傳播是非。雖然有休息時間,你可利用那個時間靜坐或者念佛,可是很多人不會「休息」,反而到處聊天傳是非,是非就這麼來的,煩惱也是這樣來的。這些人名稱上也叫佛弟子,但根本上就重視外相修行,頭發要怎麼樣、衣服要怎麼樣,吃、睡要怎麼樣……通通是他的定義這種人根本都不算是修行人,不叫「受持正法」,雖然好像也有聽聞正法,但心行之內起諸煩惱,這是第一種。第二個部份是,真正修行的人在完全投入以後,因警覺性不夠,所以有一些習氣沒辦法改。
修行中有兩個部份必須區分出來:一是佛法的真理,二是佛法的文化。「佛法的真理」這部份是指跟因果直接交涉,直接從因緣法中來談成就與否,此即是我們講的「一佛乘」的部份。
另外一個是佛法文化這部份,譬如中國佛教主張吃素,但南傳或西藏佛教、日本佛教等都不吃素;中國佛教和南傳佛教不准結婚,但西藏佛教、日本佛教則可以結婚,這也是一種文化;中國佛教(尤其是臺灣)要點戒疤,頭上點叁點、九點、十二點、十五點……,這都是一種文化,其它地方沒有這個部份。了生死、證佛果、阿羅漢都跟文化沒有直接關系,但跟佛教真理那部份可就息息相關。研究佛法,假若研究到佛教文化去了,那就很悲哀。大部份的學者是研究文化,不研究真理,他也沒辦法研究。研究文化的人,可以用「了解了」、「知道了」來研究,但研究真理,必須用感受的方法,兩者不同。
很多人學佛以後會産生諸多煩惱,絕大部份是佛教文化上的問題,當中的關鍵在于你對佛教的真理沒有明確的認知。假如你是追求佛教的真理,那不一定要按照我們所講的這種狀況,因爲裏面有一半以上也是屬于文化系統的。真理是沒有國界、種族、宗教的隔閡,就看你能不能站在這一點來看?社會上有好多人雖然沒學佛,但他們的行儀與菩薩沒兩樣,您能不能感受這一點?
我們臺灣地狹人稠,競爭性很強,人性中愛好和平的本質消失的很嚴重,名目上佛教很興盛,實質上並不發達。倒是澳洲、紐西蘭、加拿大那些地方因爲地緣遼闊,生活本質比較趨向佛法的標准,那邊生活步調緩慢,基本上沒什麼競爭。我們在這裏生活步調快、競爭多,這時候你會發現,我們所要求的好多事情,你根本做不到,你會拿世間的文化來幹擾。
從佛法真理的立場來看,它確實是沒有種族、宗教、地域的區分;一個佛教徒在「受持正法」時,應該要從這個立場來看,來接納別人。我們常講「心在道上,永不退轉」,就是指追求真理的心不變,文化上的東西可以變化,追求真理的心絕對不變。「追求真理的心」其它經典講的就是把心安住在七寶池(七菩提分)、八功德水(八正道)裏面。七菩提分、八正道就是真理,心能不能一直放在真理上?七菩提分、八正道實際上用出來,在社會上所呈現的狀況是形形色色,並非我們講的這樣一點一滴定義的把它框在那個地方,它的展開是相當廣的。能夠這樣了解,我們就不會受到貪、瞋、癡、慢、疑等等的影響而産生煩惱;就因爲我們不在真理上用心,而把心放在文化上,所以就會有貪、瞋、癡、慢、疑等這些煩惱從內心産生。下面是法首菩薩的回答。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谛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盲缋衆像,示彼不自見;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船師,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廣說衆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佛子善谛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佛子要善谛聽,你問的這個問題,不是見識多聞就能夠知道,「如來法」是自性的法,靠多聞沒有用。「多聞」就是了解、知道了,單靠知道不能入自性海裏。所以用「我知道了、我懂很多了」,那沒有辦法了解自性。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如人被大水沖走,他怕溺死,而不敢喝水,不喝就渴死了。現在我們對于真理、正法相信了、也接受了,那就必須要修行,否則沒有用。所以我們常講你要去感受,那個感受是必須實際修行後才能體驗到的。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就好像人弄了很好吃的東西卻不吃,自己在那邊挨餓,好吃的東西就像正法一樣,「不去吃」就如同不修行一樣,光知道沒有用,必須要做到。
「如人善方藥,自疾不能救,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就像有人很懂得用藥,卻無法就自己病,可能連自己的什麼病都不知道。這就好像光懂不修行一樣,那沒有用,要能夠感受得到。「法」是要你修行的,不是讓你知道而已。我們看世間確實有很多人是這樣,對佛法的真理他都說知道了,知道並沒有用。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對法只是知道而不修行,就如同數他人的寶一樣,終究不是自己的。知道只是一種知見,應該是要創造自己的自性知見,而非一般的知見。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有人生在王宮,那就是王子或公主了,王宮應該吃、穿都沒問題,但你要是不吃、不穿,照樣要挨餓受凍。同樣的,我們能夠接近正法,那就是所謂的法王子,但若不修行的話,就跟王子不吃、不穿一樣可憐,所以光知道沒有用。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像聾子演奏音樂給別人聽,很好聽,可是自己卻聽不到;這就如同你「于法不修行」,光知道很多沒用,只會講給別人聽,自己不修行,那一點利益也沒有。
「法」是要從修行中去感受的,所以我們常強調「事修一定要有」,尤其初學的時候,一定要花個叁、五年把這個死功夫打好,不管你是要誦經、念佛或拜佛都可以,總要選一個。譬如你選擇念佛,那就不是一天念幾百聲、幾千聲而已,你若能在一年之內佛號念個一千、二千萬遍,那你「事修」的基礎就有了,那就很高了。你實際修行的內心感受與經典融會以後,再拿出來與別人分享,那就幡然不同了。剛開始學的時候,事修基礎若不打好,等你開始廣度衆生時,就沒時間修了。所以若是自己沒那個事修基礎就去告訴別人,會如同聾子奏音樂一樣,「悅彼不自聞」,取悅了對方,自己卻什麼也聽不到。
「如盲缋衆像,示彼不自見,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你現在知道法是如何殊勝,自己不修行,光講給別人家,那就像瞎子畫各種畫像給別人看,自己卻看不到。
「譬如海船師,而于海中死;于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海船師」是船上的舵手,海船師在海上行駛,渡人無數,自己卻死在海中,像這種情況都是指知道而不去實踐。「知道」就是「多聞」,但不做就沒有用,對自己沒有利益。
在佛法中有很多這種情況,很多人很會講,可是等到自己要「往生」了,還是脫不了因果報應。我們一般稱在家人死了叫「往生」,出家人叫「圓寂」,但真的往生、圓寂了嗎?沒有啦!即便相上死得很光彩,幾千、幾萬人來跟你送終,但那只是福報,因爲你講給人家聽,結了很多善緣,但站在「真理」的立場,你並沒有感受到,所以生命質量並沒有超越,這樣就很冤枉了。
「如在四衢道,廣說衆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四衢道」就是十字路口;那就好像在十字路口,廣說種種好事,但自…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