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二章 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

  

第二章 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

  前面從智能的層面來看,現在則就覺悟的立場來審視。

  智能只是工具,覺悟才是目標。有了智慧後常會産生一種現象:怎麼會這樣?但這部份得等到覺悟後才能獲得圓滿。所以說學佛是爲了覺悟,不只是學著有智能。接著來看覺首菩薩怎麼回答。

  時覺首菩薩,以頌答曰:

  仁今問是義,爲曉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應谛聽。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時發,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又如長風起,遇物鹹鼓扇,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又如衆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以此常流轉,而無能轉者。

  法性本無生,示現而有生,是中無能現,亦無所現物。

  眼耳鼻舌身,心意諸情根,一切空無性,妄心分別有。

  如理而觀察,一切皆無性,法眼不思議,此見非顛倒。

  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有假言說。

  覺首菩薩以偈頌來作答,其意思就是智慧激蕩覺悟,覺悟顯現出來的情況。

  「仁今問是義,爲曉悟群蒙,我如其性答,惟仁應谛聽。」你問這個問題,是爲了開悟衆生的,我從自性中流露來答複你,大家用智慧仔細聽。「惟仁」不是指文殊師利,而是指每一個人;「谛聽」是用智慧聽,這是心性之間的相互作用。

  假如大家懂得讀經的這個修行方法,透過經文回到世尊當時在菩提樹下的境界,便可發現「時空」被抖落了。透過經文,不僅可以進入世尊當時的心境,且可與十方諸佛同一體性。此即「谛聽」,也就是透過心性、智慧來聽。

  在覺悟領域呈現出來的,佛法中叫作「酬」(例如:觀音妙難酬、智慧妙難酬),「酬」不是「報答」,而是「相互激蕩」之意;智慧是這樣「叩」,覺悟是這樣「酬」(相應)。

  「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這一偈是總答。「諸法」是講世間法,緣起法界的一切萬法都沒有作用,也沒有體性;「法」是相,相只是呈現而已,它沒有作用,也沒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例如麥克風在這裏,它對于錄音機「不相知」,錄音機和麥克風只是相,它們彼此間沒有作用,一有作用就有連接了,那就應該相知,而非不相知了。

  這裏先總答「諸法無作用」,法就變成一切相,相在那個地方當然無作用的連系,更不知「體性」是一體。就體性來講是一體,從事相上來講是獨立的,以作用來說則是有連系。

  這裏你可以看到,諸法的「相」是第六意識作用的範圍,諸法的「作用」是第七識(末那識)的作用範圍,諸法的「體性」是第八識(阿賴耶識)的作用範圍。所以第六意識、第七識、第八識都是獨立的,連接的關鍵就在第七意識,因第七意識的作用才把意識的分別跟阿賴耶的體性連接在一起。

  這樣講,語言中的毛病相當多,但我們只是約略將概念提一下,因爲阿賴耶識不能講體性,可是它本身是體大、相大、用大,所以這樣講也沒錯。假如講體性的話,它就是真如用;講相大的話,又跑到第六意識的分別;講用大的話,又跑到末那識的作用上去。所以我們通常把它分開,六、七、八就是相大、用大、體大。

  以這裏的經文來講,諸法是第六意識,它無作用。沒有第七識、第八識,它所呈顯、分別的色、聲、香、味、觸、法「各各不相知」,每一個都不相知。從第六意識所分別的部份,各各不相知;從第六意識所在的立場來看,它跟第七識、第八識也不相知。

  接下來的經文是分別舉例說明。「譬如河中水,湍流競奔逝,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譬如河中水,一直湍流往前奔去,可是水的每一滴,各各不相知。這個例子講得很好,這些東西要讓它發揮妙用的話,經文必須常常讀誦、思惟,才能將此境界善加運用。

  就水來看,河水是一體的,可是若以水滴來講,則每一滴皆互相獨立,假如再分析下去,水分子個個都獨立,但各各都不相知。我們一般對水的感覺是他千百年來都連成一體,你看長江水經年累月流,好像從天邊海角連成一氣似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都連在一起,從未斷過。以「從未斷過」的立場來看,你會以爲「它」應該各各皆相知,其實不然。就「分子」、微觀的立場,它各各不相知。

  生命的洪流亦然!出生以來就一直以爲它連在一起:元旦、初二、初叁……,早上一點、兩點、叁點……,第一秒、第二秒、第叁秒……,好像都連在一起,都是一體,但事實上前一刻不知下一刻,前一分鍾不知下一分鍾,前一秒不知下一秒,怎麼說是連在一起?怎會互相知道呢?

  我們現在有後往前看好像都知道,事實上都是單行道。譬如昨天你能不能預知現在?上個月你在這裏上課,能否預知這個月的課會有這個變化?眼前你能否預知下個月我是否准時出現?恐怕下個月你自己就忘了。爲什麼?各各不相知。

  現在用意識形態,感覺可以控製明天、下個月或明年,但那都只是含糊籠統的概念而已,你不知其中的變化。生命之流與河中的水一樣,湍流競奔逝,持續往前去,各各不相知。社會潮流這個「流」很有意思,大家好像都一樣,可是人人彼此都不知道。下課後大家各奔東西往何處去?每一個體間互相都不知道,這叫「各各不相知」。爲什麼呢?「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這是總說的「理」,河中水是「事」,拿這個「事」來印證「理」。

  「亦如大火聚,猛焰同時發,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你看火把的每一個火焰都是各奔自己的前程,火焰過了就沒了,火焰與火焰之間各各不相知。諸法也一樣,彼此間互相不知道,就像我們一個念頭起,另一個念頭又起,彼此間互不相知。爲什麼?「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你是否碰過一種很喜歡講話,卻又語無倫次,毫無章法可言的人。他前面所講的和結束時所談的內容完全是兩回事,還真是「各各不相知」,可是他自己不知道。人的心念很複雜,留意看看,坐在那裏半個鍾頭,你不知胡思亂想多少事,念頭與念頭間互相都沒關系。若要從中找出一個關系來,實在是自尋煩惱,因爲他們本來就各各不相知。

  以上所舉的例子都不難,從生活中實際去體驗,深入微細處,對智慧與覺悟有很大的幫助。

  「又如長風起,遇物鹹鼓扇,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長風」就是起大風了,它遇到每一個東西都有反應,就像扇子的搖動;插在路邊的旗子,風一吹,每支旗子都跟著搖擺,但旗子與旗子之間彼此不相知。

  人類由于汲汲于尋找前因,所以煩惱即起,這也是知識分子最大的毛病。科學家有所謂理論科學家和實驗科學家,兩者各有其煩惱。理論科學家追求統一、一致性,假如沒有一致性的理論诠釋,理論難以成立,所以他們忙著尋找共同的原則或一致性。實驗科學家則是透過這一致性的東西來推動實際上的事相,他拿這個「一致」來創造、發明多樣性的産品,而那多樣性的産品彼此間互不相知。理論性那個一致性是體性相同,一個原則指導多樣性的産品,其實每一樣産品都具備一個共同的原則。

  像我們外行人看電子産品真是千奇百怪,它從一致性所展開的,簡直千變萬化,但這千變萬化出來的東西互不相知,而彼此間卻又有個共同的原則。前面提到河水,它的那個「流」就是一致性,這一致性裏,每一水滴、每一個水分子,各各不相知。

  電子産品雖然看起來千奇百怪,其實它也是個「流」,從最早的真空管到現在的IC芯片一路走來,它就是一個「流」。每個産品不過是個分子,分子與分子間根本不知道。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相。它能不能溝通起來呢?可以!麥克風、錄音機、錄像機、放大器……,彼此間可以溝通,那就是作用。作用當中的關系連接,就靠一致性的原則,亦即電子理論。裏面的種種程序是透過數學精密計算出來的,沒有這個原則存在,種種東西就無法研創出來。由此可知,就體性、作用來講,應該可以互相知道,就相上來看,則是互相不知道。所以「心性是一」,講的是原則性;「雲何見有種種不同境界」,那就是相所顯現的,這地方你就可以感受到了。

  「又如衆地界,展轉因依住,各各不相知,諸法亦如是。」地上這些東西叫作「衆地界」,它們彼此依靠,但互不相知。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生態平衡,在那平衡的境界裏,生物間彼此互相依賴。譬如動物拉的屎尿,經過微生物腐化處理而成爲植物的養分;植物吸收養分後,長出花果、嫩葉而成爲動物的食物……,這本身即是一個循環,「展轉因依住」。動物、植物、臭蟲、微生物,稱作「衆地界」,它們彼此間互相依賴而構成一個平衡的生態,但其中每一分子「各各不相知」,各自過自己的生活。

  某個區域裏各種不同的生物構成一個生物族群,你不能將其中任何一個生物消滅或無謂地增加,否則就會破壞平衡。生態此一道理,釋迦牟尼佛早在兩、叁千年前就已了知,比現代生物學家還清楚,他知道裏面的每一個因素、每個分子「各各不相知」。如今臺灣的老鷹幾乎被捕光了,結果造成松鼠過多而危及整個森林,整個生物族群也跟著失去平衡。加上近幾年來的濫砍濫伐,更是把整個自然生態給破壞了,就想把我們賴以生存的土地給毀了一樣,哪還有立足之地?

  生物界、自然本身,它互不相知,正因如此,它的自然狀態會得到一種和諧與平衡。從這點來看,我們的生活、修行不也是要達到此種境地?我們修行都有個目標,就像人類生而爲某種目標…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二章 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