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問明品講記【八】
海雲繼夢解華嚴
第一章 文殊叩覺首——智慧的作用與覺悟的展現
〈菩薩問明品〉在《六十華嚴》叫作〈菩薩明難品〉,「問明」是從正面問清楚的意思,而「明難」則是答複質問;「明」是明白,「難」是質問。這品經是文殊師利菩薩分別對九位菩薩發問,九位菩薩分別作答完畢以後,再一起問文殊師利菩薩。菩薩間如此互相問難,故稱「菩薩問明」。這部份屬信位(菩薩信心的建立);信位的「解」在〈菩薩問明品〉,「行」在〈凈行品〉,成就的德行在〈賢首品〉,所以這叁品(解、行、德)是連在一起的;解以後才能行,行以後才有結果。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言:「佛子!心性是一,雲何見有種種差別?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爾時」是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成道、夜睹明星的那時候,而非接續前面經文所談到的時段。大家讀《華嚴經》一定要具備這樣的理念,經文這樣一品一品下來,會讓你産生好似連續劇一幕的錯覺。其實它像一幅畫,所有境界一體映現,經文只是诠釋那個畫面,所以談境界感受時,指的就是那個畫面。
如果你是用「了解它的意義」來讀《華嚴經》,那就會理解成:經文講完這一個又接著講那一個。經文這樣呈現並沒錯,但那個境界、狀態,就像看一幅畫,它是一時炳然齊現,我們必須能夠加以感受。而現在,爲了解說那幅畫,所以只能一部份一部份地來講,因此變得好像有前後次第之分,實際上沒有。這是「爾時」的意義。
「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看起來好像是兩個菩薩在對答,其實它是指我們生命中的兩個因素(性德)在互相激蕩——文殊菩薩表智慧,覺首菩薩表覺悟,「文殊師利菩薩問覺首菩薩」,即是以生命中智慧這個性德來叩問(或激蕩)覺悟這個性德。
那麼,智慧的作用在哪裏?覺悟又怎麼展現呢?文殊菩薩的「問」即智慧的作用,覺首菩薩的「答」則是覺悟的展現。讀佛經千萬不要擬人化,否則就會變成演雙簧似的,兩人在那邊一問一答,這樣就感受不到其真正意涵,生命因素相互間的組合關系更難以體會到了,徒見文字表相的意義。
其次,文殊菩薩和覺首菩薩除了表我們的生命因素外,還蘊含哪層意義?其實這些生命因素人人皆具,但顯現出來的部份則因人而異(佛境界則是完全顯現),它像一股暗流在我們生命中流動、存在著,可是我們本身感受不到,若能感受得到,即稱得上「法身大士」。
修行進入信位菩薩後,這股流動便能感受到,但尚未有法身大士那般清楚。信位菩薩就在訓練自己去感受這股生命因素流動的情況,這當中你會感覺貪、瞋、癡等不良因素的作用,此時即可予以斷除、舍棄;你同樣也會感受到戒、定、慧等生命因素的流動,這時便可開始加以培養。如此,生命中的惡因素便會逐漸淘汰,善因素會一直增長。信位菩薩的生命狀態可以由此去感受。
法身大士(十住位以上的菩薩)不止這樣培養而已,他性德已經開始呈現出來,盡管呈現的程度還存在著差異性。這部份也可讓我們感受到真正的佛法絕不是一般民間信仰講的那些東西,而且程度再高的學者也難以體驗這部份,或許從文字相上可以提到一些,但生命本質的內涵他感受不到。佛法的殊勝就在這裏,因爲他談的是我們內心深處最微細、最具體的部份,除了佛法、佛經外,你再也無從覓得其它門徑。
爲何「佛寺門中,福田第一」?因爲每個人的內心裏都有覺悟的認知,佛寺正是開發每一個人善良、純潔生命因素的地方,所以說它最殊勝、最清淨。當我們具備了這個認知,便會發覺生命的質量已經和佛寺外的完全不同,這是一個很大的差異。恭敬叁寶的福德、功德會那麼大,原因就在這裏。
文殊菩薩叩(激蕩)覺首菩薩,也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在激蕩「覺悟」時,發生一個最重要的根本問題,智慧已經感受到「心性是一」,而爲何我們見到的境界有種種的不同?
「心性是一」講的是性起法界,「見有種種差別」則是緣起法界,文殊菩薩這個「問」幫我們提出來——爲何有性起、緣起的對立?——它主要是問這個。這些都是菩薩講的,大家要懂得它的法義,而不是只看到文字相,華嚴的理論結構所真正談的就是性起、緣起的對立。修行到達信位時也會有這種情況,因爲他已經在名相上通達什麼是「性起法界」、「緣起法界」,可是再仔細想想,「不對啊,既然性起、真如是一,爲何在緣起有種種不同呢?」
「所謂往善趣、惡趣,諸根滿缺……。」「善趣」在十法界裏屬于「四聖」的部份,「惡趣」則屬于「六凡」。我們一般所言之「善趣」乃指人天,「惡趣」乃指叁惡道,兩者有差別。有的在善道,有的在惡道;有的有福報,有的沒福報;有的四肢健全、五官具足,有的殘廢,攣躄背偻,瞎眼耳聾,這都屬「諸根滿缺」的範圍。爲何有的人諸根圓滿具足,有的人有缺陷呢?心性是一,展現出來的境界應該一樣啊,爲何見到的境界有種種不同?
「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受生」是指出生到哪個地方去。既然有四聖六凡,受生就有種種不同。我們大家都是在人道,當然是相同,但跟畜生道、惡鬼道就不同,所以說「受生同異」。這些境界中又有種種的不同,以人來講,有端正的、有醜陋的,有的很好,有的不好,苦樂皆不同。這種端正、醜陋是怎麼産生的呢?苦樂不同的差別在哪裏?
「業不知心,心不知業」,「業」是指我們受苦的境界、境界相;業不了解心,心也不了解業。它這裏講的很理智,與我們一般那種混雜的想法不同。「業」既然已經現前了,心應該要知道,可是事實上,很多人在業報現前受苦時,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受苦;有些也不知是怎麼享樂的,像貴賓狗、波斯貓,福報現前時未必知道。同樣的,墮落到餓鬼道受苦受難時,根本就不知道;天人在天上享受福報,也沒幾個知道自己在享福報,多半認爲理所當然。這時所現的種種苦業、福業,純粹屬于慣性的接納。一個命運乖舛的人,難以感受幸福的生活;一個生活很幸福的人,則是禁不起挫折和打擊。這些人的生活都是單面式的,無法雙面了知,所以當你就全盤了解的方式去跟他談時,他沒辦法接受,此即是「業不知心,心不知業」的現象。
心是可以呈現的,但在緣起法界呈現不出來,所以業不知道心,心不知道業,業便很自然地走。當你能很明白地呈現出「哪個是業,哪個不是」,這時至少已是法身大士,能很清楚了達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的現象,這這個境界已經相當高了。絕大部份的人都是懵懵懂懂,認爲境界本來就如此,一旦有不應發生的境界産生時,他會下個結論:「真是沒有天理!」就這麼一句話帶過去,也不知原因是什麼。這就是走在單行道上,只知向前,不知向後看。
事實上我們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對于所有境界不能了解,反過來,境界也不知心,這時心和境是對立的。智慧告訴我們,「心性是一」,心、境應該合一才對,爲什麼反而都對立起來呢?「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這個「受」是一個代表,是指五蘊(色受想行識)的部份。五蘊怎麼來的不知道,反正五蘊已經現前了,這叫「受不知報」;也是「報」與「受」的對立,五蘊中的受是感受,感受怎麼産生你不知道。在覺知的領域我們稱「感受」,一般凡夫境界就叫「享受」。這種文字上的差異,事實上也揭示了彼此間的不同。
「行」有些不好解釋,它是自然運行、存在的那個部份,譬如血液循環、大氣運行、地球繞著太陽跑、月亮繞著地球跑……等等都是。這裏面牽涉到一個問題,這個「行」當中有些並非由我們人體所謂的自主神經主宰,而是非自主神經主宰,是處在不知不覺的狀態下,這裏你就可以感受大何謂「受不知報」了。
識性的作用也一樣,意意識形態已經形成,你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譬如很多人書讀得很痛苦,大學畢業就不再進修,即使有,也是應景式的,不能真正感受到爲何讀書。真的不想讀書其實可以先去工作,等到想讀書時再回學校。當你將社會經驗帶到學校時,成長會很快,如此讀書、學業和生活便可融爲一體。
我們都把讀書和工作變成業力了,生活當然枯燥。你想喘口氣,聽聽音樂看看畫展都沒時間,毫無真正的生活。臺灣很多人活得像機器人,關鍵就在這裏,這是一種意識形態,真正的生活、工作、讀書反而不能銜接。是不是長期以來的教育製度把我們塑造成這個樣子?你有沒有辦法在讀書當中培養遊戲的心情,在遊戲中培養知識的成長?
你會發現,從生活中體驗學來的特別讓你喜歡。很多人有這種感覺,學校教的那套,社會根本用不到。老師教學生不要貪汙,卻有…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一章 文殊叩覺首——智慧的作用與覺悟的展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