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六章 善谛听!

  第六章 善谛听!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目首菩萨言:「佛子!如来福田等一无异,云何而见众生布施果报不同,所谓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种种财、种种主、种种眷属、种种官位、种种功德、种种智慧,而佛于彼,其心平等,无异思惟?」

  文殊菩萨问目首菩萨,如来的福田等一无异、无二无别,为何众生布施果报会有不同?换言之,我们说「佛寺中福田第一」,大家来供佛,那彼此所得的福田应该都一样才对,怎么果报都不同呢?怎么会有种种色、种种形、种种家、种种根等?长相、家庭、财富、眷属、官位、功德、智慧,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那些都是我们过去生在如来处所种的福田,现在所展现出来的情况是这样,既然佛对每个人都平等无异,为何每个人所种的福田都不一样呢?我们来看目首菩萨怎么作答。

  时目首菩萨以颂答曰: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

  譬如凈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

  如阿揭陁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

  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

  亦如凈满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处平等。

  譬如毘蓝风,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动三有众生。

  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烧一切有为。

  「譬如大地一,随种各生芽;于彼无怨亲,佛福田亦然。」如来福田是一,有如大地是一,但这个福田随着种子的不同,各生种种不同的芽。佛对众生(大地对这些种子)是没有怨亲区别的,「佛福田」也一样。

  好多人在福田第一的佛门中种福田,但为何所得的果报不一样?这要看你的心境。譬如我们现在讲经,每个人听经的心理就不同,有人完全投入在听经问法上,有的则边听边打成绩,「嗯!这师父讲得不错,比某某人讲得好一点……」这样听下来,两者受益当然不同。当他一边帮师父打分数时,根本就没在听,人随在坐,但听经的智能福德一点也未获得。

  到佛门中做功德也一样,好多老菩萨喜欢到道场煮饭,这样发心固然很好,可是叫他唱梵呗,大磬只差没被敲破。要他参加高级班接受更进一步的训练,又推说不识字,诵经很困难,所以最好就是叫他煮饭。煮饭当中又有很多不同,有些人纯粹发心煮饭,事情做完就悄悄走了,有些人虽然很发心,但舌头长,煮饭也造是非,甚至成群结党,搞到最后大家没饭吃,为什么?因为一生气就干脆不来了。原来发心到佛门中种福田,怎会弄成这样?这哪叫发心?根本就是争风吃醋,以为是种了福田,其实所得果报非常糟,这跟事情做完就静静走的人相比,福报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植福时内心种类不同,果报现前时也完全不一样。

  如今常有人包整辆游览车载大家去朝山,假设车上坐了五十个人,这五十个人的长相都不会相同,因缘、家庭、背景也有异,其朝山的心态,包括参加动机、车上的心境及到达目的地后的心态,各个不同,而福报完全是从这边看的。譬如大家同样都到铜锣九华山朝山,基本标的皆然,然因心态迥异,所得果报便不同。我刚学佛不久,某次参加承天寺的朝山,一部游览车和十几部轿车一同上去,游览车先到达,大家一步一拜,从晚上十一点拜到凌晨三点,拜得很庄严。

  那十几部轿车的人,出发前则先吃点心,因此姗姗来迟,可是我们到达山上时,他们竟然到了。问他们怎么拜那么快?他们说:「还不简单,你们一步一拜,我们三步一拜,这样就追上你们了。」想想,如此朝山功德会一致吗?当然不一样。可是就个人而言,总以为拜的路途一样,所获功德也一致才是。但,就不一样。此即用心不同所产生的差异。佛的福田就那么一段路给你拜,但有的人一步三十公分三步一拜,有的人则一步一百公分三步一拜。所以千万别说种福田很容易,这当中可是千差万别。

  修法亦然!你念佛我也念佛,为何你成就而我不成就?这都是用心方法的殊异所致。现代人很容易拿「统一标准」来衡量,以为人人成就应该一体皆然。不是!因为每个人用心的情况不同。

  「又如水一味,因器有差别,佛福田亦然,众生心故异。」水只有一种状况,它本身没有变化,但因容器的形状各自迥异,所以水也产生种种形状变化。佛福田和水一样,因着众生的因素才有变化。

  「亦如巧幻师,能令众欢喜,佛福田如是,令众生敬悦。」佛的福田跟巧幻师一样,能让众生获得喜乐。但众生所得喜乐不同,因为果报在后面,谁都无法预见。任何宗教活动都会有很多人投入工作,并因此产生满心欢喜的情况,这让他更喜欢投入。这样的投入会获得好人缘,但能否持续,则是成就与否的关键。

  有几年我常深夜去承天寺朝山,很多人到了山上都累昏了,往大殿旁一靠就睡起来。我们告诉他:「大雄宝殿四周,包括大雄宝殿柱子,身体都不能靠,否则福田通通消失,得不到了。」有人一听,立刻正襟危坐,可是有人就认为:「那是在骂我,不可信!他应该平常就讲,而不是这时候才讲。」平常讲他没听,境界来临后告诉他,又觉得是骂他,这朝山功德能否得到呢?所以佛法能令人产生欢喜没错,但众生未必真的都能得到。

  大部份的人在这时施以教化都会欢喜接受,可是有些人不能,所以佛的福田像巧幻师一样,这里不能接受,他就不在这里讲,而在另一方面示现。所以有些人深夜朝山没问题,但叫他功课做到天亮,他做不来。佛的福田善巧方便,你要白天做功课就白天做吧!佛的福田有变化,能令众生敬悦。

  「如有才智王,能令大众喜,佛福田如是,令众悉安乐。」「才智王」就是很聪明的国王,他可以使大家都产生欢喜,「佛福田」也一样。然而虽然「能令大众喜」,但所显现的部份不同。譬如大家都可修福报,盖寺庙时,发心买瓦有买瓦的福报;供养时,买衣服买鞋也都各有福报,这当中有种种变化,不是只有单一方面让人发心,随众生的需要,所得果报也不同。

  「譬如凈明镜,随色而现像,佛福田如是,随心获众报。」像清净的明镜一样,随着色尘(众生的心境、尘境)而显像;「随心」就是那个尘境,随心能够获得种种不同的果报,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去种福田。

  「如阿揭陁药,能疗一切毒,佛福田如是,灭诸烦恼患。」「阿揭陁药」以现代化来讲就是仙丹。佛的福田「如阿揭陁药」般,会随众生的种种烦恼而给予对治。有些人福报很大,但烦恼一堆,通常这种情况会教他「清净心布施」;有些人福报不够,烦恼也多,这时要教他智慧,两者的对治不同。但不管是教智慧或教布施修福,前提基础都是「清净心」。

  现在他有了烦恼要解除,我们通常教他暂时把烦恼摆一边,好好修福报或智慧,烦恼自然消失。这个「烦恼暂时摆一边」,即是真正的福报,问题是能不能做到?有些人根本教不了,他会认为:「来找你就是要帮我『解决』烦恼的,你却叫我把他摆一边?」

  以前有位国王,老年时才生了一位公主,很是高兴,一直希望有人能在「一夜之间」把小公主变大。有一位聪明的修行人对国王说:「可以,只要将公主交给我,下次带回来时,她就会长很大了。」国王答应了,并给那位修行人很多钱,要他把公主训练成琴棋书画皆通达。十五年后,修行人带着公主回来了,果然长得亭亭玉立,国王看了很高兴。所谓「一夜之间」,就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见面之间」,这是那位修行人懂得「善巧方便」,否则难不成把公主像气球一样拿去大气,然后「一夜之间」长大?人在这时候,有他的善巧方便可以运用,会不会用就靠智慧了。

  「亦如日出时,照耀于世间,佛福田如是,灭除诸黑暗。」太阳刚出来时,能照耀于世间,佛福田也像日出时照耀世间一样,能够灭除种种黑暗。能够除烦恼、灭黑暗,唯有「佛福田」才能真正做得到,其它福田没办法。求神问卜也会得到一些福报,但通常都有副作用。譬如很多人家里供财神,钱财滚滚来没错,可是身子坏了,家庭破碎了,这样就没什么意义,而佛福田不会有这种状况。

  「亦如凈满月,普照于大地,佛福田亦然,一切处平等。」像无云的满月普照大地,佛福田也像凈满月普照大地,对任何地方都平等。这种普照是清凉的。

  「譬如毘蓝风,普震于大地,佛福田如是,动三有众生。」「毘蓝风」是一种舒服的强风,它能使大地震动,佛福田也一样,意即佛福田能像毘蓝风一样,普遍饶益众生,能够摇动「三有的众生」;「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意即能够摇动三界的众生。

  「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如是,烧一切有为。」譬如大火起,能烧一切物,佛福田亦然,能够烧一切有为法,所以真正的佛福田本身是清净的。

  如来福田是「无漏福德」,一般人所修的大都是「有漏福德」,有漏福德是你花多少钱就得多少果报。有漏福德有两个特色:一、它要来就来,你不要也不行;二、它现前以后就没有了。

  你看建醮大拜拜那只猪公的福报大不大?从乳猪长到一千二百公斤,睡冷气房、喝牛奶,还要两个人帮牠洗澡、冲马桶。可是长到一千两百公斤后,大拜拜到了,肚子一刀被剖开,嘴里含个大橘子,趴在那里给人看,这就是牠的福报。牠这辈子能得这么大的福报,下辈子不见得有,而且就出现这么一次。想想看,这种有漏福田哪里来?怎么修来的?有些人看到有人要盖寺庙,人家说这只梁一百万,「好!一百万没问题,可是名字要刻上去,别人…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六章 善谛听!》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