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问明品讲记【八】
海云继梦解华严
第一章 文殊叩觉首——智慧的作用与觉悟的展现
〈菩萨问明品〉在《六十华严》叫作〈菩萨明难品〉,「问明」是从正面问清楚的意思,而「明难」则是答复质问;「明」是明白,「难」是质问。这品经是文殊师利菩萨分别对九位菩萨发问,九位菩萨分别作答完毕以后,再一起问文殊师利菩萨。菩萨间如此互相问难,故称「菩萨问明」。这部份属信位(菩萨信心的建立);信位的「解」在〈菩萨问明品〉,「行」在〈凈行品〉,成就的德行在〈贤首品〉,所以这三品(解、行、德)是连在一起的;解以后才能行,行以后才有结果。
尔时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言:「佛子!心性是一,云何见有种种差别?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智不知境,境不知智。」
「尔时」是指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夜睹明星的那时候,而非接续前面经文所谈到的时段。大家读《华严经》一定要具备这样的理念,经文这样一品一品下来,会让你产生好似连续剧一幕的错觉。其实它像一幅画,所有境界一体映现,经文只是诠释那个画面,所以谈境界感受时,指的就是那个画面。
如果你是用「了解它的意义」来读《华严经》,那就会理解成:经文讲完这一个又接着讲那一个。经文这样呈现并没错,但那个境界、状态,就像看一幅画,它是一时炳然齐现,我们必须能够加以感受。而现在,为了解说那幅画,所以只能一部份一部份地来讲,因此变得好像有前后次第之分,实际上没有。这是「尔时」的意义。
「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看起来好像是两个菩萨在对答,其实它是指我们生命中的两个因素(性德)在互相激荡——文殊菩萨表智慧,觉首菩萨表觉悟,「文殊师利菩萨问觉首菩萨」,即是以生命中智慧这个性德来叩问(或激荡)觉悟这个性德。
那么,智慧的作用在哪里?觉悟又怎么展现呢?文殊菩萨的「问」即智慧的作用,觉首菩萨的「答」则是觉悟的展现。读佛经千万不要拟人化,否则就会变成演双簧似的,两人在那边一问一答,这样就感受不到其真正意涵,生命因素相互间的组合关系更难以体会到了,徒见文字表相的意义。
其次,文殊菩萨和觉首菩萨除了表我们的生命因素外,还蕴含哪层意义?其实这些生命因素人人皆具,但显现出来的部份则因人而异(佛境界则是完全显现),它像一股暗流在我们生命中流动、存在着,可是我们本身感受不到,若能感受得到,即称得上「法身大士」。
修行进入信位菩萨后,这股流动便能感受到,但尚未有法身大士那般清楚。信位菩萨就在训练自己去感受这股生命因素流动的情况,这当中你会感觉贪、瞋、痴等不良因素的作用,此时即可予以断除、舍弃;你同样也会感受到戒、定、慧等生命因素的流动,这时便可开始加以培养。如此,生命中的恶因素便会逐渐淘汰,善因素会一直增长。信位菩萨的生命状态可以由此去感受。
法身大士(十住位以上的菩萨)不止这样培养而已,他性德已经开始呈现出来,尽管呈现的程度还存在着差异性。这部份也可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佛法绝不是一般民间信仰讲的那些东西,而且程度再高的学者也难以体验这部份,或许从文字相上可以提到一些,但生命本质的内涵他感受不到。佛法的殊胜就在这里,因为他谈的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微细、最具体的部份,除了佛法、佛经外,你再也无从觅得其它门径。
为何「佛寺门中,福田第一」?因为每个人的内心里都有觉悟的认知,佛寺正是开发每一个人善良、纯洁生命因素的地方,所以说它最殊胜、最清净。当我们具备了这个认知,便会发觉生命的质量已经和佛寺外的完全不同,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恭敬三宝的福德、功德会那么大,原因就在这里。
文殊菩萨叩(激荡)觉首菩萨,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智慧」在激荡「觉悟」时,发生一个最重要的根本问题,智慧已经感受到「心性是一」,而为何我们见到的境界有种种的不同?
「心性是一」讲的是性起法界,「见有种种差别」则是缘起法界,文殊菩萨这个「问」帮我们提出来——为何有性起、缘起的对立?——它主要是问这个。这些都是菩萨讲的,大家要懂得它的法义,而不是只看到文字相,华严的理论结构所真正谈的就是性起、缘起的对立。修行到达信位时也会有这种情况,因为他已经在名相上通达什么是「性起法界」、「缘起法界」,可是再仔细想想,「不对啊,既然性起、真如是一,为何在缘起有种种不同呢?」
「所谓往善趣、恶趣,诸根满缺……。」「善趣」在十法界里属于「四圣」的部份,「恶趣」则属于「六凡」。我们一般所言之「善趣」乃指人天,「恶趣」乃指三恶道,两者有差别。有的在善道,有的在恶道;有的有福报,有的没福报;有的四肢健全、五官具足,有的残废,挛躄背偻,瞎眼耳聋,这都属「诸根满缺」的范围。为何有的人诸根圆满具足,有的人有缺陷呢?心性是一,展现出来的境界应该一样啊,为何见到的境界有种种不同?
「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受生」是指出生到哪个地方去。既然有四圣六凡,受生就有种种不同。我们大家都是在人道,当然是相同,但跟畜生道、恶鬼道就不同,所以说「受生同异」。这些境界中又有种种的不同,以人来讲,有端正的、有丑陋的,有的很好,有的不好,苦乐皆不同。这种端正、丑陋是怎么产生的呢?苦乐不同的差别在哪里?
「业不知心,心不知业」,「业」是指我们受苦的境界、境界相;业不了解心,心也不了解业。它这里讲的很理智,与我们一般那种混杂的想法不同。「业」既然已经现前了,心应该要知道,可是事实上,很多人在业报现前受苦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受苦;有些也不知是怎么享乐的,像贵宾狗、波斯猫,福报现前时未必知道。同样的,堕落到饿鬼道受苦受难时,根本就不知道;天人在天上享受福报,也没几个知道自己在享福报,多半认为理所当然。这时所现的种种苦业、福业,纯粹属于惯性的接纳。一个命运乖舛的人,难以感受幸福的生活;一个生活很幸福的人,则是禁不起挫折和打击。这些人的生活都是单面式的,无法双面了知,所以当你就全盘了解的方式去跟他谈时,他没办法接受,此即是「业不知心,心不知业」的现象。
心是可以呈现的,但在缘起法界呈现不出来,所以业不知道心,心不知道业,业便很自然地走。当你能很明白地呈现出「哪个是业,哪个不是」,这时至少已是法身大士,能很清楚了达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的现象,这这个境界已经相当高了。绝大部份的人都是懵懵懂懂,认为境界本来就如此,一旦有不应发生的境界产生时,他会下个结论:「真是没有天理!」就这么一句话带过去,也不知原因是什么。这就是走在单行道上,只知向前,不知向后看。
事实上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心对于所有境界不能了解,反过来,境界也不知心,这时心和境是对立的。智慧告诉我们,「心性是一」,心、境应该合一才对,为什么反而都对立起来呢?「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这个「受」是一个代表,是指五蕴(色受想行识)的部份。五蕴怎么来的不知道,反正五蕴已经现前了,这叫「受不知报」;也是「报」与「受」的对立,五蕴中的受是感受,感受怎么产生你不知道。在觉知的领域我们称「感受」,一般凡夫境界就叫「享受」。这种文字上的差异,事实上也揭示了彼此间的不同。
「行」有些不好解释,它是自然运行、存在的那个部份,譬如血液循环、大气运行、地球绕着太阳跑、月亮绕着地球跑……等等都是。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这个「行」当中有些并非由我们人体所谓的自主神经主宰,而是非自主神经主宰,是处在不知不觉的状态下,这里你就可以感受大何谓「受不知报」了。
识性的作用也一样,意意识形态已经形成,你不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譬如很多人书读得很痛苦,大学毕业就不再进修,即使有,也是应景式的,不能真正感受到为何读书。真的不想读书其实可以先去工作,等到想读书时再回学校。当你将社会经验带到学校时,成长会很快,如此读书、学业和生活便可融为一体。
我们都把读书和工作变成业力了,生活当然枯燥。你想喘口气,听听音乐看看画展都没时间,毫无真正的生活。台湾很多人活得像机器人,关键就在这里,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真正的生活、工作、读书反而不能衔接。是不是长期以来的教育制度把我们塑造成这个样子?你有没有办法在读书当中培养游戏的心情,在游戏中培养知识的成长?
你会发现,从生活中体验学来的特别让你喜欢。很多人有这种感觉,学校教的那套,社会根本用不到。老师教学生不要贪污,却有…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一章 文殊叩觉首——智慧的作用与觉悟的展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