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助火鍋時,一堆料放在那裏任你挑,大家拿的盤子和面對的因素雖然都相同,但挑取的因緣卻不同,而每一鍋煮出來的味道也不一樣四大擺在那裏,它們不區別,之所以有區別,系因衆生的習氣有異。
我尚未吃素前,帶兩個小孩去吃自助餐,其中一個喜歡吃肉,專挑各種肉吃,另一個喜歡吃菜,但個兒長得特別高。後來我想想,吃肉的動物平均身材長得比較小,吃素的動物身材比較大,牛、羊、馬、大象都比獅子、老虎大。吃素的就專挑菜吃,吃肉的就專挑肉吃,同樣一堆菜擺在那邊,還是各挑自己喜歡的,各人人性、習氣有別,挑選的因緣也不一樣。地性、水性、火性、風性都是一,猶如佛所悟的法「唯是一法」,但因衆生種種因緣不同,佛不會說「我說這一法,你一定要跟我一樣。」
佛是「覺」,所以*輪能因應衆生品類差異,而能生種種變化、說種種法、見種種剎。「種種剎」,在我們來看,是衆生因緣不同,可是佛的佛剎卻是一樣的,佛內心境界也無異,但當他顯現出來時,不同的衆生所見都不一樣。譬如中國人的客廳應該就中國式一種,美國人的客廳應該就是美式的一種,但事實上我們的客廳,日式、歐式、美式等各種設計都有。雖然如此,家裏設計成日式的人,喝茶的習慣仍是中國式的,不可能每次喝茶都用日本人那套禮節,飯菜也一定是中國式的,因爲習氣還是中國人的習氣。
這就像地、水、火、風是「一」,你去取用它,但因衆生習氣不同,組合會發生微妙變化。日本人吃中國人做的人本料理也會覺得不一樣,西餐亦然,蓋因因緣組合有異也;雖然取的那個東西是相同的,但取的因緣不同,地、水、火、風四大亦然。
所以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的性質,假如你用這世界的習氣去取用極樂世界,就算真的讓你到了那裏,你仍用此處的習氣過活。不過阿彌陀佛很聰明,設有一個「疑城」專門裝這種人,等你把娑婆世界的習氣改掉了,能適合極樂世界時才讓你進去。各位想想,你要不要一到極樂世界,就馬上在「常寂光土」裏?假如要,就要先將娑婆的習氣改正。
地、水、火、風皆然,但因取用習氣不同,所以通通弄亂了,這也是爲何人有這麼多種的原故。地、水、火、風組合不過如此,五蘊(五陰)色、受、想、行、識組合也不過如此,但你的心性,你「人」中的那種「物性」太強烈了,所以才叫「娑婆世界」。反之,如果盡量展現的是「佛性」的部份,那要進入極樂世界,到達常寂光土就很快了。所以我們在此要如何將人中的物性改掉,盡量將一切給「人性化」(光講人性就好,不談佛性。人性、佛性的區分,以後有機會再辟專題討論)。
人的「物性化」是一種墮落,「人性化」才是真正的生命。物性化的根源是什麼?就是人類講的「力量」;「力」將人給物性化後,人就變成一種慣性的肌肉形機器。想想看,我們現在過的是不是機器人般的生活?人類發明了記事本,從元旦一直記到除夕,每天的行程從早上排到晚上。假如只是當天從早上排到晚上,晚上再做一個紀錄和反省的話,那是一種人性化,問題在于你是今天記明天,甚至于後天、下個禮拜的約會通通「預」約好,沒有那種「後」約的,有的話,那就是人性化。可是我們都把他物理化了,明天早上要找你的,一定先將時間講清楚才行,「八點?對不起!已經有約了,十點半到十一點有空,你那個時候再來。」亦如計算機程序般,你已經設定在記事本裏了,明天若是不來,信用就破産了。
我們的生活就像機器人似的,今天的生活按昨天預設的指令來過,那今天還有生命感嗎?沒有了!今天的生命已經在昨天用完了,這個肉體只是按昨天的命令走一遍而已,你被物性化了。物性化在哪裏?「力量」!
人,應該人性化,而人性化的根源叫做「愛」,不是「力」。力量把人物性化,是人的生活盲目。「愛」不是盲目的,假如是,就不是愛,而是強烈的占有欲,會産生這種現象,乃因用「力」這個因素來支配地、水、火、風四大和色、受、想、行、識五蘊,而不是透過「愛」。
以「力」的立場來看愛,愛會是一團糟,會覺得過那種生活的人很沒條理。你跟他說:「我明天找你。」他會說:「好,你明天來。」他也不跟你約什麼時間,結果明天來找時,奇怪!怎麼一堆人都在那裏!看到你來了就說:「有事就講,沒事喝茶。」愛的生活就是這個樣子。
力的生活不容許如此,它會設定一個目標,此即是物性化。愛的生活是整體的、人性的。人性當中有好多矛盾,就象長了頭發也會長頭皮屑,但力量把人性物化後,就會變成只能長頭發,不能長頭皮屑。換言之,在那個生活當中,草皮不能長花,因爲相對于草皮來講,花變成雜草,即便韓國草,也只能有一定的高度。有沒有?它是完全對立的,人因此就墮落了,成了一種可憐的肌肉機器人。
佛法所談的是如此活潑的一種生活,你若以現在西方教育的標准來看,「愛」的生活會讓你受不了。當你過成西洋人那種一板一眼的生活時,就是一種不得了的災難。你看西洋人的民主拿到臺灣,幾乎演成災難,反觀歐洲再怎麼辦選舉,都不會像美國那般轟動。你會發現,民主選舉愈轟動的國家,一定愈趨向物性化。民主選舉在歐洲是很人性化的,爲何到了美國就物性化呢?到了日本、韓國、中國,更是完全僵化,而不只是物性化而已。
現在父母管教子女、老師要求學生也是如此,生命盡成此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生命能量喪生了。我們唯一能要求的,就是避免廿四小時都如此,保留一點彈性,過真正具生命感的生活,而不淪爲肌肉形的機器人。譬如吃飯時,你能否人性化?我們吃飯完全出于慣性、物性化,尤其臺灣人請客一定要吃到「有剩」才行,交際應酬滿桌山珍海味,飯局結束卻饑腸辘辘,因爲不是忙著談生意,就是忙著攀關系,完全物性化了!那不是真正吃飯,而是一種「飯局」,是爲某種目的而來的。
一定要保留一些屬于自己的,不要太物性化。必須人性化!家是唯一能夠人性化的地方,假如連家裏也物性化,災難就到了。尤其父母對子女講話絕對不要對立,不要像談判一樣。有時將孩子摟過來說說話:「最近比較忙,沒有留意到你,萬一把你忽略了,不要生氣哦!」讓他打從心裏頭産生一種真正的安慰、關懷和愛,這當中沒有爲什麼,絕非那種「我是爸爸!所以你必須怎樣怎樣……」父母和子女間是種愛,而不是總統與下屬間的那種關系,「你不照命令執行,我有尚方寶劍可以處分你」。父母對子女沒有尚方寶劍,那個愛的融洽度不能毀掉,此即是人性化的部份。不要看佛法只有一法,它的運用可是無量無邊的。
地、水、火、風和色、受、想、行、識都是單純的一個因素,很簡單,就看你如何取用。不要說「我們父子過去生一定是惡因緣……」就是這樣開始的:過去生你把因種下去,是惡因緣,所以果呈現的境界乃成惡形惡狀。現在我們要將這個因緣弄好,取地、水、火、風來組合的這個因緣一定要正。
「亦如大雲雷,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諸佛法如是。」前面談到「地、水、火、風,其性是一」,蓋因衆生有種種不同的根器,故亦有種種差異産生,好比如來所悟的法雖然是一,但因衆生根器有別,所以如來也就說種種法。「大雲雷」所下的雨也一樣,普雨一切地,雨滴無差別。從佛的立場來看衆生,衆生是一致、平等的,可是衆生本身卻是參差不齊,幡然有別。
譬如我們的課題都在探討人性,因此會談到人性的優、缺點等問題,把人的通病指出來,也就是說,這種種缺點乃是普遍存在的,萬一有了這種狀況改過就好,沒有則相互勉勵。但有些人聽了就覺得:「奇怪!我才剛來聽,怎麼罵起我來了!」不要對號入座,反應過度。我們談的是一般人的共同缺點,很多都是社會意識形態所造成,不指出來,你就不知道問題所在。可是當你有所悟時,就會看到每個人的反應都不一致,這都是人性本身的問題。
「亦如地界一,能生種種芽,非地有殊異,諸佛法如是。」法師一樣的,他只是這樣展現而已,一如大地,他只有一種狀況,卻能産生種種不同的樹種、花種、草種,但這並非大地本身有差別,完全是因爲「種性」有種種差別,種子是什麼性,長出來就是什麼樣子。佛所悟的法,就好比「地性是一」,由于種性不同,他所成長的也不一樣。
我們學佛,親近、承事、供養應該要有很大的福報才對,可是有些人福報沒得到,反而獲凶報,那便是弄錯了。那不是學佛産生的副作用,而是腳踏兩條船自己産生分裂,在這分裂的情況中,有些不應該發生的過失都會發生。譬如你去問神明,神明告訴你「一」,你就一,大概這個利益你可以得到。現在學佛了,學佛後告訴你不要求神問蔔,你偏偏跑遍了大小廟到處問神明,假如神明告訴你「一」,你拿回來卻打了對折,結果佛的教法你未獲益,神明給的幫助你也沒得到。是不是這樣?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就提到這個問題。你完全照佛的方法來處理,會得到圓滿、殊勝的結果或果報,那只有「吉」。假如一面學佛,一面求神問蔔,則災難會很多,因爲思想分歧了,那倒還不如做個凡夫,像一般人那樣拜拜求神明就可以了,下輩子果報下輩子再受,反正這輩子也能平安過去。就像到土匪穴裏當小土匪,至少可以受老土匪保護,但如果你身在土匪穴,卻又想著幫助官兵,我看被五馬分屍比較快,因爲兩邊都不會討好。
這就是「種性」的部份。「佛法是一」,你完全按照佛法來處理會很圓滿,但其效果可能不那麼立即或明顯。就像吃藥一樣,好的藥會讓病情慢慢轉好,若是奇方、偏方,也許痊愈得很快,但痊愈前可能會先有昏厥、嘔吐等劇烈的症狀,然後就好像痊愈了。其實這種情況下,十有八、九會死掉,那是不正常的情形。正法,是一個正常的轉移。不走正法,以毒攻毒,雖然有時也會誤打誤撞,不小心好轉,但絕非療愈的…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五章 如來所悟,唯是一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