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二章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P2

  ..续本文上一页奋斗拼命一样,然而修行一有此种目的性,绝对难以成就。当然,刚开始起步时,不得不有个目的性和执着没错,但到了某个程度后就不能再执着了。譬如生态族群里的每一分子也会执着,执着何在?在于基本生存!然而当基本生存没问题时,就不再执着了,所剩者唯享受生命罢了。

  你留意看看狗、猫、鸡一生中,最主要除了吃以外,是否都在享受生命?牠会整理身体、羽毛,当然,有些地方牠们是很无知、愚痴,享受的品味也没人类高。人是觉知的,应该要觉知在生命的享受上,这一点和动物大异其趣。可是人类当中,某些人的生命质量比畜生还不如,所以才会掉入饿鬼界和地狱界去。如果掉入畜生界,生命质量就与猪、猫、狗等一样愚痴。然而一旦懂得修行,懂得佛法的殊胜处,就应该知道如何去超越,此即「觉知」的成份。

  在整个修行过程中,除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外,其它的能做到完全放弃,那属另外一种修行法。身为人,有很多种生存方式,譬如吃荤是一种,吃素也是一种,还有所谓生机饮食、悦性食物……等。什么样的人适合什么样的生存方式,必须有个人去定位和调整。广钦老和尚单吃水果,福慧比丘尼只吃水果和大悲水,他们一样过得很好。当他们坚持这种生存方式时,体质便自动调整过去。喝水、吃素都是一种坚持、执着,吃荤老是不改也是一样,对错暂且不论,但这些都是一种坚持执着,而就生存而言,这似乎是需要的。

  除基本生活的部份需要坚持与执着外,有一种状况,在境界的领域上必须训练不执着,否则会有很大的障碍。由于目前我们的目标是在凡夫境界中所定,圣人境界为何,根本不知。譬如你定一个「学佛就是要觉悟」,坚持在觉悟上,这不能说错,但何谓觉悟、如何觉悟,你不知道,那这样的坚持和执着有意义吗?

  譬如念佛人想要往生极乐,往生极乐到底对不对是一回事,但你能坚持己说是对的吗?南传佛教、西藏佛教就不这么认为。还有人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就是为了讲《阿弥陀经》、《无量寿经》。」是这样吗?南传佛教、西藏佛教难道就非佛法?观念的对错暂且不管,但极乐是什么、如何往生,至少得弄明白。假使都没弄清楚,光抱着一个口号有何用?我们学佛是否犯了这种毛病?别用世间凡夫的意识形态来界定觉悟后的圣人境界,否则佛都变成凡夫了。

  我们现在都是凡夫,怎么知道圣人境界呢?你若能知圣人境界,那表示你是圣人啰?修行过程中,有些东西绝对不能执着。然而为何有那么多人在这当中产生如此严重的执着?因为他把对于生存基本条件的执着,延伸到对修法最终目标的执着。一旦死抱着这种目的性的执着,定然难以成就。当然人天福报可能会有一些,因为有此执著者,在戒律、心性、修法上会有某些约束,贪嗔痴相对比较少,但执着若不破除,终难成就。

  从目的性的成就来看,将来对于基本生存条件的部份也会放下,因为修行人到最后对于各种生存方式都能接受,不会特别着重在某一方面。有些人着重在吃肉上,对于吃素就难以适应,然而若是吃素者大量在饮食的口味上下工夫,这样吃素也无意义,因为仍旧在贪口味,两者皆是贪。假如像广老只吃水果或福慧比丘尼只喝水,这种虽还有某些生存的执着性在,然而修法的目的性一旦破除,修行达到某种境界和证量时,自然连生存的基本条件也不执着了。到时候吃肉。吃素、吃水果、吃草或喝水都无所谓,他本身会自然变化,随缘而安,那时才能真正体会何谓「不执着」。所以刚开始时的执着是基本必要条件,到了某个程度后便会超越。换言之,当你从根本转回来时,对枝末的执着就会放弃。

  以上是在修学上境界、次第、领域的一个基本认知,这是从「众地界,展转因依住」上来看的。

  修学本身并非笼统的,它很具体,人人都要下工夫。这个具体不像学校的那种次第,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的功课一路过来,而是指思惟理路很具体。譬如刚刚提到,我自己感受得很具体,可是透过语言传达给大家时,往往大家就感受不到。语言本身是已有很多陷阱、缺陷,一旦多强调几次,语言暴力也跟着产生。例如告诉你这个特别重要,你就会很注意、坚持,但没特别强调的,你就以为不重要,因此也感受不到了。这都是受语言文字误导的关系。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部份,我们自己要能将其扩大,没特别提的或强调的,也要能涵盖。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诸情根」的「情」就是识的部份,「根」是根性的部份,它包括了六根、六识;「以此常流转」是指六根、六识常随着六尘境界流转;「无有能转者」,这个流转没人能转它。

  六根应该不会被六尘境界转,它只是起不起作用而已;六识会随因缘境界转,六根则寂然不动。六根停在那个地方不动,把六尘境界转过来,六识不被六尘转,这就叫圣人;凡夫是被六尘境界转过去,那时候是识性被转了,而根性未起作用。圣人、凡夫的差别就在这里,这也涉及了「转识成智」。这部份属于唯识,谈华严不触及唯识好像很难,但我们谈的时候并非按照「唯识」的讲法。

  唯识到最后是「转识成智」、「舍识用根」,可是所有谈唯识之人,重点都放在「百法」上,一再地分析心、心所、有为、无为……。识性那部份,这里我们不分析,通常就谈八识;它怎么起作用的微细部份我们不谈,因为太琐碎了。略知此种情况后,有兴趣者可以自己深入。八识当中展开的五十一心所、心王等弄清楚后,还是回到八识来。八识里面,我们讲的「转识成智」的「识」、「智」是什么?「舍识用根」的「根」、「识」又表示什么?一定要弄清楚。

  我们谈唯识时,乃相对于「唯性」而论,而我们谈「唯识」也一定要谈到「唯性」。唯识与唯性加起来,就是「唯心」。佛法所谈的「唯心」即分为「唯识」和「唯性」,这与西方相对于「唯物」的「唯心」有很大的差别。既然谈「唯性」,为了凸显它,那就必须谈到「唯识」,亦即「缘起法界」的部份。经文的这个问法就牵涉到缘起法界的种种境界,「心性是一」则属唯性的部份,也就是指「性起法界」。

  这里面产生一个问题:偏向唯识修行的人,其中有二乘,里面还有「法相」,修行比较重视现象界,因此,它就进入缘起法界。这种情况要转时,就比较重视这部份了,它的法印就是苦、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修行目标就是寂灭涅槃。

  性起法界重视的是境界,修行的人最主要是菩萨;菩萨必须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所以这些修行人都叫法身大士。这个境界重视的并非三法印,而是常、乐、我、净,从这地方对过来谈的是性起法界,而其修行目标即常、乐、我、净。这种情况和一般唯识分析的佛法不同。

  修行过程中,从唯识下手较方便,因为「现象」很清楚,下手后要转唯识成性起(唯性)。我们的心乃由于外面种种因缘和合而生,所产生的都属缘起法界。因缘和合而生是不可靠的,那就是所谓的有为法,怎样把这些有为法变成无为法而进入性起法界,那就要转唯识成唯性。

  从这里看,性宗、相宗就很清楚了。目标是常乐我净时,它会依体起用,依体起用后会有无边的妙用;前面是证「寂灭涅槃」即可(寂灭涅槃就是诸法实相、空性、真如),可是性宗认为证得寂灭涅槃后,还应该要起作用来饶益众生,开示众生究竟的境界是「常乐我净」,所以是依这个本体来起无边妙用。关键就看我们把心摆在哪里,你把目标设在寂灭涅槃,那就出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的情况,这时会觉得人生多灰色、黑暗;若把目标放在「常乐我净」上,那就长空不碍白云飞,境界如此亮丽,「苦、空、无常、无我」不过是达到「常乐我净」的一个媒介、一个过渡期而已。这样的人生观幡然不同,对佛法的认知也完全不一样。

  所以我们对佛法的认知至少要达到某个程度以上,现在尚未证得佛法究竟的境界,没关系,但基本的认知,那个蓝图、指标要正确,不要一看眼前都是泥泞沼泽便停留在此岸,你必须跨过去啊!苦空、无常、无我一跨过去,就到彼岸了,那就「常乐我净」。

  极乐世界在我们身上可以成就,才叫「即身成佛」,当下成就,就这么一念之间。心造无明即是无明境界,心造智慧光明则是智慧光明境界。我们讲经的这个地方就叫「普光明殿」,学佛人本来就该散发无量的生命芬芳,而不应停留于一个郁闷的空间和环境里。

  认知到苦、空、无常、无我,此属「病理学」,但我们不要停留在这里,必须走入健康的本来面目,而这是「生理学」。国父孙中山先生曾在《孙文学说》中批评马克思是一个看见社会病态的病理学家,而非究其根本的生理学家。佛法也一样。「苦、空、无常、无我」属于病理范畴,我们不能停在那里,而必须透过病理阶段的洗礼,进一步达到健康的世界。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这都是谈佛法的根本理趣。「法性本无生」,法性它本来如此,既然这样,那就没有生或不生的问题;既然不生,那就不灭,无生就无灭,那不就是恒常了吗?故法性乃是恒常的。我们这里是讲「常」,不讲「无常」,完全不同喔!

  「示现而有生」,既然说「无生」,又怎会突然跑出「有生」?有生是为了示现。所以说诸法皆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所生都叫「示现」。因缘法真的都是这样,例如台中这一会原本在「曼殊学堂」讲,这边的因缘后来结束了,它是一种示现,但这一会的因缘并未就此中断,所以又转到「安亲班」去,这也是示现,这一会当中的人员、组织也都是示现。

  一个人如果历经此一过程走过来,认为这些示现过了就算了,事实是这样没错,可是还应该带有一种感恩的心。父母亲对我们来讲也是示现,你不能说父母亲生了、死了就算了。感恩之心不能没有啊!人若不知感恩,实在不可…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二章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