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途,且大部份正常細胞也可能都被攻死了。
學佛是一個正確的治療方法,其效果可能沒有以毒攻毒那般快速,但會發揮總體的效用,慢慢地糾正過來。
「如日無雲曀,普照于十方,光明無異性,諸佛法如是。」像太陽在天空中沒有雲彩遮蔽,它能普照于十方,此時的光明殊無二致,沒有兩樣。就太陽的立場而言,所放光芒一體皆然,所謂「陽光普照」,它既不選擇,也不分別、「光明遍照」同樣是一,但衆生的感受不盡相同。
譬如一只蚊子和一只大象所接收到的「陽光量」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曬在大象身上的所有陽光集中曬到蚊子身上,蚊子肯定馬上變成蚊子幹。所以他一定是依據衆生不同根器的需求而有差別,這一點一定要有所認知,所以也不會因自己這樣,也要求別人一定要如何。「佛性無異」,這都是因爲衆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種種差別。
「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其處,諸佛法如是。」一如空中的明月那般,不管從世間哪個角度都可見到月亮,不管在東方或西方皆可目睹,不是月亮跑出來讓你看的。它的意思是說「月亮是一」,衆生在任何地方都見得到;「佛法是一」,不管衆生的程度如何,以任何立場、角度都可以見到佛法。佛法無去無來,像月亮一直在空中,毫無分別,普照十方。
現在産生了兩個問題:一、我們能否見到月亮?「什麼是佛法?什麼是禅?」禅宗公案裏講得很清楚:「餓了就吃,困了就睡,平常心是道!」此即說明了日常生活中處處皆佛法,可是我們遇不到,一直以爲佛法多麼了不起和神聖,當你一有這種錯覺時,問題就産生了。
我們從基本定義來談,佛法是覺悟的法,假如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那煮飯、掃地時應該都要能覺悟才對。這種說法,基本上只是理上的解釋,是「解門」,頂多觸及「理事無礙法界」,至于「事事無礙法界」則尚未觸及。
就「行門」上來講,以這桌子的事相來看,能否說:「這個(桌子)本身就是佛法?」現在我們想象不到:「桌子就是桌子,怎麼看也不像佛法?」我們有這一層心裏障礙存在。
桌子是事或者相,就其本體來講是「空」,而我悟到這一點,所以它「當體即空」。「事事無礙法界」則不如此解釋,空是佛法沒錯,但這樣解釋太迂回了。要知道,佛法告訴我們這個東西,它的「真如」、「本來面目」就在這個地方。你一見這桌子,是否即看到「實相」?抑或看到它的「假相」?如果你說它就是「桌子」,那你再轉叁大阿僧祇劫,它還是桌子,因爲已經掉入「第二念」。假如看到這桌子,說:「嗯!對!這個就是實相。」這個是什麼?「這個就是這個」,停在第一念,這第一念就是實相。
就桌子來講,你能停留在第一念實相;就椅子來講,你也能停留在第一念實相;一切法當中,都停留在第一念實相,就稱之爲「諸法實相」。能將心安住在諸法實相中,當下這個「事」便是空,好好留意這點,一般人無法從這裏契入。
若說「這個桌子是事相」,那事相一定依于本體,這樣就把事相和本體給分開了,分開頂多是「理事無礙」而已,這是就解門來談。事相旁邊還有一個本體,這是就橫的來解釋。我們現在是要就這件事來論這件事,不是從事相和本體這樣解釋,而是「眼根接觸這個色塵時,我是在第一念還是第二念?」這變成了縱的解釋法。停在第一念,當下就是空的,即是諸法實相,這時候就不會繞了。你從兩個層面去體會這部份。我們之所以常常有「見不到佛法」的感覺,此即第一個最大的障礙。
前面第一個障礙提到,我們常把佛法給神秘化了,所以即使佛法現前也茫然不知。第二個障礙剛好顛倒過來,你會追求佛法,但一追求就向外了,這就很麻煩,向外求是外道法,而非佛法。覺悟的法(佛法)它不在內,也不在外,在你當下自己的體驗、體認。眼前所面對的這個境界,你能否當下去感受?如能這樣去感受,佛法就現前了。
很多人都被「追求」這個文字騙了,以爲「追求佛法」就是向外奔馳、索求。不對!追求佛法應是「內觀」,自己觀照這樣一個境界,能否産生覺悟?這樣的一個境界,我能否産生諸法實相?必須自己從這邊體會。如此就能「世間靡不見」,即能見得到佛法。不然你會一直以爲佛法、佛、菩薩、真理等等應該是要顯現來給你看的,如此絕對找不到佛法。
「譬如大梵王,應現滿叁千,其身無別異,諸佛法如是。」德首菩薩用「大梵王」來作說明,「大梵王」是大梵天王,乃叁千大千世界主,無所不在。佛經中講的「大梵王」非造物主,也不是統治此叁千大千世界,而是叁千大千世界主(主人),他有這個福報,類似國王的角色。第一,他隨著叁千大千世界的因緣而應現,在叁千大千世界到處出現,但本身並無變化;猶如分身般,雖然一身分爲二身、叁身,但他本身沒有變化,依舊如常。第二,這個變化出來的分身與他本身完全一樣,故「應現滿叁千,其身無別異」。大梵王在叁千大千世界應現,並非人人得見,必須有甚深因緣才能得見;叁十二相莊嚴也絕對沒錯,可是我們亦無緣得見,因爲福報不夠。大梵天王這部份不一定談智慧,談福報就可以了。
《金剛經》雲:「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這人是誰?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才有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大梵天王用叁千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那我們能拿多少布施?根本無法與之相比!而且他還布施不完呢!所以跟他的福報相比,我們根本就是極窮的人,光從福報就看出你根本做不到,然而大梵天王常常布施給我們,我們卻毫不自知。
譬如我們說「風調雨順」,那便是大梵天王的布施,當然這並不意味即大梵天王使力讓它風調雨順,假如這樣,那他就變成造物主了。其實風調雨順這件事,只是大梵天王應現的部份。同樣的,這些天災、地變即是大梵天王不應現的部份。他不應現天災、地變來給人災難,他沒有應現在這裏,也就是說,他沒有布施這東西給你。他的應現是隨衆生因緣,而非他自己執意如此做,否則他就變成造物主了。佛法裏面沒有造物主的觀念,都只談因緣,此即揭示「法是一」,如來所悟的法是一沒錯。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五章 如來所悟,唯是一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