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途,且大部份正常细胞也可能都被攻死了。
学佛是一个正确的治疗方法,其效果可能没有以毒攻毒那般快速,但会发挥总体的效用,慢慢地纠正过来。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像太阳在天空中没有云彩遮蔽,它能普照于十方,此时的光明殊无二致,没有两样。就太阳的立场而言,所放光芒一体皆然,所谓「阳光普照」,它既不选择,也不分别、「光明遍照」同样是一,但众生的感受不尽相同。
譬如一只蚊子和一只大象所接收到的「阳光量」肯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把晒在大象身上的所有阳光集中晒到蚊子身上,蚊子肯定马上变成蚊子干。所以他一定是依据众生不同根器的需求而有差别,这一点一定要有所认知,所以也不会因自己这样,也要求别人一定要如何。「佛性无异」,这都是因为众生根器的不同而有种种差别。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一如空中的明月那般,不管从世间哪个角度都可见到月亮,不管在东方或西方皆可目睹,不是月亮跑出来让你看的。它的意思是说「月亮是一」,众生在任何地方都见得到;「佛法是一」,不管众生的程度如何,以任何立场、角度都可以见到佛法。佛法无去无来,像月亮一直在空中,毫无分别,普照十方。
现在产生了两个问题:一、我们能否见到月亮?「什么是佛法?什么是禅?」禅宗公案里讲得很清楚:「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平常心是道!」此即说明了日常生活中处处皆佛法,可是我们遇不到,一直以为佛法多么了不起和神圣,当你一有这种错觉时,问题就产生了。
我们从基本定义来谈,佛法是觉悟的法,假如佛法就在日常生活中,那煮饭、扫地时应该都要能觉悟才对。这种说法,基本上只是理上的解释,是「解门」,顶多触及「理事无碍法界」,至于「事事无碍法界」则尚未触及。
就「行门」上来讲,以这桌子的事相来看,能否说:「这个(桌子)本身就是佛法?」现在我们想象不到:「桌子就是桌子,怎么看也不像佛法?」我们有这一层心里障碍存在。
桌子是事或者相,就其本体来讲是「空」,而我悟到这一点,所以它「当体即空」。「事事无碍法界」则不如此解释,空是佛法没错,但这样解释太迂回了。要知道,佛法告诉我们这个东西,它的「真如」、「本来面目」就在这个地方。你一见这桌子,是否即看到「实相」?抑或看到它的「假相」?如果你说它就是「桌子」,那你再转三大阿僧祇劫,它还是桌子,因为已经掉入「第二念」。假如看到这桌子,说:「嗯!对!这个就是实相。」这个是什么?「这个就是这个」,停在第一念,这第一念就是实相。
就桌子来讲,你能停留在第一念实相;就椅子来讲,你也能停留在第一念实相;一切法当中,都停留在第一念实相,就称之为「诸法实相」。能将心安住在诸法实相中,当下这个「事」便是空,好好留意这点,一般人无法从这里契入。
若说「这个桌子是事相」,那事相一定依于本体,这样就把事相和本体给分开了,分开顶多是「理事无碍」而已,这是就解门来谈。事相旁边还有一个本体,这是就横的来解释。我们现在是要就这件事来论这件事,不是从事相和本体这样解释,而是「眼根接触这个色尘时,我是在第一念还是第二念?」这变成了纵的解释法。停在第一念,当下就是空的,即是诸法实相,这时候就不会绕了。你从两个层面去体会这部份。我们之所以常常有「见不到佛法」的感觉,此即第一个最大的障碍。
前面第一个障碍提到,我们常把佛法给神秘化了,所以即使佛法现前也茫然不知。第二个障碍刚好颠倒过来,你会追求佛法,但一追求就向外了,这就很麻烦,向外求是外道法,而非佛法。觉悟的法(佛法)它不在内,也不在外,在你当下自己的体验、体认。眼前所面对的这个境界,你能否当下去感受?如能这样去感受,佛法就现前了。
很多人都被「追求」这个文字骗了,以为「追求佛法」就是向外奔驰、索求。不对!追求佛法应是「内观」,自己观照这样一个境界,能否产生觉悟?这样的一个境界,我能否产生诸法实相?必须自己从这边体会。如此就能「世间靡不见」,即能见得到佛法。不然你会一直以为佛法、佛、菩萨、真理等等应该是要显现来给你看的,如此绝对找不到佛法。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德首菩萨用「大梵王」来作说明,「大梵王」是大梵天王,乃三千大千世界主,无所不在。佛经中讲的「大梵王」非造物主,也不是统治此三千大千世界,而是三千大千世界主(主人),他有这个福报,类似国王的角色。第一,他随着三千大千世界的因缘而应现,在三千大千世界到处出现,但本身并无变化;犹如分身般,虽然一身分为二身、三身,但他本身没有变化,依旧如常。第二,这个变化出来的分身与他本身完全一样,故「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大梵王在三千大千世界应现,并非人人得见,必须有甚深因缘才能得见;三十二相庄严也绝对没错,可是我们亦无缘得见,因为福报不够。大梵天王这部份不一定谈智慧,谈福报就可以了。
《金刚经》云:「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这人是谁?就是大梵天王,大梵天王才有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布施。大梵天王用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那我们能拿多少布施?根本无法与之相比!而且他还布施不完呢!所以跟他的福报相比,我们根本就是极穷的人,光从福报就看出你根本做不到,然而大梵天王常常布施给我们,我们却毫不自知。
譬如我们说「风调雨顺」,那便是大梵天王的布施,当然这并不意味即大梵天王使力让它风调雨顺,假如这样,那他就变成造物主了。其实风调雨顺这件事,只是大梵天王应现的部份。同样的,这些天灾、地变即是大梵天王不应现的部份。他不应现天灾、地变来给人灾难,他没有应现在这里,也就是说,他没有布施这东西给你。他的应现是随众生因缘,而非他自己执意如此做,否则他就变成造物主了。佛法里面没有造物主的观念,都只谈因缘,此即揭示「法是一」,如来所悟的法是一没错。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五章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