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我)在哪里呢?没有啊!四大和合,没有一定啊!以现在医学理念来讲,身体里的细胞分分秒秒都在变化,七天就全部更新,哪有「方所」呢?我们安住在哪里?所以说「住处无方所」。
财首菩萨的答复,到此为止谈的都属「身见」,属破身见的部份。身见对一般人而言,确实是很大的障碍。一个人了生死最大的障碍有四种执着:
第一是身见,执着于色身,身见若不能破,最后一定是三途恶道。
第二,执着于此世,认为这个世间是真实的,那最后定然是六道轮回。第二种执着比较广一点,端看执着的倾向如何,若偏向于清净,则是人天福报,但仍不脱六道轮回。
第三,执着于「实质性」,命、身、法虽然都可认为是没有、是假合,但却执着于呈现出来的情况确确实实有。你一有这种执着,即不可能解脱,绝不可能免除三界轮回,因为还有执着点在。
第四,执着于「目的性」。修行执着于某种目的:我一定要达到成佛的目标、一定要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定要见阿弥陀佛、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一定要……。这是「障圣道」,圣道不能成就。哪个人学佛、修法不想成佛?可是若执着一定这样修、一定要达到这种目标,最后肯定难以成就,因为执着的心一产生,正知、正见便已消失。
佛法中谈的不执着,即便「执着于佛」也不行。当然,初学者例外。初学者「事修」一定不可免,因为这样可以坚定其宗教情操和定力,故念佛、拜佛、诵经、佛像、经本等皆不可免,否则没有一个立足点。然而在历经一段长时间严格与深入的训练后,就一定得将佛像丢掉,而是应该随缘。在家里,佛像、佛堂、基本功课等都需要,但出门在外,由于你对自心已然能善加掌握,所以可以对这些不那么坚持、执着了。而初学者心还掌握不住,佛像、经本就必须随身携带。
「于身善观察,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不不起心分别。」对自己的色身要能「善观察」,一般人的观察并非善观察,观察色身乃是四大和合所生,才是真正的善观察。
生命(色身)有好多种生存方式,像中国人习惯吃饭、吃馒头,欧洲人则习惯吃面包。尤其老一辈的人认为不吃饭没力气,所以不爱吃面包,这就显示生命有各种不同的生存方式,四大和合有其因缘,像这一类都必须能加以观察。牛、羊、马的四大和合适合吃草,老虎、狮子、豹则适合吃肉,同样都属四大和合,其中却有种种差异。我们必须善于观察,对本身也一样。「于身」主要是指我们自身,看外面的境界然后反观自己;外面的境界有如此区别,而我们本身不见得有同样的区别,但可用类似的分类法去观察,假如将种种情况都弄清楚了,那便「一切皆明见,知法皆虚妄」,了知种种法皆属虚妄。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太一样。中国人有金、木、水、火、土五行之说,属金和属火的身体状况不一样,饮食方式也不同。同样的食物,某些人吃了身体即刻起反应,其它人不会。体质既然会如此,那么心灵上的体质是否也会有不同?因此,每个人的性向、成就也显现出种种差异。身体上发生的事实,就我的身体来讲,根本是虚妄的;反过来,我这边发生的事实,在你那边来说也是虚妄的。
就以做梦来说好了,你昨晚做的梦,对你而言是真实的,可是对别人来说却是虚幻的。梦境如此,世间事是否也一样?我们在这里讲《华严经》,就我们来说是真实的,可是对公园那头摇着扇子唱山歌的人来说,《华严经》是什么?明乎此,也就不难明白一切法皆虚妄。站在微观的立场,个人的遭遇是真实的(打妄语不算),然就宏观而言,任何人的遭遇都是虚妄的,所以是「不起心分别」,根本不必加以分别。最明显的例子是,台北的雨常下不停,南部却在闹旱灾,你说哪个真实?闹水灾的说水灾是真实,闹旱灾的说旱灾是真实。就微观立场而言,各部份皆真实,然就宏观立场来看,各部份皆虚妄。
所以学佛学宏观是很重要的,很多地方透过宏观,皆可有所觉悟。微观的真实性,通常是片段式的思惟,若能将这片段式的思惟模式扩大,变成无尽式的思惟模式,那便迥然不同了。无尽式的思惟模式本身是一种宏观的大格局,片段式的思惟模式则是一种微观的视野。我们对自身会产生执着,主要是框在微观的部份,这当中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很难发展出宏观,即使偶尔有,也是昙花一现;虽然也明白生命的真理,但感受不到,常被微观的痛苦掐住了。
这里的第四句就是提示我们「不起心分别」。要能不起心分别,就要「知法皆虚妄」,知道这些法都是虚妄的。但要知道,法明明是「有」,否则怎知其为虚妄?是这个「有」乃是虚妄的。就像水中影,水中明明有人,可是那个人不是我;明明有一法(我在那边),可是那个人不是我。
所谓虚妄,并不是说没那个东西,而是指那个东西不是真的;有那个影子,但影子非真实,不是真的人,所以说「知法皆虚妄」。可见那一法是「有」,但那一法不是真的。用语言文字表达时,我们必须弄清楚其含义,不要随随便便带过去,否则很容易陷在文字相里。
「寿命因谁起,复因谁退灭,犹如旋火轮,初后不可知。」寿命因谁而起,又因谁而退灭?换句话说,我们因谁而生,又因谁而灭?这种生灭关系「犹如旋火轮」。
大概世尊之前一千年,「旋火轮」就流行在印度修行人的思想里。印度人常透过「旋火轮」来比喻无常与虚幻的境界,因为火把的火只有一点,可是用手这么一转,「火圈」就出来了,转得愈快,火圈愈明显。可是实际上根本没有火轮,只有火把的火点而已,「火圈」是虚幻的。因此谈到「旋火轮」即是指「虚幻」。怎么虚幻呢?「初后不可知」,看起来是火圈,其实是好多密密麻麻的火点接在一起,第一点和第二点是不相知的。「寿命」也一样,寿命的前一念和后一念是不相知的;同样的,前一念生,后一念灭,念的生灭之间也不相知。
那么,前念到底为何而生、为谁而生?后一念为谁而灭、为何而灭?这亦不可知。那个不可知的意义指的是什么?指的就是「因缘法」——寿命是因缘和合而成,因缘散失,当即消灭。
这部份需要好好去体会,佛法昭示我们的是真理的存在,而非具体事相的执着,但真理的存在难以摸索,没办法说一定如此,所以世尊告诉我们「无有定法可说」。
世间法皆是因缘和合,没有一定这样或那样,即便有,也不脱因缘法,除了「一定是因缘法」以外,没有比他更高明的了。假如有人说还有一法比因缘法更殊胜,那我们也肯定他依旧不出因缘法,不管再怎么殊胜,都是因缘和合所生。
前面谈身(随其时),现在讲命(随其命)。寿命因谁起,又因谁而灭?寿命的生灭,犹如旋火轮,前一念、后一念,各各不相知。但是每个人都有那种错觉,因为都不免有一种预期心理。预期就是目的性,目的性强的人有个特色:下一念现在又做安排。譬如在这里上课,待会儿下课去哪里,下一念好像已经知道了,其实当「下一念」被「这一念」控制住时,下一念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没有存在的价值;生命的活泼、生命的自在已经失去,因为被前一念控制住了。有没有感觉?那前一念叫什么?叫意识形态!
同样的,我们也会觉得前一念自己是明白的,事实上却不知道。站在这一念来了解上一念,好像是知道,可是这一念为何不到前一念去?这在《肇论」里讲得很清楚,「彼亦不来,我亦不去」;〈梵行品〉也交待得很清楚:「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可见彼此不相知嘛!
我们都是前面的意识形态一直执着,把他带到眼前来,所以现在以为过去就是某种样子。这种执着即提醒你,从前一念到这一念当中,你是死寂的,因为这一念被前一念所控制住,不但如此,还控制下一念。这样的生命非常的僵化。《地藏经》说:「南阎浮提众生刚强难化」,就是因为意识形态极坚固执着,所以,「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
「性起法界」便非如此。它不执着于过去,不执着于未来,所以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我们不去命定下一念,也不执着于前一念,现有的就任其存在,所以「现在心不可得」,这便是性起法界。问题在于说得简单,却不容易做到。经文虽然表达得很清楚,但能真正深切体认,才是真正工夫所在。
「初后不可知」,前一念、后一念不可知,文字上解释起来很简单,但这里面告诉我们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都不可得。因为过去心不可得,所以不执着于过去;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就不命定未来;现在心不可得,现在完全解脱,因此才有办法活在当下。
假如还要执着现在心,便不可能活在当下。你若以为「当下」就是舍过去心及未来心,唯剩现在心即可,那依旧未活在当下。有现在心的当下是假的当下,因为这种「现在心」还是一种意识形态。由此可知,诸佛菩萨等大修行者证悟的境界和我们完全不同,我们现在即使训练,也只能训练到「有现在心的当下」,但那是一种压抑。一个已证得的行者是「无现在心的当下」,那叫「入三昧」。
你可能会说「我听经非常专注」,但这专注是有为的。没有现在心的当下也在听经,但却是无为、任运的,唯有在此种情况下,才能真正了知佛陀的心境,否则见不到,只能说讲得很好,好像散发出一种生命的光芒与芬芳,但往往难以具体进入其境界,此即「有为的当下」,不是「无为的当下」,而「三心不可得」的关键就在这。
「智者能观察,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永离一切相。」「一切有」,就是一切法、一切事、一切物;「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就是讲无常、无我。有智慧的人能够观察「一切有」都是无常的,诸法都是无我,不要执着在这些相上。性宗的经典标举「常乐我净」,但基础仍未悖离「三法印」而奢谈「常乐我净」。它说「一切有无常,诸法空无我」,所以在法上,绝对不要执着。
这里面再谈一下,何谓智…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三章 一切众生非众生》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