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善谛聽!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目首菩薩言:「佛子!如來福田等一無異,雲何而見衆生布施果報不同,所謂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種種財、種種主、種種眷屬、種種官位、種種功德、種種智慧,而佛于彼,其心平等,無異思惟?」
文殊菩薩問目首菩薩,如來的福田等一無異、無二無別,爲何衆生布施果報會有不同?換言之,我們說「佛寺中福田第一」,大家來供佛,那彼此所得的福田應該都一樣才對,怎麼果報都不同呢?怎麼會有種種色、種種形、種種家、種種根等?長相、家庭、財富、眷屬、官位、功德、智慧,爲何會有這樣的不同?那些都是我們過去生在如來處所種的福田,現在所展現出來的情況是這樣,既然佛對每個人都平等無異,爲何每個人所種的福田都不一樣呢?我們來看目首菩薩怎麼作答。
時目首菩薩以頌答曰:
譬如大地一,隨種各生芽;于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衆生心故異。
亦如巧幻師,能令衆歡喜;佛福田如是,令衆生敬悅。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衆喜;佛福田如是,令衆悉安樂。
譬如凈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衆報。
如阿揭陁藥,能療一切毒;佛福田如是,滅諸煩惱患。
亦如日出時,照耀于世間;佛福田如是,滅除諸黑暗。
亦如凈滿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處平等。
譬如毘藍風,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動叁有衆生。
譬如大火起,能燒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燒一切有爲。
「譬如大地一,隨種各生芽;于彼無怨親,佛福田亦然。」如來福田是一,有如大地是一,但這個福田隨著種子的不同,各生種種不同的芽。佛對衆生(大地對這些種子)是沒有怨親區別的,「佛福田」也一樣。
好多人在福田第一的佛門中種福田,但爲何所得的果報不一樣?這要看你的心境。譬如我們現在講經,每個人聽經的心理就不同,有人完全投入在聽經問法上,有的則邊聽邊打成績,「嗯!這師父講得不錯,比某某人講得好一點……」這樣聽下來,兩者受益當然不同。當他一邊幫師父打分數時,根本就沒在聽,人隨在坐,但聽經的智能福德一點也未獲得。
到佛門中做功德也一樣,好多老菩薩喜歡到道場煮飯,這樣發心固然很好,可是叫他唱梵呗,大磬只差沒被敲破。要他參加高級班接受更進一步的訓練,又推說不識字,誦經很困難,所以最好就是叫他煮飯。煮飯當中又有很多不同,有些人純粹發心煮飯,事情做完就悄悄走了,有些人雖然很發心,但舌頭長,煮飯也造是非,甚至成群結黨,搞到最後大家沒飯吃,爲什麼?因爲一生氣就幹脆不來了。原來發心到佛門中種福田,怎會弄成這樣?這哪叫發心?根本就是爭風吃醋,以爲是種了福田,其實所得果報非常糟,這跟事情做完就靜靜走的人相比,福報不可同日而語。所以植福時內心種類不同,果報現前時也完全不一樣。
如今常有人包整輛遊覽車載大家去朝山,假設車上坐了五十個人,這五十個人的長相都不會相同,因緣、家庭、背景也有異,其朝山的心態,包括參加動機、車上的心境及到達目的地後的心態,各個不同,而福報完全是從這邊看的。譬如大家同樣都到銅鑼九華山朝山,基本標的皆然,然因心態迥異,所得果報便不同。我剛學佛不久,某次參加承天寺的朝山,一部遊覽車和十幾部轎車一同上去,遊覽車先到達,大家一步一拜,從晚上十一點拜到淩晨叁點,拜得很莊嚴。
那十幾部轎車的人,出發前則先吃點心,因此姗姗來遲,可是我們到達山上時,他們竟然到了。問他們怎麼拜那麼快?他們說:「還不簡單,你們一步一拜,我們叁步一拜,這樣就追上你們了。」想想,如此朝山功德會一致嗎?當然不一樣。可是就個人而言,總以爲拜的路途一樣,所獲功德也一致才是。但,就不一樣。此即用心不同所産生的差異。佛的福田就那麼一段路給你拜,但有的人一步叁十公分叁步一拜,有的人則一步一百公分叁步一拜。所以千萬別說種福田很容易,這當中可是千差萬別。
修法亦然!你念佛我也念佛,爲何你成就而我不成就?這都是用心方法的殊異所致。現代人很容易拿「統一標准」來衡量,以爲人人成就應該一體皆然。不是!因爲每個人用心的情況不同。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別,佛福田亦然,衆生心故異。」水只有一種狀況,它本身沒有變化,但因容器的形狀各自迥異,所以水也産生種種形狀變化。佛福田和水一樣,因著衆生的因素才有變化。
「亦如巧幻師,能令衆歡喜,佛福田如是,令衆生敬悅。」佛的福田跟巧幻師一樣,能讓衆生獲得喜樂。但衆生所得喜樂不同,因爲果報在後面,誰都無法預見。任何宗教活動都會有很多人投入工作,並因此産生滿心歡喜的情況,這讓他更喜歡投入。這樣的投入會獲得好人緣,但能否持續,則是成就與否的關鍵。
有幾年我常深夜去承天寺朝山,很多人到了山上都累昏了,往大殿旁一靠就睡起來。我們告訴他:「大雄寶殿四周,包括大雄寶殿柱子,身體都不能靠,否則福田通通消失,得不到了。」有人一聽,立刻正襟危坐,可是有人就認爲:「那是在罵我,不可信!他應該平常就講,而不是這時候才講。」平常講他沒聽,境界來臨後告訴他,又覺得是罵他,這朝山功德能否得到呢?所以佛法能令人産生歡喜沒錯,但衆生未必真的都能得到。
大部份的人在這時施以教化都會歡喜接受,可是有些人不能,所以佛的福田像巧幻師一樣,這裏不能接受,他就不在這裏講,而在另一方面示現。所以有些人深夜朝山沒問題,但叫他功課做到天亮,他做不來。佛的福田善巧方便,你要白天做功課就白天做吧!佛的福田有變化,能令衆生敬悅。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衆喜,佛福田如是,令衆悉安樂。」「才智王」就是很聰明的國王,他可以使大家都産生歡喜,「佛福田」也一樣。然而雖然「能令大衆喜」,但所顯現的部份不同。譬如大家都可修福報,蓋寺廟時,發心買瓦有買瓦的福報;供養時,買衣服買鞋也都各有福報,這當中有種種變化,不是只有單一方面讓人發心,隨衆生的需要,所得果報也不同。
「譬如凈明鏡,隨色而現像,佛福田如是,隨心獲衆報。」像清淨的明鏡一樣,隨著色塵(衆生的心境、塵境)而顯像;「隨心」就是那個塵境,隨心能夠獲得種種不同的果報,關鍵就在于你如何去種福田。
「如阿揭陁藥,能療一切毒,佛福田如是,滅諸煩惱患。」「阿揭陁藥」以現代化來講就是仙丹。佛的福田「如阿揭陁藥」般,會隨衆生的種種煩惱而給予對治。有些人福報很大,但煩惱一堆,通常這種情況會教他「清淨心布施」;有些人福報不夠,煩惱也多,這時要教他智慧,兩者的對治不同。但不管是教智慧或教布施修福,前提基礎都是「清淨心」。
現在他有了煩惱要解除,我們通常教他暫時把煩惱擺一邊,好好修福報或智慧,煩惱自然消失。這個「煩惱暫時擺一邊」,即是真正的福報,問題是能不能做到?有些人根本教不了,他會認爲:「來找你就是要幫我『解決』煩惱的,你卻叫我把他擺一邊?」
以前有位國王,老年時才生了一位公主,很是高興,一直希望有人能在「一夜之間」把小公主變大。有一位聰明的修行人對國王說:「可以,只要將公主交給我,下次帶回來時,她就會長很大了。」國王答應了,並給那位修行人很多錢,要他把公主訓練成琴棋書畫皆通達。十五年後,修行人帶著公主回來了,果然長得亭亭玉立,國王看了很高興。所謂「一夜之間」,就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見面之間」,這是那位修行人懂得「善巧方便」,否則難不成把公主像氣球一樣拿去大氣,然後「一夜之間」長大?人在這時候,有他的善巧方便可以運用,會不會用就靠智慧了。
「亦如日出時,照耀于世間,佛福田如是,滅除諸黑暗。」太陽剛出來時,能照耀于世間,佛福田也像日出時照耀世間一樣,能夠滅除種種黑暗。能夠除煩惱、滅黑暗,唯有「佛福田」才能真正做得到,其它福田沒辦法。求神問蔔也會得到一些福報,但通常都有副作用。譬如很多人家裏供財神,錢財滾滾來沒錯,可是身子壞了,家庭破碎了,這樣就沒什麼意義,而佛福田不會有這種狀況。
「亦如凈滿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處平等。」像無雲的滿月普照大地,佛福田也像凈滿月普照大地,對任何地方都平等。這種普照是清涼的。
「譬如毘藍風,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動叁有衆生。」「毘藍風」是一種舒服的強風,它能使大地震動,佛福田也一樣,意即佛福田能像毘藍風一樣,普遍饒益衆生,能夠搖動「叁有的衆生」;「叁有」就是欲界、色界、無色界等叁界,意即能夠搖動叁界的衆生。
「譬如大火起,能燒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燒一切有爲。」譬如大火起,能燒一切物,佛福田亦然,能夠燒一切有爲法,所以真正的佛福田本身是清淨的。
如來福田是「無漏福德」,一般人所修的大都是「有漏福德」,有漏福德是你花多少錢就得多少果報。有漏福德有兩個特色:一、它要來就來,你不要也不行;二、它現前以後就沒有了。
你看建醮大拜拜那只豬公的福報大不大?從乳豬長到一千二百公斤,睡冷氣房、喝牛奶,還要兩個人幫牠洗澡、沖馬桶。可是長到一千兩百公斤後,大拜拜到了,肚子一刀被剖開,嘴裏含個大橘子,趴在那裏給人看,這就是牠的福報。牠這輩子能得這麼大的福報,下輩子不見得有,而且就出現這麼一次。想想看,這種有漏福田哪裏來?怎麼修來的?有些人看到有人要蓋寺廟,人家說這只梁一百萬,「好!一百萬沒問題,可是名字要刻上去,別人…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六章 善谛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