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六章 善谛聽!▪P2

  ..續本文上一頁才看得見。」有沒有?大豬公趴在那邊,人家都看得見,果報馬上現前。爲什麼會這樣?愚癡嘛!才會修這種有漏福報,他主要是讓大家看的。愚癡的果報,所以它有漏,而現前以後就沒了,因爲他也是發心那麼一次。

  要怎樣發心才是真正的無漏呢?真正無漏的福田是,你要的時候它就來,它自然與你相應,而且用不完;不僅這輩子,下輩子還會在現前,這叫「無漏福田」。有漏福報是你要的時候它不見得來,不要的時候它卻一直來,因爲它是隨因緣而出現的,因緣成熟,不出現也不行,而且用完就沒了。所以說修有漏福田會産生隔世冤,就算不在叁惡道受苦,即便在人間享受這個福報也會造業。很多人這輩子很有口福,吃遍山珍海味,美馔佳肴,還有最近流行吃到飽,吃不下硬撐著吃,這是有漏福報。所以若不知無漏福報怎麼修,那就很麻煩,這輩子造業後,下輩子豈不受苦?這就是「隔世冤」。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言:「佛子!佛教是一,衆生得見。雲何不即悉斷一切諸煩惱縛,而得出離?然其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欲界、色界、無色界,無明貪愛,無有差別。是則佛教于諸衆生或有利益?或無利益?」

  勤首菩薩是《八十華嚴》的翻譯,《六十華嚴》則翻譯成精進首菩薩。文殊師利菩薩問勤首菩薩:一、佛教是一,爲何衆生得遇佛法,卻不能斷煩惱而出離呢?二、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衆生的色、受、想、行、識,爲何都沒什麼改善?這樣佛教對衆生到底是有利益還是沒利益?

  一般人不敢這樣問,會認爲沒有獲得利益,是本身的業障重,不敢說佛教不好,可是具有大智慧的文殊菩薩就這樣問。這是個很冷靜、很實際的問題。爲何說很冷靜、很實際?文殊師利菩薩使我們自性性德當中的智慧性德,精進首就是以精進爲主的性德(當然這不表示只有精進沒有其它的,還是有),用智能來叩精進這個性德:「要怎麼精進?」「精進」便告訴「智慧」該如何精進,是這樣的一種狀況。在這裏沒有隱瞞,也無需隱瞞,因爲是自身的展現嘛,所以便無所謂誹謗、猶豫或不信等等。

  學佛自己一定要有足夠的疑情,這並非亵渎叁寶或淩虐教主,而是謹慎履行佛陀的教法,接受,但不盲目;接受,但也要求證。求證亦非一般人所說「眼見爲憑」的那種,而是透過自己去印證,不但如此,還要印證再印證,因爲用我們的識性、意識形態所得到的答案不見得是真的。

  「對于自己所做的能夠肯定對或不對」,要到達這個程度至少「我執」要破才有可能,否則一定會被意識形態所左右。換言之,你在聽經聞法或做選擇時,一定是憑著自己的喜好來決定,但這不能代表真理。

  要認爲「我的選擇一定是對的」,前提必須先破我執才有可能,因此「印證、求證」在我們的語言模式裏會常常使用,但在實際進行中並非易事。這是我們提出來和各位勉勵的,在我們自性性德當中,可以如此反複思考,此即是「正思惟」。

  時勤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谛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

  譬如微少火,樵濕速令滅;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如鑽燧求火,未出而數息,火勢隨止滅,懈怠者亦然。

  如人持日珠,不以物承影,火終不可得,懈怠者亦然。

  譬如赫日照,孩稚閉其目,怪言何不睹,懈怠者亦然。

  如人無手足,欲以芒草箭,遍射破大地,懈怠者亦然。

  如以一毛端,而取大海水,欲令盡幹竭,懈怠者亦然。

  又如劫火起,欲以少水滅,于佛教法中,懈怠者亦然。

  如有見虛空,端居不搖動,而言普騰蹑,懈怠者亦然。

  「佛子善谛聽,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谛聽」一般都解釋成「我告訴你,你要注意聽」,其實它的意思是指「要會聽」、「善于聽」,不要被文字給騙了,不要掉入語言的陷阱,但一般人很難做得到。有爲同修就常問:「上次那樣講,這次怎麼這樣講?」因爲狀況改了嘛!這就是不會聽。有些人很專心聽、很注意聽,但不會聽「谛聽」,通常這種人的心比較狹隘,缺乏活潑性。

  谛聽有兩個條件:第一、要站在講者的立場聽,而不是站在「聽者」的立場,這是最大的差別。我們的問題往往就出在這裏,不但站在「聽者」的立場,還站在「反對」的立場,這更麻煩了,所以只要是善知識(不管是法師或在家居士)一上臺,他就開始打成績,開始評估講得好不好、對不對,而不是融入講者的心境,沒有融入法裏面。

  有一次我剛講完經,有人送封信來說「應該念ㄛ彌陀佛,而不是念ㄚ彌陀佛」。這是在聽法,還是考國文?這不叫「谛聽」,而是「亂聽」。他若是站在講者的立場,就知道筆誤、口誤的現象會有,彼此就會交融,這時就會融入講者的心境。

  第二,要站在佛陀的立場聽,因爲他講的是佛法。一個行者,必須先與正法相應,然後跟善知識相應。所以聽經時,一、要站在善知識的立場聽,二、要站在佛陀的立場。

  何謂站在佛的立場?易言之,即是站在覺悟的立場聽。可是我們還沒覺悟,怎麼站在覺悟的立場聽?不要緊!就從這個地方來訓練覺悟,正因尚未覺悟,仍是一個迷惑顛倒的凡夫,所以我的觀念、意見百分百是錯的,站在「我的立場」聽,怎會聽出答案來呢?所以要站在善知識的立場、站在佛的立場。我還不知道「絕對」的立場是什麼,那麼跳開「我的立場」來聽總可以吧!也就是不執著我的意識形態,以這樣的情況來聽才叫「善谛聽」,但一般人做不到啊!所以聽經聞法並非你想的那麼容易。會來聽經,是善根、福德、因緣沒錯,但借著聽經要能夠有所成就,就必須「善谛聽」。

  「我今如實答;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衆生有無獲得利益呢?我現在把真正的答案告訴你,有的很快解脫,有的很難出離。他先總說這一點。有些人很快解脫,像六祖惠能聽到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速解脫」了,但我們可能不知已經搞了多少輩子,可是還在這裏苦惱,這就是難出離。事實上,要是大家都速解脫,那就很快了!你看僧肇法師,十八歲聽聞佛法,廿一歲便開悟,廿九歲往生。他後面的七、八年就夠了,比我們七、八十年還來得殊勝,留下《肇論》那四篇文章,至今仍受矚目。人生有意義,短短幾年就夠了,否則拖個幾百年也沒用。

  「若欲求除滅,無量諸過惡,當于佛法中,勇猛常精進。」假如想要除滅無量的過失、缺點,應當在佛法中「勇猛常精進」。這句話是接前一句「或有速解脫,或有難出離」講的,你想要速解脫,就應該除滅無量過惡。問題是「無量」過惡怎麼除?假如從「五鈍使(貪、瞋、癡、慢、疑)」下手會除不完,因爲必須一個一個除掉。例如戒除「貪」,則貪吃、貪喝、貪享樂、貪便宜等通通得除掉,那要等到何時才能全部凈除?這輩子若能改掉一、兩個,其實就很不錯了。

  很多人戒煙戒了一輩子還戒不掉,戒酒戒進棺材還改不了。這種情況就是從「鈍使」(性質很遲鈍的煩惱)的方向來改,非常不容易。有爲同修戒煙戒了半個世紀還戒不了,但學佛一年以後,自然不抽了,別人問他怎麼改的,他自己也很訝異,說不出個所以然來。爲什麼?因爲學佛修行是修正不當的觀念,觀念改了,行爲自然修正。

  行爲屬于「鈍使」的部份,應該要從觀念來修正,觀念屬于「利使」。「五利使」就是有身見、邊執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見取見」即是通常我們講的學術思想,堅持只有他的邏輯理論對,這個毛病學者專家最嚴重。「戒禁取見」,學佛人這種情況最多,戒這個、戒那個,被戒條綁得死死地,不會融通變化,不懂得開、遮、持、犯。「邪見」,就是錯誤的見解。「有身見」,簡言之,就是下輩子一定再來,因爲執著我身實有。「邊執見」就是執著于二種邊見:執著于死後就斷絕,或執著于死後常住不滅。「五利使」的部份我們多多少少都有,所以就産生「五鈍使」貪、瞋、癡、慢、疑的部份。

  「利使」屬于觀念、理上的部份,鈍使則屬于行爲的部份,因此包括了貪、瞋、癡、慢、疑等生活習慣上的習氣。習氣要改不容易,但觀念上能改,習氣也會整個糾正。

  我們觀念上最大的問題何在?意識形態!「我執」、「法執」很重,那就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能破,我執、法執就破了。我執、法執一旦破了,貪、瞋、癡、慢、疑等等都會變得可愛,因爲你已經不是用觀念來指導貪、瞋、癡、慢、疑了。

  我們現在爲何嚴格要求過午不食?戒貪吃!可是當你觀念裏已無貪吃的習慣,什麼時候吃就變得無所謂了,因爲你不是爲了吃而吃。臺灣爲何嚴格規定吃素?戒貪吃!可是當你的觀念已經不貪吃,則吃不吃肉也變得不那麼重要。觀念上一改,吃什麼都一樣,現在正因爲觀念改不掉,所以《地藏經》講「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那就有「無量諸過惡」,包括以這種意識形態來學佛,都還是「過惡」;它沒有說「起心動念,除了拜佛以外,無不是業,無不是罪。」所以觀念不對,連拜佛也是罪、也是業。爲什麼?貪功德啊!

  很多人聽說佛寺門中福田第一,而且「禮佛一拜,罪滅恒沙」,但是拜到一個頭變兩個大,罪沒滅,煩惱依舊,但他繼續拜,真是「至誠可嘉,愚癡可憫」,因爲不知道自己觀念裏還有貪。甚至有人學佛後慢心仍舊很強,回到家裏:「不想跟你們講,你們都是業障鬼!」他慢心起來了。某些基督教徒這種情況特別嚴重,他們信上帝,說我們都信魔鬼,你看那慢心有多重?佛教徒也有這種情況,「我們佛法是最究竟的」,別人講什麼都不聽,「你夢到聖母瑪利亞是錯的,我夢到觀世音菩薩才對!我們的才究竟…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六章 善谛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