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四大和合,無我、無我所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言:「佛子!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雲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然法界中無美無惡。」
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說一切衆生是「四大和合,無我、無我所……」,這是一個關鍵,因爲我們往往知道有四大以後,就認爲「有我、有我所」,但這裏告訴我們「無我、無我所」。
「有我、有我所」就表示有能、所,亦即有一個主格,一個受格,主客就對立了;但這裏講「無我、無我所」,也就是沒有主客對立。雖然有四大,但它沒有主客二元化的對立性。覺與不覺的差別就在這個很小的地方。
覺悟是覺什麼?不覺悟是什麼不覺?我們之所以不覺,是因爲覺錯了,有了錯誤的認知,就叫「無明」;假如真的不覺,那是「無知」,像動物這樣。一個人若是無知,尚可訓練,還可覺知;但若被無明蓋住,則必須破無明才能覺知。
「無我、無我所」即是沒有主客對立的情況,可是一般人一有四大,就以爲四大是「我」,那就有一個主了,如此看一切境界就都跟這個「我」相對立。從這裏延伸出去,好多毛病就會産生,可是我們自己並不知道,因爲你是很自然的延伸。假如這些延伸是刻意的,那稍具警覺性便能克服,問題是這些延伸都是源于你的「主詞」,你認爲有一個中心存在,其它一切都是相對于這個中心而成立的,這樣一相對,整個問題就來了。
四大和合的存在是本來如此,這個存在本身沒有強調「我」存在,他只是存在而已,但人類的意識會去強調「我」存在,一旦如此,就是「主」立;主一立,所有的「客」就都跟「主」相對立,對立一産生,種種煩惱、挫折便紛至沓來。
譬如,我存在本來跟宇宙萬物是一樣的,就像石頭和黃金放在一起,石頭不會自卑,黃金也不自大,兩者只是存在而已。但當黃金存有一個「我」時,石頭就遭殃了,其實遭殃最大的是黃金,它會覺得「我是黃金,存在此處,石頭不應該出現,因爲它降低了我的身份。」于是它逃避石頭,認爲石頭是「逆境」而想方設法遠離它。
我們是否也有同樣的問題,認爲自己是某一號人物,非我族類者便加以疏離?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假如只認爲石頭不該在這裏,那把石頭除掉就好了,問題是,石頭不過是本然存在。這時黃金自己會起作用——它開始選擇同一類的或比它高的,至于不同類的或比較低的,就想盡辦法揚棄。它開始逃避或迎合,于是種種困難、挫折、煩惱就産生了。換句話說,主一立起來,客就與之相對立;客本身不會主動對立,是因爲立了主以後,才自然對立起來的,而煩惱就從這裏來。假如客本身會主動找你挑戰、對立的話,不理它就行了嘛!問題是你自己挑起那個麻煩,才産生主、客之別。
修行的關鍵就在此處,從內心深處將「主」除掉,這很不容易,因爲每個人認爲自己爲主的這個觀念根深柢固,不會認爲自己是客。各位能否這樣發心:「這輩子我永遠當夥計,好好服侍主人,把他的事業辦好就行了。」這種就是世間第一等人,很不簡單!所有人都想自己當家做主,哪個人願意心甘情願當人家一輩子夥計?要完全「無我」當個仆、當個客,很不容易啊!能有這種觀念:「這輩子不管何時何地,始終以客的身份存在。」這樣的人生命質量非常高。
東方的古代女性天生比較有當「客」的傾向,所以嫁雞隨雞。從男女平等、社會平等的立場來看,這不可取,我就是我啊,豈能嫁雞隨雞!然而這其實是業力,因爲這是對立。「當客」時很容易交融,一般客位者會想辦法與主交融,否則兩者無法合一,因此就不會有那種自傲、自大,愛指揮的權力欲望。這時你會發現,這過程中「主」就被除掉了,對立性已經不存在。
腦筋具有女衆思惟模式的人,生命韌性比較強,偏向男性思惟模式的人,生命力比較旺盛,但相對的比較脆弱。通常女孩子遭受挫折,她會承受,與之交融,多半能堅強活下去。男孩子則不然,可能一次打擊,整個世界就爲之瓦解,因爲「主」被破了就無依,然後惶恐,墮入了黑暗的深淵。女衆比較能以夫爲貴,夫成長發達,她就跟著成長發達,夫衰敗了,反倒成爲先生的支柱。爲何男衆與女衆差別那麼大?因爲「主」立得太嚴重了,而太太通常不立主。
可見佛法在世間非常好運用,我們很容易因四大的存在而自我膨脹。一個人有了財富、權利和社會地位後就容易耀武揚威,那便是「有我、有我所」。四大只談色身,其實財富、社會地位、權利都屬四大的另一種形式,這種情況能否排除?我們必須由此來撿定自己。
這裏是文殊師利菩薩問寶首菩薩,寶首菩薩以「寶」爲首,就是能夠體認到「這一層人生真谛的理念,即是人生至寶」。他先把第一個前提「一切衆生等有四大,無我、無我所」提出來,然後說「雲何而有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四大本身就這樣存在著,哪有苦樂、醜陋呢?既然「無我、無我所」,又怎會受苦、受樂,有端正、醜陋之別呢?可見它「有我、有我所」嘛!「受苦、受樂,端正、醜陋,內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現報、或受後報」這些都是對立、分別,「無我、無我所」應該無分別的,然而爲何還有這些?
「法界中無美、無惡」,法界裏本來無所謂美好、醜惡。它本然如此!法界裏的一切就是那個樣子。頭發、頭皮屑都在法界中,但我們千方百計要把頭皮屑除掉,讓頭發留下來。法界假如有美好、醜惡的話,那長頭發就好了,爲何也長頭皮屑?可見法界中無惡、無美,毫無區別。若有區別,那是你的分別心使然,是主、客對立。其實,那只是一種流行趨勢而已,說不定哪天會流行頭皮屑愈多愈美。現在流行人人隨身帶大哥大,哪天流行帶個骷髅。所以流行本身是人的意識分別所産生的,法界本身沒有這些美或不美。人類由于主客對立才産生這種種現象,苦樂、端正、內外、多少、現報、後報,這些都僅是舉例說明。下面是寶首菩薩的作答。
時寶首菩薩以頌答曰:
隨其所行業,如是果報生;作者無所有,諸佛之所說。
譬如凈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亦如田種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業性亦如是。
又如巧幻師,在彼四衢道,示現衆色相,業性亦如是。
如機關木人,能出種種聲;彼無我非我,業性亦如是。
亦如衆鳥類,從que而得出;音聲各不同,業性亦如是。
譬如胎藏中,諸根悉成就;體相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又如在地獄,種種諸苦事,彼悉無所從,業性亦如是。
譬如轉輪王,成就勝七寶,來處不可得,業性亦如是。
又如諸世界,大火所燒然,此火無來處,業性亦如是。
「隨其所行業」,即是隨我們所造的業。這個「行」,包括身、口、意叁業:所講的、所做的、所想的。現代人往往說很多卻做不到,譬如講「我發願往生極樂世界」,那就一定能去嗎?不是「發願」就能完成。幾乎所有宗教都有這種特色:只要信我就得永生。其實這一定得透過「所行業」才做得到。
有名的小說家托爾斯泰,每星期都上教堂,發現教堂的鍾怎麼都敲不響,他苦苦思索這個問題,後來發現,原來好多人穿漂亮的衣服到教堂都在競爭,捐獻時也互較多寡,講話時互相挖苦,所以上帝的鍾聲敲而不響。這就告訴我們,形式上做很多,實質上不見得相應,實質上是從「行」所造的「行業」去相應,身、口、意怎麼做,「如是果報生」,果報就這樣産生。這就緣起法界而言。
緣起法界既然森羅萬象,你就可發現它本身一定有各種不同的因緣,黃金有黃金的因緣,石頭有石頭的因緣,不能說都是四大和合。既然是四大和合,理應人人皆然,但實際上卻不可能都一樣。因爲從緣起來講,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行業有異,果報也不一樣,這是從緣起的立場來看。
「作者無所有」,做的人不知道。因緣和合過程中,沒人知道爲什麼,但身口意所做的,自然會合成某種結果出來。雖然這世間所有因緣不管怎麼組合都是平等的,但組成結果的事相必然不同。
你找甲乙丙的因素,或找ABC的因素來組合,都是平等。至于你找到哪一個來組合,就隨你那個因緣來確定;爲何你找A而不找C,爲何找甲而不找乙,這當中定然有個因緣將它們湊合起來,所以組成結果的那個事相必然有別。這一點若不能體會,就會産生「怎麼會這樣?」的迷惑。
四大在這宇宙中是平等的,人人概率應該一致才對,但事實不然,因爲種種因緣組合中,尚有組合這種種因緣的不同因緣。有位小朋友問:「糖果是不是糖做的?」我說是啊!「那糖做成糖果,應該只有一種,爲何變出那麼多種糖果?」他已經觀察到了,糖做成糖果是一種因緣,應該只有一種,怎麼那麼多種糖果?他不知道,糖做成糖果的過程,還有很多因緣參與。
人是四大和合沒錯,可是其中因緣有所不同,「所行業」不一樣,「果報身」也有異,這點不是我們能預定的。譬如你下輩子要當天人,不在人間,可不可以?可以!但要到哪一層天,不是你所能預定的,如今你所能做的只是盡量修,盡量添福報。假如是去忉利天,那兒還有卅叁天,那就有卅叁個機率了,你到那裏是當天王、天女、阿修羅、緊那羅……等?雖然都在天上,但際遇各不相同,完全依據你的身口意叁業而來;因緣組合不同,所獲得的答案也不一樣。
「譬如凈明鏡,隨其所對質,現像各不同,業性亦如是。」譬如很清淨的明鏡一樣,隨其面對的境界,所現的相各有不同,業性也一樣。「凈明鏡」講的是我們的心,心隨你做的緣不同…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四章 四大和合,無我、無我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