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二章 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P3

  ..續本文上一頁取。佛法中也提醒人們要感恩,但這不是世間人情世故所標榜的那種感恩報答。世間人講的感恩乃是「你對我有恩,我就報答你」,它是一對一的,然而佛法不是這樣。佛法所說的感恩是:你對我有恩,我固然一定報答,但對象不一定限于你。譬如父母養育我們很辛苦,報答父母養育之恩是小孝,若能進一步回饋整個社會,則屬于大孝。

  我們今天能夠存在,其實是相當多因素組合的結果,所以不是感恩一個點,而是一個總體。父母、親人,乃至國家、民族、正報、依報、有情衆生……都是示現,當然自己本身也是示現。這個示現出來,最主要是感恩今生有這個福報可以得人身,不但如此,又能聽聞佛法。雖然這個身只是個示現,但能聽聞佛法,能夠恢複本來面目,證入法性、無生無滅的那個境界,乃是非常難得的。所以要向十方感恩,而不是向某一個執著點感恩,否則依舊是執著。

  世間人感恩是有特定對象的,那個特定對象就是執著的點。既然有執著的點,怎麼會了脫呢?所以佛法所說的感恩,是向十方感恩。從向十方感恩的立場來看,「十方叁世一切諸佛」是指什麼就很清楚了。一般師長、父母、長輩、社會賢達,皆可尊其爲佛,因爲他們有成就,對我們有貢獻,否則你不能覺悟。能覺悟的人懂得處處感恩,因爲示現無所不在。「法身示現無邊際」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産生的,心量若不擴大就無以明白,故雲:「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

  另外一個講法:「法性本無生」,法性是無爲法;「示現而有生」,有生即有爲法,示現出來的一切萬法、森羅萬象都是有爲法。前面講的「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就是有爲法,從「法性本無生」的立場來看,它本身是無爲法。

  「是中無能現」,這當中沒有能現;「亦無所現物」,也沒有所現的東西。它雖然是示現,但示現本身沒有一個「能現」,假如有,那就有一個主宰了。佛法不主張主宰,否則就變成有造物主的操控。假使這世界有造物主,那造物主又是誰造的呢?你說:「造物主是全能的。」那「沒有一切之前」,造物主是怎麼來的?造物主既是全能的,那就沒有所謂的「沒有一切之前」,既然無「沒有一切之前」,那也就無造物主。所以這個理論本身就是一個矛盾。

  我們並非批評某個宗教思想,而是由此看到「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的道理。,沒有能現者,也沒有所造物。既然沒有一個能造的主宰,也就沒有一個被造的物。可是「示現」本身又是什麼呢?示現即是因緣所生,乃由萬法和合而生,假如因緣不聚合,那什麼都産生不出來。所以這裏談的「根本」,就是沒有一個造物主,也沒有一個東西是被造出來的。那個主宰、創造者的背景必須先除掉。總之,有爲法是示現出來的,但這個示現乃是因緣和合所生。

  臺灣今天能如此美滿幸福,也是因緣和合的結果。若硬要說是誰給的,那是全體同胞一起努力的成果,都是衆多因緣和合創造起來的。所以能有今日之成就,皆屬因緣,假如不好好珍惜而造業,那麼因緣照樣會把現有的成果毀掉。

  由此可見有爲法、無爲法之間的差別,盡管是有爲法,它仍舊無創造者,亦無被創造者,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如果散去,境界便消失了,故亦「無所現物」。因緣和合好像有某物被創造出來,可是那個東西又隨因緣離去而散滅,這些其實都是示現。示現有點像影子,昙花一現就沒了。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六根、六塵、六識一切空無性;從無性來講,這談的是諸根(六根);「妄心分別有」,那六識起來了,爲什麼?妄心分別才有的,妄心分別以後就示現了。

  只要執著「妄心分別有」,忘了「一切空無性」,認爲一切是實有,煩惱即起,五濁惡世便到。若妄心分別只是示現的話,尚不至于有煩惱,五濁惡世不會到,甚至還能起妙用;不失根性,懂得「一切空無性」,這樣就對了。

  「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你若照這樣觀察,則即使法性也是無性(不要把「無性」當作一種性,以爲「那個性叫作無性」)。一切法無性,正因無性,所以才稱之爲「法性」。

  「法眼不思議」,法眼不是另外一個眼。我們畫像時,常會在兩眉間畫個眼睛,有人稱「慧眼」或「佛眼」,也有人稱「法眼」,那都指智慧。這個智慧必須「如理觀察」後才有,如理觀察後能夠知道「一切皆無性」,那才真的是「法眼」。

  如理觀察後,能夠知道過去、未來的事,這就叫「天眼」;如理觀察後能知一切事相的變化、前因後果,這叫「慧眼」;如理觀察後能知一切法皆無性,一切事相、諸法無性,這叫「法眼」;如理觀察後能夠覺悟一切境界,那就叫「佛眼」。

  佛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中,除了肉眼之外,通通是指「如理觀察」所得之智慧。因爲你能如理觀察,知一切皆無性,所以說「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這樣的知見、見解乃是正確的。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實法、不實法,妄法、非妄法,世間法、出世間法,這些都是「假言說」,無有真實義。你能否體會呢?「若實若不實(實相和非實相)」是對立的,「若妄若非妄(妄和非妄)」是對立,「世間出世間」是對立,這種種對立都是假言說。

  爲何說它是「假言說」?因爲唯有「心性是一」。這又導回文殊菩薩剛才所問之處:「雲何見有種種差別」。因爲「諸法的相,各各不相知」,所以有種種差別。現在你知道它的理,知道它的根本,知道無爲法、有爲法是什麼,于是也明白種種對立應該皆可祛除,一切種種對立祛除後,剩下的就是真實義。所有對立都是「假言說」,都是假的,不是真實的。

  覺首菩薩能夠跟文殊菩薩平起平坐,這些都是在賢首佛國度裏才出現的,是整個法界中最殊勝的境界,那叫「賢首佛」的境界。「勝蓮華世界」才真正有這些大菩薩在,是普賢菩薩等無量大菩薩所在的世界。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二章 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