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四章 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

  

第四章 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言:「佛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然法界中无美无恶。」

  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说一切众生是「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这是一个关键,因为我们往往知道有四大以后,就认为「有我、有我所」,但这里告诉我们「无我、无我所」。

  「有我、有我所」就表示有能、所,亦即有一个主格,一个受格,主客就对立了;但这里讲「无我、无我所」,也就是没有主客对立。虽然有四大,但它没有主客二元化的对立性。觉与不觉的差别就在这个很小的地方。

  觉悟是觉什么?不觉悟是什么不觉?我们之所以不觉,是因为觉错了,有了错误的认知,就叫「无明」;假如真的不觉,那是「无知」,像动物这样。一个人若是无知,尚可训练,还可觉知;但若被无明盖住,则必须破无明才能觉知。

  「无我、无我所」即是没有主客对立的情况,可是一般人一有四大,就以为四大是「我」,那就有一个主了,如此看一切境界就都跟这个「我」相对立。从这里延伸出去,好多毛病就会产生,可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因为你是很自然的延伸。假如这些延伸是刻意的,那稍具警觉性便能克服,问题是这些延伸都是源于你的「主词」,你认为有一个中心存在,其它一切都是相对于这个中心而成立的,这样一相对,整个问题就来了。

  四大和合的存在是本来如此,这个存在本身没有强调「我」存在,他只是存在而已,但人类的意识会去强调「我」存在,一旦如此,就是「主」立;主一立,所有的「客」就都跟「主」相对立,对立一产生,种种烦恼、挫折便纷至沓来。

  譬如,我存在本来跟宇宙万物是一样的,就像石头和黄金放在一起,石头不会自卑,黄金也不自大,两者只是存在而已。但当黄金存有一个「我」时,石头就遭殃了,其实遭殃最大的是黄金,它会觉得「我是黄金,存在此处,石头不应该出现,因为它降低了我的身份。」于是它逃避石头,认为石头是「逆境」而想方设法远离它。

  我们是否也有同样的问题,认为自己是某一号人物,非我族类者便加以疏离?这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假如只认为石头不该在这里,那把石头除掉就好了,问题是,石头不过是本然存在。这时黄金自己会起作用——它开始选择同一类的或比它高的,至于不同类的或比较低的,就想尽办法扬弃。它开始逃避或迎合,于是种种困难、挫折、烦恼就产生了。换句话说,主一立起来,客就与之相对立;客本身不会主动对立,是因为立了主以后,才自然对立起来的,而烦恼就从这里来。假如客本身会主动找你挑战、对立的话,不理它就行了嘛!问题是你自己挑起那个麻烦,才产生主、客之别。

  修行的关键就在此处,从内心深处将「主」除掉,这很不容易,因为每个人认为自己为主的这个观念根深柢固,不会认为自己是客。各位能否这样发心:「这辈子我永远当伙计,好好服侍主人,把他的事业办好就行了。」这种就是世间第一等人,很不简单!所有人都想自己当家做主,哪个人愿意心甘情愿当人家一辈子伙计?要完全「无我」当个仆、当个客,很不容易啊!能有这种观念:「这辈子不管何时何地,始终以客的身份存在。」这样的人生命质量非常高。

  东方的古代女性天生比较有当「客」的倾向,所以嫁鸡随鸡。从男女平等、社会平等的立场来看,这不可取,我就是我啊,岂能嫁鸡随鸡!然而这其实是业力,因为这是对立。「当客」时很容易交融,一般客位者会想办法与主交融,否则两者无法合一,因此就不会有那种自傲、自大,爱指挥的权力欲望。这时你会发现,这过程中「主」就被除掉了,对立性已经不存在。

  脑筋具有女众思惟模式的人,生命韧性比较强,偏向男性思惟模式的人,生命力比较旺盛,但相对的比较脆弱。通常女孩子遭受挫折,她会承受,与之交融,多半能坚强活下去。男孩子则不然,可能一次打击,整个世界就为之瓦解,因为「主」被破了就无依,然后惶恐,堕入了黑暗的深渊。女众比较能以夫为贵,夫成长发达,她就跟着成长发达,夫衰败了,反倒成为先生的支柱。为何男众与女众差别那么大?因为「主」立得太严重了,而太太通常不立主。

  可见佛法在世间非常好运用,我们很容易因四大的存在而自我膨胀。一个人有了财富、权利和社会地位后就容易耀武扬威,那便是「有我、有我所」。四大只谈色身,其实财富、社会地位、权利都属四大的另一种形式,这种情况能否排除?我们必须由此来捡定自己。

  这里是文殊师利菩萨问宝首菩萨,宝首菩萨以「宝」为首,就是能够体认到「这一层人生真谛的理念,即是人生至宝」。他先把第一个前提「一切众生等有四大,无我、无我所」提出来,然后说「云何而有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四大本身就这样存在着,哪有苦乐、丑陋呢?既然「无我、无我所」,又怎会受苦、受乐,有端正、丑陋之别呢?可见它「有我、有我所」嘛!「受苦、受乐,端正、丑陋,内好、外好,少受、多受,或受现报、或受后报」这些都是对立、分别,「无我、无我所」应该无分别的,然而为何还有这些?

  「法界中无美、无恶」,法界里本来无所谓美好、丑恶。它本然如此!法界里的一切就是那个样子。头发、头皮屑都在法界中,但我们千方百计要把头皮屑除掉,让头发留下来。法界假如有美好、丑恶的话,那长头发就好了,为何也长头皮屑?可见法界中无恶、无美,毫无区别。若有区别,那是你的分别心使然,是主、客对立。其实,那只是一种流行趋势而已,说不定哪天会流行头皮屑愈多愈美。现在流行人人随身带大哥大,哪天流行带个骷髅。所以流行本身是人的意识分别所产生的,法界本身没有这些美或不美。人类由于主客对立才产生这种种现象,苦乐、端正、内外、多少、现报、后报,这些都仅是举例说明。下面是宝首菩萨的作答。

  时宝首菩萨以颂答曰:

  随其所行业,如是果报生;作者无所有,诸佛之所说。

  譬如凈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亦如田种子,各各不相知;自然能出生,业性亦如是。

  又如巧幻师,在彼四衢道,示现众色相,业性亦如是。

  如机关木人,能出种种声;彼无我非我,业性亦如是。

  亦如众鸟类,从que而得出;音声各不同,业性亦如是。

  譬如胎藏中,诸根悉成就;体相无来处,业性亦如是。

  又如在地狱,种种诸苦事,彼悉无所从,业性亦如是。

  譬如转轮王,成就胜七宝,来处不可得,业性亦如是。

  又如诸世界,大火所烧然,此火无来处,业性亦如是。

  「随其所行业」,即是随我们所造的业。这个「行」,包括身、口、意三业:所讲的、所做的、所想的。现代人往往说很多却做不到,譬如讲「我发愿往生极乐世界」,那就一定能去吗?不是「发愿」就能完成。几乎所有宗教都有这种特色:只要信我就得永生。其实这一定得透过「所行业」才做得到。

  有名的小说家托尔斯泰,每星期都上教堂,发现教堂的钟怎么都敲不响,他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后来发现,原来好多人穿漂亮的衣服到教堂都在竞争,捐献时也互较多寡,讲话时互相挖苦,所以上帝的钟声敲而不响。这就告诉我们,形式上做很多,实质上不见得相应,实质上是从「行」所造的「行业」去相应,身、口、意怎么做,「如是果报生」,果报就这样产生。这就缘起法界而言。

  缘起法界既然森罗万象,你就可发现它本身一定有各种不同的因缘,黄金有黄金的因缘,石头有石头的因缘,不能说都是四大和合。既然是四大和合,理应人人皆然,但实际上却不可能都一样。因为从缘起来讲,每个人的因缘不同,所行业有异,果报也不一样,这是从缘起的立场来看。

  「作者无所有」,做的人不知道。因缘和合过程中,没人知道为什么,但身口意所做的,自然会合成某种结果出来。虽然这世间所有因缘不管怎么组合都是平等的,但组成结果的事相必然不同。

  你找甲乙丙的因素,或找ABC的因素来组合,都是平等。至于你找到哪一个来组合,就随你那个因缘来确定;为何你找A而不找C,为何找甲而不找乙,这当中定然有个因缘将它们凑合起来,所以组成结果的那个事相必然有别。这一点若不能体会,就会产生「怎么会这样?」的迷惑。

  四大在这宇宙中是平等的,人人概率应该一致才对,但事实不然,因为种种因缘组合中,尚有组合这种种因缘的不同因缘。有位小朋友问:「糖果是不是糖做的?」我说是啊!「那糖做成糖果,应该只有一种,为何变出那么多种糖果?」他已经观察到了,糖做成糖果是一种因缘,应该只有一种,怎么那么多种糖果?他不知道,糖做成糖果的过程,还有很多因缘参与。

  人是四大和合没错,可是其中因缘有所不同,「所行业」不一样,「果报身」也有异,这点不是我们能预定的。譬如你下辈子要当天人,不在人间,可不可以?可以!但要到哪一层天,不是你所能预定的,如今你所能做的只是尽量修,尽量添福报。假如是去忉利天,那儿还有卅三天,那就有卅三个机率了,你到那里是当天王、天女、阿修罗、紧那罗……等?虽然都在天上,但际遇各不相同,完全依据你的身口意三业而来;因缘组合不同,所获得的答案也不一样。

  「譬如凈明镜,随其所对质,现像各不同,业性亦如是。」譬如很清净的明镜一样,随其面对的境界,所现的相各有不同,业性也一样。「凈明镜」讲的是我们的心,心随你做的缘不同…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四章 四大和合,无我、无我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