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三章 一切众生非众生▪P3

  ..续本文上一页者?从文义上来销文,说是「有智慧的人」就可以了,事实上它是指能感受生命存在的这种现象的人。由于佛法谈的是智慧,是对生命存在的本质那种了知能力,不同于世间标榜的聪明才智,那是指对世间事博闻强记反应快,而非佛法智慧。像周利盘陀伽虽是世尊弟子中最笨的,但也能证得阿罗汉,这意味着他对生命存在的本质拥有绝对的洞察力,但他对世间法可能极懵懂、譬如若叫他把世尊讲的经

  记下来,他或许根本做不来,因为这属于世间的聪明才智,不是对生命本质现象的了解能力。

  对生命本质现象的了解能力谓之「心灵年龄」,对世间事物的记忆和反应叫「社会年龄」。社会上事业很有成就的人,内心可能非常苦闷,这是社会年龄极发达,但心灵年龄不够成熟,这种情况太多了。有些人官居高位缺爱贪污,这也表示社会年龄很成熟,而心灵年龄不足。

  此处所说的「智者」,即指心灵年龄很成熟的人。心灵成熟者才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假如你想度化众生,当你在跟对方讲「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时,你观其执着性和反对性便知其心灵年龄如何。

  有些人虽未曾学佛,但对世事的观察已有「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的情况,只是他不用「无常、无我」等字眼,但有其言语中已能表达出此种状况,这种人一旦学佛会很容易进入状况,因为他的心灵年龄早已做好了准备。

  心灵年龄未准备好,进来修行就有困难。你告诉他「无常、无我」,他就什么都常、什么都我,由于基本立场不一致,所以即使进了佛门,也多半是在利用佛门。很多人就当世间法处理,对于无常、无我只是口头说说,并不了其真实义,这样怎么和他真正谈佛法?若他了解真实义,虽不会用这些文字,但一谈之下会很容易相应。真正了解无常、无我的人,对于「一切相」不至于执着;「永离一切相」即是不执着一切相。换言之,心灵年龄成熟者不执着于一切相,因为他明白「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

  「一切有无常」的这个「有」,也可替换成「法」(法就是行法)或「行」,那就等于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意思。而这里经文为何不干脆这样写?是为了跟下一句「诸法空无我」的「法空」相对;「有、空」一对,用「有」来相对于「空」。「有」是无常的,「空」是无我的,这在文字上用得多优美啊!如此法义也很完整、周全。讲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也对;讲有(俗有)无常,讲空无我,都对起来了。能这样了解真实义者,就不至于执着一切相。

  「众报随业生,如梦不真实,念念常灭坏,如前后亦尔。」各种报是随业来的,这个「报」也像梦一样不真实,一念一念之间它都在变化、灭坏,前念如此,后念也如此。

  「念念常灭坏」很难体会,一般人会想要让福报永远保存着,不明白它是不真实的、无常的;业报、苦报现前时,也认为那是真实的,因而放不下。其实不管福报或业报,通通不真实,一切法无常啊!真懂得「众报随业生」的人,福报、苦报来他都能舍,这些都是「行」过程中的一部份,终归会过去。苦报不能舍的人,福报来了同样也不能舍,两边都执着。会舍的人两边都能舍,因为他真的体会到「如梦不真实」,所以能不执着。

  这讲起来真的很简单,做起来却很不容易,因为境界会转我们的心境。福报、苦报的境界皆属尘境,尘境应舍,心切勿被转了,可是凡夫的心是「唯识」的心,不是「唯性」,识性会被尘境转。

  「心」分为唯性和唯识,被境转的就是「唯识」,能转境的就是「唯性」。「唯性」的心能转境,心能转境则同如来;「唯识」的心被境转,所以是凡夫,关键在这里。

  「众报随业生」,一切报都是随业来的,但过去做的善业、恶业都不用管,因为「如梦不真实」。所以这里讲的是「行」,「随业生」就是「行」,这些都属无常。

  「念念常灭坏」,一念一念之间都在变化,故曰:「念念常灭坏」。你会辩驳道:「没有啊!哪有变坏?我去年银行存折六位数,今年七位数。」这是一种变化。当福报一直现前,财富一直累积时,也表示在消福,而你必须懂得将福报储蓄起来。怎么储蓄?就是不消耗它。可是它一直现前怎么办?舍出去做有意义的事,这样才能再累积福报。能舍,才能印证「念念常灭坏」,否则根本不知道。你若以为它一直来,我就一直存起来,那就错了。

  「念念常灭坏」,前念生,后念灭,这叫「常灭坏」;前念灭了,后念也要灭,不是说前念灭了,后念就不灭,不!这一念起,它一定会灭。「如前后亦尔」,前念如此,后念也这样。

  这一念起,能够使它不灭,就永恒了。这只有两种状况,一种是常见,一种是解脱,但解脱是不生不灭。「起念时,马上止住」,其实已然晚了一步,禅定功夫很好可以止住没错,但那是「有生无灭」。「有生无灭」比「不生不灭」还难,所以这时应该不可能成就,因为那是「常见」。所以说「如前后亦尔」,前念既然已生就一定会灭,有生就一定有灭,那后念再起,也一定有灭。所以前念生,前念灭,才会有后念;前念生,前念不灭,后念不会来。所以如果前面的灭,后面的也会灭,这就叫「念念常灭坏」。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颠倒不如实。」「世间所见法」即指世间法,世间法皆是以心为主,随个人根器所了解的,来取一切相,这是颠倒不如实的。为何颠倒?因为是随着你的「解」,而非随「真理」。

  为何「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这个「心」、我们所说的「唯心」,是指「唯识的心」,不是唯性,所以尚属世间法。世间所见法(世间法)既然是以「唯识」为主,那便是缘起法界,也就是随众生相,故云:「随解取众相」。

  众生的解,是随其根器而来的。众生的根器,饿鬼道、畜生道这些不提,光是人道大家便可感受到。有些人对事情全往坏处想,有些人则专往好处思量,随着个人的见解而取自己想要的,这便是「随解取众相」。

  世间法可以强势规划,但它不如真理。真理并非能被个人或群体所主张或规划,真理本来如此,而不是另外再塑造一个相,能塑造的便属假相,假相怎会真实呢?所以说「颠倒不如实」。这种情况必须慢慢体会,虽然我们能这样讲,但众生很难体会这一点。

  以前化学课有个实验,有某种东西会随着人的基因是隐性或显性的不同,而尝出不一样的味道,有人感觉苦,有的人则没什么感觉。这两种人若碰到同一件事怎么办?哪个才对?这就叫「随解取众相」。同样的,「真如」对参差不齐的众生根器而言,也是感受各不相同,那不同的感受就不是「真理」。从个人微观的立场来讲,它是具体的存在、是真实的,但就宏观的立场言,根本没那回事。

  生命水平大约可分四个阶段:第一个是「物理界」的生命水平,停留在此生命水平时,只做最基本的反应,随机应变。人家打我、骂我,我就打回去、骂回去,一切行为只做物理反应,不经思考,只随生命水平而取向。

  第二个是进入「生命界」,生命界的人不随物理反应,它会约束、克制自己。不过此阶段仍会有些偏差,虽然也很想约束一下,好的部份也想多做一点,但在好坏之间,他的判断往往没有一个标准,尚处于识物的阶段。

  第三个,经过识物生命界的领域和水平之后,已经找到正法,并且开始精进修行,突飞猛进,此即我们所说的「智慧界」,开始有智慧了。

  第四个,当生命质量一再提升,智能达到圆满成就时,便是「觉悟界」,已经觉悟了,也就是进入了佛界。

  以上四大阶段有个特色,亦即下阶段不知上阶段。

  道德家通常停留在生命界、因此当他跟停留在物理界的人劝说:不要任性,要克制,不要纵欲,要知足常乐,物理界的人就反弹:「哼!卫道人士,老生常谈。」停留在生命界的是修养,修养再进一步即是修行,也就是智慧界。修养到达某一阶段很容易停止,我们讲求的是修行而非修养,两者有很大的差别。所以随众生根器之不同所取的相,是不正常、不正确的。

  「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此即前面说的「随其言论」。世间所谈的都是分别法,而不是究竟的生死法,所以说「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世间所言论」叫作「名字相」,名字相很麻烦。「言论」即指语言文字,没有比语言文字更麻烦的事了,因为有了语言文字后,对真实相就会一知半解,这「一知半解」比「完全无知」更糟糕。通常完全无知者会比较虚心,一知半解的就容易产生法执。

  社会上很多人被宗教的意识形态污染以后,跑来学佛就很难,要他学正法更难。尤其外面很多其实只是佛教的民间信仰,他拿着香跟着人家拜,认为拜拜保平安,念「阿弥陀佛」就应该被接引往生,至于什么是真理,为何往生,如何往生,通通不知道。这种情况下,你告诉他该如何修行,他立刻产生排斥。如此一来,你如何接引众生?而他为何会这样?就是因为「言论」。世间言论告诉他念佛可以往生,他便执着于念佛往生。念佛可以往生吗?可以!问题是怎么念才能往生,他不知道。这种状况在教内也有不少争论。

  举个例子来看看语言文字对我们的障碍有多少。譬如「水」这个字,假如你对水的状态有所认知,应该知道渴了要找它来喝,假如执着于文字相,而把「水」这个字喝下去,能止渴吗?同样的,「火」能煮开水,可是写个「火」字放在桌上,再放一壶水在「火」字上,可以煮水吗?

  你说怎么可能有人那么呆?偏偏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这种毛病,把语言文字当成真实。譬如把你名字写在黑板上让大家骂,你心和脸马上扭成一团,这样你是否即是执着于文字相上?你看这世间语言文字迷惑了多少人,所以才必须人前说好话。如果人人都不执着于此,那好话或坏话又有何分别?然而有多少人体会到这种状况呢?不管如何,修行人至少应该要有这种认知。

  因此,经文上告诉我们「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都是分别法,一切都不真实。「世间所言论」的这些,「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所以说世间的语言文字,没有一个是「法性」中的东西,都是假的、虚幻的。《大乘起信论》言,行者必须远离名字相、语言相和心缘相,即远离「言论」,这三者也是我们迷惑颠倒的由来,对我们有很大的障碍。其实,这三者若就语言文字的本来面目而言,它还是「法性」,但此处是就世间言论的分别来讲,「一切是分别」即是指语言文字对我们的不当作用,所以说「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性」,不要被语言的陷阱给欺骗了!

  「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这句是总结。前面「此是乐寂灭,多闻者境界」是总说,而后面第十句这里是作个总结,把「随其心乐、随其方便、随其思惟、随其观察」总结起来讲。

  能缘的「能」是动词,所缘的「所」是受词,能缘、所缘是「能、所」一对。能入的力量和所入的境界,此即缘起法界的因缘法。就缘起法界来讲,「能、所」相对产生的一切,都属有为法的境界;所以经文这里「能缘所缘力,种种法出生,速灭不暂停」的意思,是说「能缘所缘」结合所产生的这些有为法,乃是「速灭不暂停」的,很快就消失,这又叫「无常」;「念念悉如是」,每一念都是这个样子。

  性起法界就非如此。性起法界所产生的「能、所」相对,都是无为法的境界。就性起法界而言,能缘力是「自证智力」,所缘力就是「境缘法力」,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交融而成的,叫作「普贤行愿力」,普贤行愿力所在的境界是性起法界。

  为什么此处要性起、缘起这样对着谈?因为「一切众生非众生」;就「一切众生」的本来面目来说,是在性起法界,但透过语言文字相来说的众生,不是本来面目的众生;它有性起、有缘起。经文这地方是指缘起法界,「如来于如是众生中,为现其身,教化调伏」告诉我们,如来的应现、示现是随缘的。

  为什么佛常常要讲「示现」?《华严经》说「法身示现不真实」(或说「无真实」),关键就在「示现」二字;法身示现,就不是真实。示现本身是随众生机缘而示现的,与法身那个真实的本体无关。真实本体的存在是永恒的,永远如此,本来如是,但若随众生之种种根器、种种因缘必须出现,这个出现本身就不是真实的。所以这里说「示现其身、教化调伏」也是「速灭不暂停,念念悉如是」,是指性起法界的法身是随缘起法界的众生而示现。缘起的部份不真实,示现本身也不真实,所以不要拿不真实的部份来干扰真实。

  文殊菩萨提这个难题来问,财首菩萨用智慧来答,我们学佛人常常会陷入这种状况,常有人发问,但我们无法正确地解答,因为我们理上不通达,事相上就很难解释得清楚。譬如世尊都已经成佛了,琉璃王这鱼族怎还会来灭其国族呢?这只能说是共业,你不明所以。又譬如千岛湖事件中,有人因为没搭上飞机而免除其厄。他想「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于是到日本去,岂知反而死于名古屋的空难。他和千岛湖船上的人不共业,却和名古屋飞机上的人共业,共业因缘的示现就是如此,能解释得清楚吗?为何他躲得过这劫,却躲不过那劫?因为他不学佛,若懂得学佛,便知道要赶紧拜忏,三年内不出远门游乐,必有后福。可惜他不知惜福,结果没死在湖上,反而死于空难,真冤枉!这就是理不通达。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三章 一切众生非众生》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