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P2

  ..續本文上一頁己本身一點實德也沒有,不修行也是一樣,講再多沒有用。這種情況的時候最明顯了,競選的時候講的頭頭是道、口沫橫飛,總是批評現任的哪裏多不好,等到自己選上之後,四年搞下來,也是差不多。

  這些都是在告訴我們,不修行,那沒有用。當中告訴我們一個非常重要的佛法基礎觀念,修行中強調的是「感受」,這是佛法的真理;假如講文化的話,那就是世間的部份了。懂很多不見得有益,我們看到很多人,雖然處在正法中,但煩惱還是很多。譬如自己明明就有胃潰瘍,只能少量多餐,可是卻卡在「過午不食」,吃了怕犯戒,不吃又會胃痛,心裏便在這二者之間翻騰掙紮,煩惱就産生了。這都是正法上認知不足所致。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言:「佛子!于佛法中,智爲上首。如來何故或爲衆生贊歎布施、或贊持戒、或贊堪忍、或贊精進、或贊禅定、或贊智慧,或複贊歎慈悲喜舍,而終無有,唯以一法而得出離,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

  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佛法中以「智爲上首」,那是不是講智慧就好,用智慧來覺悟就可以,那爲何如來常常贊歎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和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爲何不用一法就好了,要用這麼多方法?既然佛法的中心思想是智慧,那爲什麼要講那些呢?我們來看智首菩薩怎麼做答。

  時智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衆生心,如仁所問義,谛聽我今說。

  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無有說一法,而得于道者。

  佛知衆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度,如是而說法。

  悭者爲贊施,毀禁者贊戒,多瞋爲贊忍,好懈贊精進,

  亂意贊禅定,愚癡贊智慧,不仁贊慈愍,怒害贊大悲,

  憂戚爲贊喜,曲心贊歎舍;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法。

  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複然,菩薩衆行本。

  譬如建城郭,爲護諸人衆;忍進亦如是,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率土鹹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

  亦如轉輪王,能與一切樂;四等亦如是,與諸菩薩樂。

  智首菩薩答說「佛子甚希有」,很難得提出這個問題來。想想看,我們自己在佛法中有沒有抓到這個重點?佛法是講智慧沒錯,但我們講智慧之外,也要講點別的,一直講智慧,不見得大家都能接受。「能知衆生心」衆生有種種根器,所以有種種不同。

  「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無有說一法,而得于道者。」「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就是叁世佛;叁世佛沒有只說一法的,他們都說很多法。

  「佛知衆生心,性分各不同,隨其所應度,如是而說法。」佛知道衆生的心,衆生的性向各有不同,佛隨著衆生的性向,及他們所能接受的來說種種法。

  「悭者爲贊施,毀禁者……曲心贊歎舍;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法。」悭貪的人跟他講布施,放肆的人跟他講戒律來規範他,多瞋的人告訴他要多容忍,好懈怠的人跟他講精進有多麼好,心意散亂的人跟他贊歎禅定,愚癡的人跟他講智慧,不仁的人跟他講慈愍心,怒害的人跟他講大悲,憂戚的人、有困擾放不開的人跟他講贊歎歡喜,曲心(心思複雜的人)跟他贊歎「舍」的好處,「舍」就是放下。「如是次第修,漸具諸佛法」。照著這個次第來修,就漸具諸佛法。

   這段就告訴我們在跟衆生相處時要按照這個方法,遇到那種「只入不出」的悭貪人,就跟他講布施的重要,不依規範、肆無忌憚的人就跟他講戒律,瞋心很重(有正義感、是非分明的人都是)要告訴他多忍耐、多接納別人的意見,放逸的人則跟他講精進的方法……,要按照各種情況來講。

  有些人開口跟閉口之間,一句話當中就講了五、六件事,講到後來實在不知道他在講什麼,這就是「亂意」,這種人要告訴他修禅定,才不會站起來講的話,坐下去時又不一樣了。以前我在經濟部上班時就有個同事,我中午要出去時叫我順便幫他買個東西,我問他買幾個,他說:「兩個。」等他錢掏出來以後,想一想又說:「我看買四個好了!」等我錢一接過來,「我想還是買兩個好了!」我叫他要想好,兩個就兩個,錢也確定了,等我要出了門,他又在後面喊:「喂,我看還是買四個好了!」像這種人就必須修禅定,否則他會一直在那邊沒有辦法拿捏。

  愚癡的人要教他如何修得智慧,不仁的人要跟他講慈愍心,怒害贊大悲等。就按照這種次第,一個一個教。

  智慧是佛法的核心沒錯,可是運用種種方法來指導衆生,這本身即是一種智能。換句話說,本來是一個悭貪的人,現在能夠轉化過來開始布施,這就具有智慧了。原本這個人就是沒有智慧才會悭貪,現在有了智慧,他就能夠布施了。

  有了智慧這個原則,它在運用的時候就很廣泛。應該說智慧是「體」,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等這些是一種「用」,假如「體」不能起作用,體就沒有意義了。

  我們要能夠去體會這個部份,不要執著在一個法上面。法本來就有很多,所以說「過去未來世,現在諸導師,無有說一法,而得于道者。」

  「成道是一法」沒錯,但那一法是徹底的貫通、了解,所以它能夠廣泛的運用。除非你有智慧,否則這部份你現在很難體會;你若真的有智慧,就會使一個沒有智慧的人産生智慧,使悭貪的人懂得布施,讓原本肆無忌憚的人懂得收斂,生活有規範,那就是智慧了。我們可以從這個地方慢慢地去體會那個「本體」指的是什麼。

  「如先立基堵,而後造宮室;施戒亦複然,菩薩衆行本。」先立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造宮室;布施持戒也是一樣,它是菩薩衆行的根本。布施、持戒六度或者是四無量心,這是菩薩行的根本。換句話說,不具備這些,那要怎麼接引衆生呢?所以不要小看布施、持戒,雖然它不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根本,但卻是最重要根本的一種運用。

  「譬如建城郭,爲護諸人衆;忍進亦如是,防護諸菩薩。」前面講布施持戒,這裏講忍辱、精進,忍辱、精進就像城郭一樣,可以防護諸菩薩。

  「譬如大力王,率土鹹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薩所依賴。」「率土」就是四海之內。譬如大力王,是四海之內所戴仰,而「定、慧」也是如此,是菩薩所依賴。菩薩要行,必須有人協助,而「定」與「慧」等于是協助菩薩行的部份。

  「亦如轉輪王,能與一切樂;四等亦如是,與諸菩薩樂。」「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它後面講的部份,是把六度分成叁個,再加四無量心:布施、持戒是基礎,忍辱、精進是一種防護作用,定、慧是運用的一個基礎,一個工具;四無量心是自己內心所在長養的部份。

  這地方文殊師利菩薩問的智(「于佛法中,智爲上首」),跟後來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我們在講「六度」時,般若智慧屬于根本智及後得智;在講「十度」的時候,它只是根本智,不算後得智。不管根本智或後得智,這些都是智慧的一部份。現在我們把智慧再分體、相、用來講的話,文殊師利菩薩所問「智爲上首」,是指智慧的「本體」;那這個地方的「般若」是指智慧的「用」;用可分爲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就是根本智,他受用的部份則是後得智。其它五個部份都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都是智能的相,其它「萬行」也是智能的相。所以假若我們沒辦法從六度萬行導歸到智慧的本體,當然就展不開了,佛法就會變成文字上的東西。

  前面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的部份,講的是「正教」;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是「正行」,兩個合起來叫作「教行」或「教觀」,是這一品經裏面最重要的部份。

  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佛教是一,衆生得見,爲什麼沒辦法馬上斷?應該要能斷種種纏縛而得出離,爲什麼有人不能斷呢?」精進首菩薩答說,因爲不夠精進、因爲懈怠。告訴我們要怎麼精進,包括了整個陳述教法的部份,這是「教」的部份。「行」是要你去做,否則你會只停留在「知道」的階段,那就變成「多聞」了,法首菩薩說「多聞也沒有用」。所以這兩個部份合並起來,主要闡述的重點是在這個地方。那麼後面這是文殊師利菩薩問智首菩薩這個部份,則是談到智慧的運用,之後智首菩薩還會再反問文殊師利菩薩,那就屬于《凈行品》的部份了。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