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叁章 一切衆生非衆生▪P3

  ..續本文上一頁者?從文義上來銷文,說是「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了,事實上它是指能感受生命存在的這種現象的人。由于佛法談的是智慧,是對生命存在的本質那種了知能力,不同于世間標榜的聰明才智,那是指對世間事博聞強記反應快,而非佛法智慧。像周利盤陀伽雖是世尊弟子中最笨的,但也能證得阿羅漢,這意味著他對生命存在的本質擁有絕對的洞察力,但他對世間法可能極懵懂、譬如若叫他把世尊講的經

  記下來,他或許根本做不來,因爲這屬于世間的聰明才智,不是對生命本質現象的了解能力。

  對生命本質現象的了解能力謂之「心靈年齡」,對世間事物的記憶和反應叫「社會年齡」。社會上事業很有成就的人,內心可能非常苦悶,這是社會年齡極發達,但心靈年齡不夠成熟,這種情況太多了。有些人官居高位缺愛貪汙,這也表示社會年齡很成熟,而心靈年齡不足。

  此處所說的「智者」,即指心靈年齡很成熟的人。心靈成熟者才能觀察「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假如你想度化衆生,當你在跟對方講「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時,你觀其執著性和反對性便知其心靈年齡如何。

  有些人雖未曾學佛,但對世事的觀察已有「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的情況,只是他不用「無常、無我」等字眼,但有其言語中已能表達出此種狀況,這種人一旦學佛會很容易進入狀況,因爲他的心靈年齡早已做好了准備。

  心靈年齡未准備好,進來修行就有困難。你告訴他「無常、無我」,他就什麼都常、什麼都我,由于基本立場不一致,所以即使進了佛門,也多半是在利用佛門。很多人就當世間法處理,對于無常、無我只是口頭說說,並不了其真實義,這樣怎麼和他真正談佛法?若他了解真實義,雖不會用這些文字,但一談之下會很容易相應。真正了解無常、無我的人,對于「一切相」不至于執著;「永離一切相」即是不執著一切相。換言之,心靈年齡成熟者不執著于一切相,因爲他明白「一切有無常,諸法空無我」。

  「一切有無常」的這個「有」,也可替換成「法」(法就是行法)或「行」,那就等于是「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意思。而這裏經文爲何不幹脆這樣寫?是爲了跟下一句「諸法空無我」的「法空」相對;「有、空」一對,用「有」來相對于「空」。「有」是無常的,「空」是無我的,這在文字上用得多優美啊!如此法義也很完整、周全。講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也對;講有(俗有)無常,講空無我,都對起來了。能這樣了解真實義者,就不至于執著一切相。

  「衆報隨業生,如夢不真實,念念常滅壞,如前後亦爾。」各種報是隨業來的,這個「報」也像夢一樣不真實,一念一念之間它都在變化、滅壞,前念如此,後念也如此。

  「念念常滅壞」很難體會,一般人會想要讓福報永遠保存著,不明白它是不真實的、無常的;業報、苦報現前時,也認爲那是真實的,因而放不下。其實不管福報或業報,通通不真實,一切法無常啊!真懂得「衆報隨業生」的人,福報、苦報來他都能舍,這些都是「行」過程中的一部份,終歸會過去。苦報不能舍的人,福報來了同樣也不能舍,兩邊都執著。會舍的人兩邊都能舍,因爲他真的體會到「如夢不真實」,所以能不執著。

  這講起來真的很簡單,做起來卻很不容易,因爲境界會轉我們的心境。福報、苦報的境界皆屬塵境,塵境應舍,心切勿被轉了,可是凡夫的心是「唯識」的心,不是「唯性」,識性會被塵境轉。

  「心」分爲唯性和唯識,被境轉的就是「唯識」,能轉境的就是「唯性」。「唯性」的心能轉境,心能轉境則同如來;「唯識」的心被境轉,所以是凡夫,關鍵在這裏。

  「衆報隨業生」,一切報都是隨業來的,但過去做的善業、惡業都不用管,因爲「如夢不真實」。所以這裏講的是「行」,「隨業生」就是「行」,這些都屬無常。

  「念念常滅壞」,一念一念之間都在變化,故曰:「念念常滅壞」。你會辯駁道:「沒有啊!哪有變壞?我去年銀行存折六位數,今年七位數。」這是一種變化。當福報一直現前,財富一直累積時,也表示在消福,而你必須懂得將福報儲蓄起來。怎麼儲蓄?就是不消耗它。可是它一直現前怎麼辦?舍出去做有意義的事,這樣才能再累積福報。能舍,才能印證「念念常滅壞」,否則根本不知道。你若以爲它一直來,我就一直存起來,那就錯了。

  「念念常滅壞」,前念生,後念滅,這叫「常滅壞」;前念滅了,後念也要滅,不是說前念滅了,後念就不滅,不!這一念起,它一定會滅。「如前後亦爾」,前念如此,後念也這樣。

  這一念起,能夠使它不滅,就永恒了。這只有兩種狀況,一種是常見,一種是解脫,但解脫是不生不滅。「起念時,馬上止住」,其實已然晚了一步,禅定功夫很好可以止住沒錯,但那是「有生無滅」。「有生無滅」比「不生不滅」還難,所以這時應該不可能成就,因爲那是「常見」。所以說「如前後亦爾」,前念既然已生就一定會滅,有生就一定有滅,那後念再起,也一定有滅。所以前念生,前念滅,才會有後念;前念生,前念不滅,後念不會來。所以如果前面的滅,後面的也會滅,這就叫「念念常滅壞」。

  「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爲主,隨解取衆相,顛倒不如實。」「世間所見法」即指世間法,世間法皆是以心爲主,隨個人根器所了解的,來取一切相,這是顛倒不如實的。爲何顛倒?因爲是隨著你的「解」,而非隨「真理」。

  爲何「世間所見法,但以心爲主」?這個「心」、我們所說的「唯心」,是指「唯識的心」,不是唯性,所以尚屬世間法。世間所見法(世間法)既然是以「唯識」爲主,那便是緣起法界,也就是隨衆生相,故雲:「隨解取衆相」。

  衆生的解,是隨其根器而來的。衆生的根器,餓鬼道、畜生道這些不提,光是人道大家便可感受到。有些人對事情全往壞處想,有些人則專往好處思量,隨著個人的見解而取自己想要的,這便是「隨解取衆相」。

  世間法可以強勢規劃,但它不如真理。真理並非能被個人或群體所主張或規劃,真理本來如此,而不是另外再塑造一個相,能塑造的便屬假相,假相怎會真實呢?所以說「顛倒不如實」。這種情況必須慢慢體會,雖然我們能這樣講,但衆生很難體會這一點。

  以前化學課有個實驗,有某種東西會隨著人的基因是隱性或顯性的不同,而嘗出不一樣的味道,有人感覺苦,有的人則沒什麼感覺。這兩種人若碰到同一件事怎麼辦?哪個才對?這就叫「隨解取衆相」。同樣的,「真如」對參差不齊的衆生根器而言,也是感受各不相同,那不同的感受就不是「真理」。從個人微觀的立場來講,它是具體的存在、是真實的,但就宏觀的立場言,根本沒那回事。

  生命水平大約可分四個階段:第一個是「物理界」的生命水平,停留在此生命水平時,只做最基本的反應,隨機應變。人家打我、罵我,我就打回去、罵回去,一切行爲只做物理反應,不經思考,只隨生命水平而取向。

  第二個是進入「生命界」,生命界的人不隨物理反應,它會約束、克製自己。不過此階段仍會有些偏差,雖然也很想約束一下,好的部份也想多做一點,但在好壞之間,他的判斷往往沒有一個標准,尚處于識物的階段。

  第叁個,經過識物生命界的領域和水平之後,已經找到正法,並且開始精進修行,突飛猛進,此即我們所說的「智慧界」,開始有智慧了。

  第四個,當生命質量一再提升,智能達到圓滿成就時,便是「覺悟界」,已經覺悟了,也就是進入了佛界。

  以上四大階段有個特色,亦即下階段不知上階段。

  道德家通常停留在生命界、因此當他跟停留在物理界的人勸說:不要任性,要克製,不要縱欲,要知足常樂,物理界的人就反彈:「哼!衛道人士,老生常談。」停留在生命界的是修養,修養再進一步即是修行,也就是智慧界。修養到達某一階段很容易停止,我們講求的是修行而非修養,兩者有很大的差別。所以隨衆生根器之不同所取的相,是不正常、不正確的。

  「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此即前面說的「隨其言論」。世間所談的都是分別法,而不是究竟的生死法,所以說「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世間所言論」叫作「名字相」,名字相很麻煩。「言論」即指語言文字,沒有比語言文字更麻煩的事了,因爲有了語言文字後,對真實相就會一知半解,這「一知半解」比「完全無知」更糟糕。通常完全無知者會比較虛心,一知半解的就容易産生法執。

  社會上很多人被宗教的意識形態汙染以後,跑來學佛就很難,要他學正法更難。尤其外面很多其實只是佛教的民間信仰,他拿著香跟著人家拜,認爲拜拜保平安,念「阿彌陀佛」就應該被接引往生,至于什麼是真理,爲何往生,如何往生,通通不知道。這種情況下,你告訴他該如何修行,他立刻産生排斥。如此一來,你如何接引衆生?而他爲何會這樣?就是因爲「言論」。世間言論告訴他念佛可以往生,他便執著于念佛往生。念佛可以往生嗎?可以!問題是怎麼念才能往生,他不知道。這種狀況在教內也有不少爭論。

  舉個例子來看看語言文字對我們的障礙有多少。譬如「水」這個字,假如你對水的狀態有所認知,應該知道渴了要找它來喝,假如執著于文字相,而把「水」這個字喝下去,能止渴嗎?同樣的,「火」能煮開水,可是寫個「火」字放在桌上,再放一壺水在「火」字上,可以煮水嗎?

  你說怎麼可能有人那麼呆?偏偏日常生活中,人們常犯這種毛病,把語言文字當成真實。譬如把你名字寫在黑板上讓大家罵,你心和臉馬上扭成一團,這樣你是否即是執著于文字相上?你看這世間語言文字迷惑了多少人,所以才必須人前說好話。如果人人都不執著于此,那好話或壞話又有何分別?然而有多少人體會到這種狀況呢?不管如何,修行人至少應該要有這種認知。

  因此,經文上告訴我們「世間所言論,一切是分別」,都是分別法,一切都不真實。「世間所言論」的這些,「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所以說世間的語言文字,沒有一個是「法性」中的東西,都是假的、虛幻的。《大乘起信論》言,行者必須遠離名字相、語言相和心緣相,即遠離「言論」,這叁者也是我們迷惑顛倒的由來,對我們有很大的障礙。其實,這叁者若就語言文字的本來面目而言,它還是「法性」,但此處是就世間言論的分別來講,「一切是分別」即是指語言文字對我們的不當作用,所以說「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不要被語言的陷阱給欺騙了!

  「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這句是總結。前面「此是樂寂滅,多聞者境界」是總說,而後面第十句這裏是作個總結,把「隨其心樂、隨其方便、隨其思惟、隨其觀察」總結起來講。

  能緣的「能」是動詞,所緣的「所」是受詞,能緣、所緣是「能、所」一對。能入的力量和所入的境界,此即緣起法界的因緣法。就緣起法界來講,「能、所」相對産生的一切,都屬有爲法的境界;所以經文這裏「能緣所緣力,種種法出生,速滅不暫停」的意思,是說「能緣所緣」結合所産生的這些有爲法,乃是「速滅不暫停」的,很快就消失,這又叫「無常」;「念念悉如是」,每一念都是這個樣子。

  性起法界就非如此。性起法界所産生的「能、所」相對,都是無爲法的境界。就性起法界而言,能緣力是「自證智力」,所緣力就是「境緣法力」,自證智力和境緣法力交融而成的,叫作「普賢行願力」,普賢行願力所在的境界是性起法界。

  爲什麼此處要性起、緣起這樣對著談?因爲「一切衆生非衆生」;就「一切衆生」的本來面目來說,是在性起法界,但透過語言文字相來說的衆生,不是本來面目的衆生;它有性起、有緣起。經文這地方是指緣起法界,「如來于如是衆生中,爲現其身,教化調伏」告訴我們,如來的應現、示現是隨緣的。

  爲什麼佛常常要講「示現」?《華嚴經》說「法身示現不真實」(或說「無真實」),關鍵就在「示現」二字;法身示現,就不是真實。示現本身是隨衆生機緣而示現的,與法身那個真實的本體無關。真實本體的存在是永恒的,永遠如此,本來如是,但若隨衆生之種種根器、種種因緣必須出現,這個出現本身就不是真實的。所以這裏說「示現其身、教化調伏」也是「速滅不暫停,念念悉如是」,是指性起法界的法身是隨緣起法界的衆生而示現。緣起的部份不真實,示現本身也不真實,所以不要拿不真實的部份來幹擾真實。

  文殊菩薩提這個難題來問,財首菩薩用智慧來答,我們學佛人常常會陷入這種狀況,常有人發問,但我們無法正確地解答,因爲我們理上不通達,事相上就很難解釋得清楚。譬如世尊都已經成佛了,琉璃王這魚族怎還會來滅其國族呢?這只能說是共業,你不明所以。又譬如千島湖事件中,有人因爲沒搭上飛機而免除其厄。他想「大難不死,必有後福」,于是到日本去,豈知反而死于名古屋的空難。他和千島湖船上的人不共業,卻和名古屋飛機上的人共業,共業因緣的示現就是如此,能解釋得清楚嗎?爲何他躲得過這劫,卻躲不過那劫?因爲他不學佛,若懂得學佛,便知道要趕緊拜忏,叁年內不出遠門遊樂,必有後福。可惜他不知惜福,結果沒死在湖上,反而死于空難,真冤枉!這就是理不通達。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叁章 一切衆生非衆生》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