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如來所悟,唯是一法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德首菩薩言:「佛子!如來所悟,唯是一法;雲何乃說無量諸法、現無量剎、化無量衆、演無量音、示無量身、知無量心、現無量神通、普能震動無量世界、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顯示無邊種種境界,而法性中,此差別相,皆不可得。」
「德首菩薩」,就是以德性爲首的菩薩。文殊菩薩問德首菩薩,如來所悟的,唯是一法而已,爲何他能說種種法、現種種剎、化種種衆生?這個問題牽涉的是「根本」和「枝末」的問題。如來所悟的一法,是根本法;說無量法、現無量剎、化無量衆、演無量音,那是枝末。就像一顆種子種下去,長成的樹有無量的枝、葉、花、果。種子長出來的根幹就是根本,從這個根本可以起無量的妙用,這個妙用就是無量諸法、無量剎、無量衆等等。
問題是如來所悟的「唯是一法」,那個一法是什麼?關鍵就在那個根本。所以我們常常講,學法一定要確立你的主要目標,這個主要目標不一定跟悉達多太子同一個,但必須要確立下來。你現在很難定一個跟喬達摩同樣的目標,因爲所有的經典都沒提到這個問題,只說他覺悟了,那覺悟什麼呢?好多人都解釋爲「人生宇宙的究竟道理」,你再追問他「何謂人生宇宙的究竟大道理」?他講不出個所以然,再追問下去就沒意思了。
事實上,一個人所設定的目標隨著成長而一再修正。這部份我們前面講「撞球理論」時曾經提過,撞球時,你是拿母球去撞球進洞,但母球不能進洞。我們剛開始學佛,你所抓住的是那個母球,母球要去撞子球,讓子球進洞。過程中,母球可能撞第二、第叁、第四個球以後,子球才進洞,不可能撞第一顆球時,就把那顆球打進洞,那是違規的。同樣的情況,我們這顆球在滾動的過程中,不一定按照你的目標。
每一個學佛人都會鎖定一個目標,這個預定目標可能是了生死、出叁界、成佛、或往生極樂世界、明心見性、開智慧、即身成佛等,目標的名稱有很多,可是你對那個目標的實際內容可能不知道。
什麼叫往生極樂?極樂在哪裏?你可能只是道聽途說,並非真的了解,經典上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那請問那個西方是早上七點的西方,還是晚上七點的西方?因爲到了晚上地球剛好繞半圈,早上的西方恰是晚上的東方。所以那個定義不算,必須開始修行後,這顆球才會開始動,剛開始在你意識形態作意的掌控下會很在意它的動,但到了某個階段它會開始産生偏差,而且可能偏差得很嚴重。開始産生變化的點我們叫做A點,通常修行人在這時候還沒有警覺性,必須到達B點時才會發現,「哎喲!我怎麼變成這樣子!」
剛開始學佛的時候,你會去找一個佛像,人家若告訴你誦〈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你一定找觀世音菩薩;過了一段時間,人家告訴你念《地藏王菩薩本願經》,你又去找地藏王菩薩;再過一段時間,人家要你念《佛說阿彌陀經》,你又去找阿彌陀佛。所以學佛十年後,家裏可以開「佛教文物紀念館」了。前叁年念佛,後叁年參禅,念佛的時候,念珠一堆;參禅的時候,蒲團一堆;再後叁年學密,法器一堆,挂的、吊的都有。爲什麼?你開始産生變化。這樣情況到達某個階段時會發覺「這時候已和那時候完全不同」,屆時會很自然地走出自己的軌迹。這軌迹的變化,必然會産生,我們只假設它變化一次,其實當中要轉好幾遍。但這一變化說明了,我們的預期目標已經和現在不同。
這就是球滾動的實際軌迹,而你自己預定的那個軌迹未必是真實的,可是學佛人剛開始一定要有一個預定軌迹,然後順著自己的實際情況産生變化,,只有頑固、執著的人,才會一成不變堅持原來的預定軌迹,「我皈依的時候,師父講學佛就是要學什麼……」,那就會執著在偶像上。真正的修行人不是這樣,他會隨緣調整。踏進佛門還是執著的人依舊是凡夫,後面〈明法品〉會談到,即使出家還是有凡夫,我們恭敬他是師父、法師、和尚、比丘尼,但裏面凡夫還是很多。
剛開始要確定你的主要目標,但這個主要目標會隨著你修行的軌迹産生變化。但你要知道,在你尚未調整之前,要先守住那個主要目標,其它的都是次要目標;可是凡夫學佛,常常會以此要目標來幹擾主要目標,這樣就不能成就。你的主要目標可以隨著學佛的成長一再提升,一再啓發;這樣肯定下來以後,就知道要悟的是什麼。這是第一個層面的意義。
第二個層面要說的是,你從這一根本法(主要目標)得悟以後,那在任何境界便都能得悟,此即「一法通,法法皆通」,「一悟一切悟」。
假如悟了一個,就只是悟的那一個,其它不會用,那頂多只能說是小悟。趙州和尚說:「大悟十八次,小悟無量。」那你就知道,小悟一個大概可以通十個,大悟一個可以通無量多。大悟十八次就是十八位,也就是八行位的菩薩,大悟一次破一分無明(小悟不算破無明,小悟大部份是技術問題),大悟十八次破十八分無明,那就是「十住位」圓滿,進入第八個「十行位」;也就是甘露火王那一參也破了,再進一階就是「八行位」。
我們現在《四十華嚴》講到第八參圓滿,那是「八住位」,他大破無明十八次,大悟十八次,小悟無量。日常生活中經常可以印證,這是小悟;大悟一次,境界提升一級,這很難得,智者大師也只不過悟二次而已,所以他說自己是初住、二住位。
「根本的部份」破了一個以後,還會再往上升,所以修行的途中是無限、無盡的,不能說「大悟」了,就是大徹大悟,那只是破一分無明而已。在一段式的修學法裏,那已經算達到目標;「證得一切法空」只是一次而已,那是圓教初住位菩薩。接著還要第二次、第叁次、第四次一直上去,那就是二段式的教學法,屬于後半段的部份。
這裏告訴我們的是根本部份,不管是求生淨土,或者是成道、了生死、出叁界都一樣。有人說「求生淨土」最方便,但求生淨土不是死了才到,而是當下可以證得,它就在我們生活的當下;你現在脫胎換骨,馬上就可以活在極樂世界中,但別人看不出來。別人看你一天還是叁餐照吃,但那是爲了維持色身的需要,色身還在,必須要維護,但內心是極樂世界的境界。
所以這兩個部份(本、末)要分開來,你所悟的是什麼,那要看你的主要目標,主要目標千萬不要被次要目標給幹擾了,這才重要;主要目標能悟,就能拿出來用。喬達摩所悟得的法是究竟的法,但那個法不是我們現在能想象的,因爲他已經破了四十一分無明,連最後四十二分無明都破了。按照《大乘起信論》的講法是,最後一分「生相無明」都破了。最微細的無明都破了才進入那個境界,但那個部份我們不知道,即便講出來給我們聽,我們感受的絕對跟釋迦牟尼佛完全不同。像一般人所講的極樂世界和我們講的極樂世界,感受就不一樣,因爲他始終執著有個西方,至于他講的到底是早上的西方,還是晚上的西方就不知了。我們說的西方,是不受時空限製的西方,也是最終歸宿,不一定講到破四十一分無明以後的歸宿,從現在就可體會到破無明以後的歸宿便行了。
「唯是一法,雲何而能說無量諸法、雲何而能現無量剎、雲何而能化無量衆、雲何而能演無量音、雲何而能示無量身、雲何而能知無量心、雲何而能現無量神通、雲何而能普能震動無量世界、雲何而能示現無量殊勝莊嚴、雲何而能顯示無邊種種境界?」這裏枝末的部份一共舉了十個。法性是根本的。大家要是看過《肇論》,就知道法性、佛性、生、佛,等無差別。下面是德首菩薩的回答。
時德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衆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
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焰無分別,諸佛法如是。
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
亦如風性一,能吹一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
亦如大雲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
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
如日無雲曀,普照于十方,光明無異性,諸佛法如是。
亦如空中月,世間靡不見,非月往其處,諸佛法如是。
譬如大梵王,應現滿叁千,其身無別異,諸佛法如是。
「佛子所問義,甚深難可了,智者能知此,常樂佛功德。」你所問的意義很深,很難了解,只有智慧者才能明了。「常樂佛功德」,常樂覺悟的功德,智者能知道,也能樂佛功德。
「譬如地性一,衆生各別住;地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譬如地性是一,可是衆生各別住;地性是根本,衆生是枝末。像我們住的地方,水的濕度就不像魚那麼大,魚住在水中,那個濕度大概是百分百。我們的濕度不能百分百,否則就不能呼吸了。「地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地沒有差別,它是一致性、平等的,就像佛法一樣,只是因爲衆生不同。
「亦如火性一,能燒一切物,火焰無分別,諸佛法如是。」地性不區別,火性也無分別。火性是一,它能燒一切物,沒有分別,佛法也一樣。
「亦如大海一,波濤千萬異;水無種種殊,諸佛法如是。」大海是水,波濤千萬異,但水還是一樣,諸佛法也是這樣。
「亦如風性一,能吹一切物,風無一異念,諸佛法如是。」風性也一樣,它能吹一切物,但風無異念,不會分別吹誰或不吹誰。
這裏談到地、水、火、風四大的性都一樣,不分別,但衆生的因緣有異,對于四大的取用也不相同。換言之,四大和合既然相同,那世界上每個人長相也應該都一樣才是,可是要知道,取四大因素的因緣都不同,例如吃…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五章 如來所悟,唯是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