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
前面从智能的层面来看,现在则就觉悟的立场来审视。
智能只是工具,觉悟才是目标。有了智慧后常会产生一种现象:怎么会这样?但这部份得等到觉悟后才能获得圆满。所以说学佛是为了觉悟,不只是学着有智能。接着来看觉首菩萨怎么回答。
时觉首菩萨,以颂答曰: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时发,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以此常流转,而无能转者。
法性本无生,示现而有生,是中无能现,亦无所现物。
眼耳鼻舌身,心意诸情根,一切空无性,妄心分别有。
如理而观察,一切皆无性,法眼不思议,此见非颠倒。
若实若不实,若妄若非妄,世间出世间,但有假言说。
觉首菩萨以偈颂来作答,其意思就是智慧激荡觉悟,觉悟显现出来的情况。
「仁今问是义,为晓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应谛听。」你问这个问题,是为了开悟众生的,我从自性中流露来答复你,大家用智慧仔细听。「惟仁」不是指文殊师利,而是指每一个人;「谛听」是用智慧听,这是心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假如大家懂得读经的这个修行方法,透过经文回到世尊当时在菩提树下的境界,便可发现「时空」被抖落了。透过经文,不仅可以进入世尊当时的心境,且可与十方诸佛同一体性。此即「谛听」,也就是透过心性、智慧来听。
在觉悟领域呈现出来的,佛法中叫作「酬」(例如:观音妙难酬、智慧妙难酬),「酬」不是「报答」,而是「相互激荡」之意;智慧是这样「叩」,觉悟是这样「酬」(相应)。
「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一偈是总答。「诸法」是讲世间法,缘起法界的一切万法都没有作用,也没有体性;「法」是相,相只是呈现而已,它没有作用,也没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例如麦克风在这里,它对于录音机「不相知」,录音机和麦克风只是相,它们彼此间没有作用,一有作用就有连接了,那就应该相知,而非不相知了。
这里先总答「诸法无作用」,法就变成一切相,相在那个地方当然无作用的连系,更不知「体性」是一体。就体性来讲是一体,从事相上来讲是独立的,以作用来说则是有连系。
这里你可以看到,诸法的「相」是第六意识作用的范围,诸法的「作用」是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范围,诸法的「体性」是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作用范围。所以第六意识、第七识、第八识都是独立的,连接的关键就在第七意识,因第七意识的作用才把意识的分别跟阿赖耶的体性连接在一起。
这样讲,语言中的毛病相当多,但我们只是约略将概念提一下,因为阿赖耶识不能讲体性,可是它本身是体大、相大、用大,所以这样讲也没错。假如讲体性的话,它就是真如用;讲相大的话,又跑到第六意识的分别;讲用大的话,又跑到末那识的作用上去。所以我们通常把它分开,六、七、八就是相大、用大、体大。
以这里的经文来讲,诸法是第六意识,它无作用。没有第七识、第八识,它所呈显、分别的色、声、香、味、触、法「各各不相知」,每一个都不相知。从第六意识所分别的部份,各各不相知;从第六意识所在的立场来看,它跟第七识、第八识也不相知。
接下来的经文是分别举例说明。「譬如河中水,湍流竞奔逝,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譬如河中水,一直湍流往前奔去,可是水的每一滴,各各不相知。这个例子讲得很好,这些东西要让它发挥妙用的话,经文必须常常读诵、思惟,才能将此境界善加运用。
就水来看,河水是一体的,可是若以水滴来讲,则每一滴皆互相独立,假如再分析下去,水分子个个都独立,但各各都不相知。我们一般对水的感觉是他千百年来都连成一体,你看长江水经年累月流,好像从天边海角连成一气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连在一起,从未断过。以「从未断过」的立场来看,你会以为「它」应该各各皆相知,其实不然。就「分子」、微观的立场,它各各不相知。
生命的洪流亦然!出生以来就一直以为它连在一起:元旦、初二、初三……,早上一点、两点、三点……,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好像都连在一起,都是一体,但事实上前一刻不知下一刻,前一分钟不知下一分钟,前一秒不知下一秒,怎么说是连在一起?怎会互相知道呢?
我们现在有后往前看好像都知道,事实上都是单行道。譬如昨天你能不能预知现在?上个月你在这里上课,能否预知这个月的课会有这个变化?眼前你能否预知下个月我是否准时出现?恐怕下个月你自己就忘了。为什么?各各不相知。
现在用意识形态,感觉可以控制明天、下个月或明年,但那都只是含糊笼统的概念而已,你不知其中的变化。生命之流与河中的水一样,湍流竞奔逝,持续往前去,各各不相知。社会潮流这个「流」很有意思,大家好像都一样,可是人人彼此都不知道。下课后大家各奔东西往何处去?每一个体间互相都不知道,这叫「各各不相知」。为什么呢?「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这是总说的「理」,河中水是「事」,拿这个「事」来印证「理」。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时发,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你看火把的每一个火焰都是各奔自己的前程,火焰过了就没了,火焰与火焰之间各各不相知。诸法也一样,彼此间互相不知道,就像我们一个念头起,另一个念头又起,彼此间互不相知。为什么?「诸法无作用,亦无有体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你是否碰过一种很喜欢讲话,却又语无伦次,毫无章法可言的人。他前面所讲的和结束时所谈的内容完全是两回事,还真是「各各不相知」,可是他自己不知道。人的心念很复杂,留意看看,坐在那里半个钟头,你不知胡思乱想多少事,念头与念头间互相都没关系。若要从中找出一个关系来,实在是自寻烦恼,因为他们本来就各各不相知。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不难,从生活中实际去体验,深入微细处,对智慧与觉悟有很大的帮助。
「又如长风起,遇物咸鼓扇,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长风」就是起大风了,它遇到每一个东西都有反应,就像扇子的摇动;插在路边的旗子,风一吹,每支旗子都跟着摇摆,但旗子与旗子之间彼此不相知。
人类由于汲汲于寻找前因,所以烦恼即起,这也是知识分子最大的毛病。科学家有所谓理论科学家和实验科学家,两者各有其烦恼。理论科学家追求统一、一致性,假如没有一致性的理论诠释,理论难以成立,所以他们忙着寻找共同的原则或一致性。实验科学家则是透过这一致性的东西来推动实际上的事相,他拿这个「一致」来创造、发明多样性的产品,而那多样性的产品彼此间互不相知。理论性那个一致性是体性相同,一个原则指导多样性的产品,其实每一样产品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原则。
像我们外行人看电子产品真是千奇百怪,它从一致性所展开的,简直千变万化,但这千变万化出来的东西互不相知,而彼此间却又有个共同的原则。前面提到河水,它的那个「流」就是一致性,这一致性里,每一水滴、每一个水分子,各各不相知。
电子产品虽然看起来千奇百怪,其实它也是个「流」,从最早的真空管到现在的IC芯片一路走来,它就是一个「流」。每个产品不过是个分子,分子与分子间根本不知道。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相。它能不能沟通起来呢?可以!麦克风、录音机、录像机、放大器……,彼此间可以沟通,那就是作用。作用当中的关系连接,就靠一致性的原则,亦即电子理论。里面的种种程序是透过数学精密计算出来的,没有这个原则存在,种种东西就无法研创出来。由此可知,就体性、作用来讲,应该可以互相知道,就相上来看,则是互相不知道。所以「心性是一」,讲的是原则性;「云何见有种种不同境界」,那就是相所显现的,这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了。
「又如众地界,展转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诸法亦如是。」地上这些东西叫作「众地界」,它们彼此依靠,但互不相知。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生态平衡,在那平衡的境界里,生物间彼此互相依赖。譬如动物拉的屎尿,经过微生物腐化处理而成为植物的养分;植物吸收养分后,长出花果、嫩叶而成为动物的食物……,这本身即是一个循环,「展转因依住」。动物、植物、臭虫、微生物,称作「众地界」,它们彼此间互相依赖而构成一个平衡的生态,但其中每一分子「各各不相知」,各自过自己的生活。
某个区域里各种不同的生物构成一个生物族群,你不能将其中任何一个生物消灭或无谓地增加,否则就会破坏平衡。生态此一道理,释迦牟尼佛早在两、三千年前就已了知,比现代生物学家还清楚,他知道里面的每一个因素、每个分子「各各不相知」。如今台湾的老鹰几乎被捕光了,结果造成松鼠过多而危及整个森林,整个生物族群也跟着失去平衡。加上近几年来的滥砍滥伐,更是把整个自然生态给破坏了,就想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给毁了一样,哪还有立足之地?
生物界、自然本身,它互不相知,正因如此,它的自然状态会得到一种和谐与平衡。从这点来看,我们的生活、修行不也是要达到此种境地?我们修行都有个目标,就像人类生而为某种目标…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二章 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