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五章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

  第五章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德首菩萨言:「佛子!如来所悟,唯是一法;云何乃说无量诸法、现无量剎、化无量众、演无量音、示无量身、知无量心、现无量神通、普能震动无量世界、示现无量殊胜庄严、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别相,皆不可得。」

  「德首菩萨」,就是以德性为首的菩萨。文殊菩萨问德首菩萨,如来所悟的,唯是一法而已,为何他能说种种法、现种种剎、化种种众生?这个问题牵涉的是「根本」和「枝末」的问题。如来所悟的一法,是根本法;说无量法、现无量剎、化无量众、演无量音,那是枝末。就像一颗种子种下去,长成的树有无量的枝、叶、花、果。种子长出来的根干就是根本,从这个根本可以起无量的妙用,这个妙用就是无量诸法、无量剎、无量众等等。

  问题是如来所悟的「唯是一法」,那个一法是什么?关键就在那个根本。所以我们常常讲,学法一定要确立你的主要目标,这个主要目标不一定跟悉达多太子同一个,但必须要确立下来。你现在很难定一个跟乔达摩同样的目标,因为所有的经典都没提到这个问题,只说他觉悟了,那觉悟什么呢?好多人都解释为「人生宇宙的究竟道理」,你再追问他「何谓人生宇宙的究竟大道理」?他讲不出个所以然,再追问下去就没意思了。

  事实上,一个人所设定的目标随着成长而一再修正。这部份我们前面讲「撞球理论」时曾经提过,撞球时,你是拿母球去撞球进洞,但母球不能进洞。我们刚开始学佛,你所抓住的是那个母球,母球要去撞子球,让子球进洞。过程中,母球可能撞第二、第三、第四个球以后,子球才进洞,不可能撞第一颗球时,就把那颗球打进洞,那是违规的。同样的情况,我们这颗球在滚动的过程中,不一定按照你的目标。

  每一个学佛人都会锁定一个目标,这个预定目标可能是了生死、出三界、成佛、或往生极乐世界、明心见性、开智慧、即身成佛等,目标的名称有很多,可是你对那个目标的实际内容可能不知道。

  什么叫往生极乐?极乐在哪里?你可能只是道听途说,并非真的了解,经典上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那请问那个西方是早上七点的西方,还是晚上七点的西方?因为到了晚上地球刚好绕半圈,早上的西方恰是晚上的东方。所以那个定义不算,必须开始修行后,这颗球才会开始动,刚开始在你意识形态作意的掌控下会很在意它的动,但到了某个阶段它会开始产生偏差,而且可能偏差得很严重。开始产生变化的点我们叫做A点,通常修行人在这时候还没有警觉性,必须到达B点时才会发现,「哎哟!我怎么变成这样子!」

  刚开始学佛的时候,你会去找一个佛像,人家若告诉你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你一定找观世音菩萨;过了一段时间,人家告诉你念《地藏王菩萨本愿经》,你又去找地藏王菩萨;再过一段时间,人家要你念《佛说阿弥陀经》,你又去找阿弥陀佛。所以学佛十年后,家里可以开「佛教文物纪念馆」了。前三年念佛,后三年参禅,念佛的时候,念珠一堆;参禅的时候,蒲团一堆;再后三年学密,法器一堆,挂的、吊的都有。为什么?你开始产生变化。这样情况到达某个阶段时会发觉「这时候已和那时候完全不同」,届时会很自然地走出自己的轨迹。这轨迹的变化,必然会产生,我们只假设它变化一次,其实当中要转好几遍。但这一变化说明了,我们的预期目标已经和现在不同。

  这就是球滚动的实际轨迹,而你自己预定的那个轨迹未必是真实的,可是学佛人刚开始一定要有一个预定轨迹,然后顺着自己的实际情况产生变化,,只有顽固、执着的人,才会一成不变坚持原来的预定轨迹,「我皈依的时候,师父讲学佛就是要学什么……」,那就会执着在偶像上。真正的修行人不是这样,他会随缘调整。踏进佛门还是执着的人依旧是凡夫,后面〈明法品〉会谈到,即使出家还是有凡夫,我们恭敬他是师父、法师、和尚、比丘尼,但里面凡夫还是很多。

  刚开始要确定你的主要目标,但这个主要目标会随着你修行的轨迹产生变化。但你要知道,在你尚未调整之前,要先守住那个主要目标,其它的都是次要目标;可是凡夫学佛,常常会以此要目标来干扰主要目标,这样就不能成就。你的主要目标可以随着学佛的成长一再提升,一再启发;这样肯定下来以后,就知道要悟的是什么。这是第一个层面的意义。

  第二个层面要说的是,你从这一根本法(主要目标)得悟以后,那在任何境界便都能得悟,此即「一法通,法法皆通」,「一悟一切悟」。

  假如悟了一个,就只是悟的那一个,其它不会用,那顶多只能说是小悟。赵州和尚说:「大悟十八次,小悟无量。」那你就知道,小悟一个大概可以通十个,大悟一个可以通无量多。大悟十八次就是十八位,也就是八行位的菩萨,大悟一次破一分无明(小悟不算破无明,小悟大部份是技术问题),大悟十八次破十八分无明,那就是「十住位」圆满,进入第八个「十行位」;也就是甘露火王那一参也破了,再进一阶就是「八行位」。

  我们现在《四十华严》讲到第八参圆满,那是「八住位」,他大破无明十八次,大悟十八次,小悟无量。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印证,这是小悟;大悟一次,境界提升一级,这很难得,智者大师也只不过悟二次而已,所以他说自己是初住、二住位。

  「根本的部份」破了一个以后,还会再往上升,所以修行的途中是无限、无尽的,不能说「大悟」了,就是大彻大悟,那只是破一分无明而已。在一段式的修学法里,那已经算达到目标;「证得一切法空」只是一次而已,那是圆教初住位菩萨。接着还要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直上去,那就是二段式的教学法,属于后半段的部份。

  这里告诉我们的是根本部份,不管是求生净土,或者是成道、了生死、出三界都一样。有人说「求生净土」最方便,但求生净土不是死了才到,而是当下可以证得,它就在我们生活的当下;你现在脱胎换骨,马上就可以活在极乐世界中,但别人看不出来。别人看你一天还是三餐照吃,但那是为了维持色身的需要,色身还在,必须要维护,但内心是极乐世界的境界。

  所以这两个部份(本、末)要分开来,你所悟的是什么,那要看你的主要目标,主要目标千万不要被次要目标给干扰了,这才重要;主要目标能悟,就能拿出来用。乔达摩所悟得的法是究竟的法,但那个法不是我们现在能想象的,因为他已经破了四十一分无明,连最后四十二分无明都破了。按照《大乘起信论》的讲法是,最后一分「生相无明」都破了。最微细的无明都破了才进入那个境界,但那个部份我们不知道,即便讲出来给我们听,我们感受的绝对跟释迦牟尼佛完全不同。像一般人所讲的极乐世界和我们讲的极乐世界,感受就不一样,因为他始终执着有个西方,至于他讲的到底是早上的西方,还是晚上的西方就不知了。我们说的西方,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西方,也是最终归宿,不一定讲到破四十一分无明以后的归宿,从现在就可体会到破无明以后的归宿便行了。

  「唯是一法,云何而能说无量诸法、云何而能现无量剎、云何而能化无量众、云何而能演无量音、云何而能示无量身、云何而能知无量心、云何而能现无量神通、云何而能普能震动无量世界、云何而能示现无量殊胜庄严、云何而能显示无边种种境界?」这里枝末的部份一共举了十个。法性是根本的。大家要是看过《肇论》,就知道法性、佛性、生、佛,等无差别。下面是德首菩萨的回答。

  时德首菩萨,以颂答曰:

  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

  亦如大云雷,普雨一切地,雨滴无差别,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能生种种芽,非地有殊异,诸佛法如是。

  如日无云曀,普照于十方,光明无异性,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世间靡不见,非月往其处,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应现满三千,其身无别异,诸佛法如是。

  「佛子所问义,甚深难可了,智者能知此,常乐佛功德。」你所问的意义很深,很难了解,只有智慧者才能明了。「常乐佛功德」,常乐觉悟的功德,智者能知道,也能乐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众生各别住;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譬如地性是一,可是众生各别住;地性是根本,众生是枝末。像我们住的地方,水的湿度就不像鱼那么大,鱼住在水中,那个湿度大概是百分百。我们的湿度不能百分百,否则就不能呼吸了。「地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地没有差别,它是一致性、平等的,就像佛法一样,只是因为众生不同。

  「亦如火性一,能烧一切物,火焰无分别,诸佛法如是。」地性不区别,火性也无分别。火性是一,它能烧一切物,没有分别,佛法也一样。

  「亦如大海一,波涛千万异;水无种种殊,诸佛法如是。」大海是水,波涛千万异,但水还是一样,诸佛法也是这样。

  「亦如风性一,能吹一切物,风无一异念,诸佛法如是。」风性也一样,它能吹一切物,但风无异念,不会分别吹谁或不吹谁。

  这里谈到地、水、火、风四大的性都一样,不分别,但众生的因缘有异,对于四大的取用也不相同。换言之,四大和合既然相同,那世界上每个人长相也应该都一样才是,可是要知道,取四大因素的因缘都不同,例如吃…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五章 如来所悟,唯是一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