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P2

  ..续本文上一页己本身一点实德也没有,不修行也是一样,讲再多没有用。这种情况的时候最明显了,竞选的时候讲的头头是道、口沫横飞,总是批评现任的哪里多不好,等到自己选上之后,四年搞下来,也是差不多。

  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不修行,那没有用。当中告诉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佛法基础观念,修行中强调的是「感受」,这是佛法的真理;假如讲文化的话,那就是世间的部份了。懂很多不见得有益,我们看到很多人,虽然处在正法中,但烦恼还是很多。譬如自己明明就有胃溃疡,只能少量多餐,可是却卡在「过午不食」,吃了怕犯戒,不吃又会胃痛,心里便在这二者之间翻腾挣扎,烦恼就产生了。这都是正法上认知不足所致。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言:「佛子!于佛法中,智为上首。如来何故或为众生赞叹布施、或赞持戒、或赞堪忍、或赞精进、或赞禅定、或赞智慧,或复赞叹慈悲喜舍,而终无有,唯以一法而得出离,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

  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佛法中以「智为上首」,那是不是讲智慧就好,用智慧来觉悟就可以,那为何如来常常赞叹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和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为何不用一法就好了,要用这么多方法?既然佛法的中心思想是智慧,那为什么要讲那些呢?我们来看智首菩萨怎么做答。

  时智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甚希有,能知众生心,如仁所问义,谛听我今说。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赞戒,多瞋为赞忍,好懈赞精进,

  乱意赞禅定,愚痴赞智慧,不仁赞慈愍,怒害赞大悲,

  忧戚为赞喜,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

  智首菩萨答说「佛子甚希有」,很难得提出这个问题来。想想看,我们自己在佛法中有没有抓到这个重点?佛法是讲智慧没错,但我们讲智慧之外,也要讲点别的,一直讲智慧,不见得大家都能接受。「能知众生心」众生有种种根器,所以有种种不同。

  「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就是三世佛;三世佛没有只说一法的,他们都说很多法。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度,如是而说法。」佛知道众生的心,众生的性向各有不同,佛随着众生的性向,及他们所能接受的来说种种法。

  「悭者为赞施,毁禁者……曲心赞叹舍;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悭贪的人跟他讲布施,放肆的人跟他讲戒律来规范他,多瞋的人告诉他要多容忍,好懈怠的人跟他讲精进有多么好,心意散乱的人跟他赞叹禅定,愚痴的人跟他讲智慧,不仁的人跟他讲慈愍心,怒害的人跟他讲大悲,忧戚的人、有困扰放不开的人跟他讲赞叹欢喜,曲心(心思复杂的人)跟他赞叹「舍」的好处,「舍」就是放下。「如是次第修,渐具诸佛法」。照着这个次第来修,就渐具诸佛法。

   这段就告诉我们在跟众生相处时要按照这个方法,遇到那种「只入不出」的悭贪人,就跟他讲布施的重要,不依规范、肆无忌惮的人就跟他讲戒律,瞋心很重(有正义感、是非分明的人都是)要告诉他多忍耐、多接纳别人的意见,放逸的人则跟他讲精进的方法……,要按照各种情况来讲。

  有些人开口跟闭口之间,一句话当中就讲了五、六件事,讲到后来实在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这就是「乱意」,这种人要告诉他修禅定,才不会站起来讲的话,坐下去时又不一样了。以前我在经济部上班时就有个同事,我中午要出去时叫我顺便帮他买个东西,我问他买几个,他说:「两个。」等他钱掏出来以后,想一想又说:「我看买四个好了!」等我钱一接过来,「我想还是买两个好了!」我叫他要想好,两个就两个,钱也确定了,等我要出了门,他又在后面喊:「喂,我看还是买四个好了!」像这种人就必须修禅定,否则他会一直在那边没有办法拿捏。

  愚痴的人要教他如何修得智慧,不仁的人要跟他讲慈愍心,怒害赞大悲等。就按照这种次第,一个一个教。

  智慧是佛法的核心没错,可是运用种种方法来指导众生,这本身即是一种智能。换句话说,本来是一个悭贪的人,现在能够转化过来开始布施,这就具有智慧了。原本这个人就是没有智慧才会悭贪,现在有了智慧,他就能够布施了。

  有了智慧这个原则,它在运用的时候就很广泛。应该说智慧是「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等这些是一种「用」,假如「体」不能起作用,体就没有意义了。

  我们要能够去体会这个部份,不要执着在一个法上面。法本来就有很多,所以说「过去未来世,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成道是一法」没错,但那一法是彻底的贯通、了解,所以它能够广泛的运用。除非你有智慧,否则这部份你现在很难体会;你若真的有智慧,就会使一个没有智慧的人产生智慧,使悭贪的人懂得布施,让原本肆无忌惮的人懂得收敛,生活有规范,那就是智慧了。我们可以从这个地方慢慢地去体会那个「本体」指的是什么。

  「如先立基堵,而后造宫室;施戒亦复然,菩萨众行本。」先立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造宫室;布施持戒也是一样,它是菩萨众行的根本。布施、持戒六度或者是四无量心,这是菩萨行的根本。换句话说,不具备这些,那要怎么接引众生呢?所以不要小看布施、持戒,虽然它不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根本,但却是最重要根本的一种运用。

  「譬如建城郭,为护诸人众;忍进亦如是,防护诸菩萨。」前面讲布施持戒,这里讲忍辱、精进,忍辱、精进就像城郭一样,可以防护诸菩萨。

  「譬如大力王,率土咸戴仰;定慧亦如是,菩萨所依赖。」「率土」就是四海之内。譬如大力王,是四海之内所戴仰,而「定、慧」也是如此,是菩萨所依赖。菩萨要行,必须有人协助,而「定」与「慧」等于是协助菩萨行的部份。

  「亦如转轮王,能与一切乐;四等亦如是,与诸菩萨乐。」「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

  它后面讲的部份,是把六度分成三个,再加四无量心:布施、持戒是基础,忍辱、精进是一种防护作用,定、慧是运用的一个基础,一个工具;四无量心是自己内心所在长养的部份。

  这地方文殊师利菩萨问的智(「于佛法中,智为上首」),跟后来的「般若智慧」是不同的。我们在讲「六度」时,般若智慧属于根本智及后得智;在讲「十度」的时候,它只是根本智,不算后得智。不管根本智或后得智,这些都是智慧的一部份。现在我们把智慧再分体、相、用来讲的话,文殊师利菩萨所问「智为上首」,是指智慧的「本体」;那这个地方的「般若」是指智慧的「用」;用可分为自受用和他受用,自受用就是根本智,他受用的部份则是后得智。其它五个部份都是「相」,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智能的相,其它「万行」也是智能的相。所以假若我们没办法从六度万行导归到智慧的本体,当然就展不开了,佛法就会变成文字上的东西。

  前面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的部份,讲的是「正教」;文殊师利菩萨问法首菩萨是「正行」,两个合起来叫作「教行」或「教观」,是这一品经里面最重要的部份。

  文殊师利菩萨问勤首菩萨:「佛教是一,众生得见,为什么没办法马上断?应该要能断种种缠缚而得出离,为什么有人不能断呢?」精进首菩萨答说,因为不够精进、因为懈怠。告诉我们要怎么精进,包括了整个陈述教法的部份,这是「教」的部份。「行」是要你去做,否则你会只停留在「知道」的阶段,那就变成「多闻」了,法首菩萨说「多闻也没有用」。所以这两个部份合并起来,主要阐述的重点是在这个地方。那么后面这是文殊师利菩萨问智首菩萨这个部份,则是谈到智慧的运用,之后智首菩萨还会再反问文殊师利菩萨,那就属于《凈行品》的部份了。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七章 真正受持正法,完全投入》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