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一章 文殊叩觉首——智慧的作用与觉悟的展现▪P2

  ..续本文上一页校长因为贪污而下台。学校总是标榜「爱的教育」,但若没跟随老师补习,可能就被另眼对待。为人师表者,心口不一,讲的和做的背道而驰,学生将来出社会怎么办?无所适从!那就完全脱离了生活。此即「受」与「报」之间的一种对立,在这时代里太清楚了。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这部份是讲心和受的对立。「受」应是「心」所呈现的,例如榴莲是水果之王,有好多人很喜欢吃,可是也有人闻到那个味道就觉得恶心。就榴莲的境界来讲是「一」,为什么会有两种迥然不同的反应?榴莲应是从心显现出来的,心与榴莲应是一,怎么会变成二?这就是告诉我们「受」(境界展现的部份)并非「心」所呈现的。换句话说,受与心之间没有连在一起。

  

心与受既然是对立,受与报也对立,那心和报是不是同一个?也不一样。这地方讲的「受」可说即是业报,「报」则是业报呈现的部份,呈现本身是中立的,没有喜欢、是非、善恶的区别。

  

心只是呈现,报也是呈现,不同的是「报」的呈现是针对业的部份来讲,心比报的呈现更广,心的呈现是相当广的。

  

照理讲心与呈现的境界乃是一体,因为外面的境界是内心展现的一种延伸,但我们凡夫没办法交融一起。心能够知道它的呈现,这时两者才能交融一体,否则两者就分开独立了,这就是「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受与报也有类似情形。受还是五蕴的业报,这个业报是指「事相」的部份;报比较狭义,属于「作用」的部份,而心就变成是本体了。这里面是讲「相」和「用」的对立,以及「相」与」「体」的对立。

  

「因不知缘,缘不知因」,这是讲因、缘的对立,讲因、缘两个东西完全无关。这里我们要分两部份来谈:第一个部份,什么叫因,什么叫缘?这部份一般人常常弄不清楚。譬如有个朋友来找你,说股票涨到一万多点,要你赶快投入,结果你一投入后就一路滑到两千点,本来有一千多万,现在只剩二十几万。你说都是那位朋友害的,那他就是恶因。各位,这不叫「恶因」,顶多叫「恶缘」,因为你那个朋友叫你买股票只是个缘而已。

  

「因」在哪里?你前辈子种的叫「远因」,「近因」是现在这个经济环境所显现出来的假相,你却把它当真了。找上你的人只是个缘,而整个经济环境属「近因」,「远因」在于你根本没福报。这时也可能产生另一种现象:生一场病把钱花光光,或者遭窃、绑票等。你会发现,股票市场特别兴盛时,绑票或意外事件也特别多,这表示有的人虽然有赚钱的福报,但也同时有灾难的业力,那个业力会把福报消耗掉,这便是真正的「因」,只是看他碰到什么缘出现而已;假如没那个缘,也不会有那个事发生。

  

有「因」的人,如果因很弱,缘很强时,这种现象才会出现。假如因很强,缘只要一点点就会动了。买股票亏本的人,通常「因」比较弱,「缘」比较强,因为是经由朋友耸动才买的。有些人则是本来很有钱,后来因为生病而把家产花光光,这种情形是「因」比较强,「缘」比较弱。

  

有个人去钓鱼,整天都钓不到,收竿时突然钓到一条大鱼,好高兴,晚上便集合两家人庆祝一番。正当大家吃得兴高采烈时,他突然喉咙被鱼刺哽住,怎么弄都弄不出来,医生说必须开刀才能取出,但可能会因此暗哑或死亡。怎么办?只好求佛菩萨了。于是发愿念十万声「地藏王菩萨」,结果念到五、六万声时鱼刺不见了。这就是他过去的因很强,现在的缘很弱,这种情况照样会耗掉财产。但因他有好因缘,有善知识告诉他念「地藏王菩萨」,是否地藏王菩萨感应而化解一劫,我们不知道,但他钱实在也花的差不多了。换言之,即是业消了鱼刺便消,业不消鱼刺不会消。这就是因、缘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份要谈的是,「因」是否有办法确定「缘」怎么起作用?没办法!所以人生应谨记:一、不造来世因。过去因已经造了,这暂且不管,今生绝不再造恶缘,这部份得自己去留意。譬如投资事业,别找风险太高的,且切忌贪心,否则恶缘可能就出现。其次,损友少交,多接近良师益友,如此恶缘便会远离,恶因自然难以现前。

  

二、要广结善缘。不管善因强或弱,善缘愈多,善果就愈容易成就。我们从这里慢慢去体会世间法所教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吃鱼、钓鱼都是小恶,但若恶因很重,它就现前了;莫因善小而不为,假若善因已经在那边等了,一点点善缘,果报当即现前。何时何地会得回报?不知道!但经常助人而不求果报,那就对了。虽然助人只是一个很小善因缘,但你过去的善因若是很强,善缘只要一点点,立刻便接上去了,善果马上兑现。「善因」假如现在没有成立,将来也会成立。同样的,「恶因」现在未成立,将来未必不成立。我们能否生生世世都很谨慎不让恶因现前?恐怕很难吧!

  

世尊往昔为童子时与族人放池水抓鱼群,世尊当时只是在旁观看,并且敲了鱼王的头三下。鱼王经百千劫,脱畜类而身为琉璃王,由于释迦族曾在琉璃王尚为鱼王时欺负他,所以他成为琉璃王后便誓愿消灭释迦族以雪其恨。世尊知道后,曾在兵道三阻王师,劝他尽释前嫌。琉璃王三次回师,最后终因心有不甘而第四度出兵,世尊知恶业难消,因此不再阻挡。琉璃王所带领的军队即当时的鱼群,捕鱼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位童子就是佛陀的前世,他虽未捕鱼,却也因为敲了鱼头而头痛三天。这是过去造的恶因,

  

「因」小,但「缘」很强,所以他在那时候头很痛。

  

世尊的过去生并未留意到这一点,所以未将此一恶因除掉。现在我们回头来看,学佛人该怎么攘除恶因呢?忏悔!忏悔有两个工作:一是「后不复造」,过去的恶因已经造了,没办法,至少今后不再犯,此属消极面;二是「恒守凈戒」,守凈戒可以增加福德。这两者交融在一起,会产生一股正面的力量。

  

忏悔通常包含两部份:一是别忏,一为总忏。别忏是个别忏悔,又叫事忏。个个人所反省到的,或看到别人做的,皆属个别事相。譬如自己做了坏事,针对此事来忏悔;看到人家做坏事,想想自己过去生也可能作过同类的事,只是如今进步了,不做那些坏事,所以这部份也要忏悔。这是别忏的方法。

  

有的人可能认为「我才不可能做那些坏事」,要知道,往昔的你一定曾经住过地狱,当过饿鬼或畜生,可见也会造过同样的业。那些业虽然报尽了,可能还有某些余报未到,只因恶缘未至,可是恶因毕竟尚未除尽啊!所以看到外面显现那些造恶的现象,就要自我忏悔。

  

总忏又称理忏,亦即针对「全部的」,譬如烧杀掳掠的情况,你可能认为自己不曾当过强盗,既非李自成、张献忠,也非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哪可能做出烧杀掳掠的事?告诉你,以前你可能确实做过贼头,只是现在不知而已。不管如何,我们都从此处做个理上总忏。

  

前几年美国发生的戴维教派狂热事件,放火把小孩烧掉了。你说:「我才不可能做这种事!」可是那事相现前让你看到,就表示你过去具有此因,否则那个事相不会现前,即便发生了,你也不会知道。现在满街都是色情广告,心性清净的人即便看到了,也只是瞄一眼就过去了,心境不至于产生太大的涟漪或污染,但对世间凡夫来说,可能会促使他产生某种行动。

  

由此可知,因、缘当中的关键,就在我们的定力修为上,而忏悔则是一项主要且重要的工作。过去因怎么形成,我们现在不知,但现在的缘不要让它现前,未来的因也不要种。

  

当今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忏悔」,此一修法即〈三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四正勤」:一、为除断已生之恶而勤精进;二、为使未生之恶不生而勤精进;三、为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进;四、为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长而勤精进。过去造的恶业要尽量消除,未造的业不造;未造的善要赶快做,已做的善要赶快增长。这种心境就是所谓的忏悔,四正勤即是正确的精进。善恶之间就由此来分辨。

  

因、缘本身有没有相关连?一定有!但一般人蒙昧不知,故云:「因不知缘,缘不知因」。整个法界里这些都相关,好比「水就湿、火就燥」一样,火一定向干燥之处走,水一定往湿处流,这「干」和「湿」乃是缘,「火」和「水」乃是因。火和水,它干与湿是知道的,但我们为何不知道呢?那是智慧啊!因、缘之间有这样一种状况。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境、智也一对。「华严」里面讲十对,这个也是一对。「智」在普贤行愿力里叫作「自证智力」,「境」则是「境缘法力」;自证智力是自己能证的智慧,境缘法力是所证的境界。他的意思是:我的智慧与我所见到的境界,两者应该是一,不是二。现在智慧不知境界,境界不知道智慧,就表示智慧与境界是相对立的。在缘起法界里是这样对立没错,可是在性起法界两者则是合一的。

  

譬如某些人家里整理得井然有序,你一进屋就感觉很舒适;有的人却从不整理,永远乱七八糟,他的生活习惯停在那个地方,由此便可知这些不同的人境界与智慧到哪里了。那个境界所呈现的,恰好是你智慧的程度,智慧有多高,呈现的境界就有多高。境界、智慧愈高的人,他愈能够清楚自照;境界、智慧愈低的人,他对于本身的低劣毫无所觉。

  

以「心性」的立场来讲,不管世间人显现的聪明才智有多高,生活环境有多优雅,和天上一比,都属低劣的。就像娑婆世界再好,相对于极乐世界而言,就都不好;极乐世界再好,相对于袈裟幢世界,那就好比娑婆世界看极乐世界一般。有这些比较的情况来看,你会发现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佛法里谈的智慧。并非一般世间所标榜的那种聪明才智。

  

那么,这个智慧到底指的是什么?它是指我们对生命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本然现象若是感受不到,那就谈不上有智慧。世间的聪明才智是博闻强记,反应敏捷,可是佛法的智慧指的是对生命存在的感受力。

  

生命存在的感受,简单定义,即是指「向内观照」的部份。所谓向内观照,并非闭起眼睛然后观想身体的内在,而是指六根接触六尘时,对于生命力的体验何在。重点在这里,千万别被文字相给转了。

  

一般家庭难免会插上几盆花、挂几幅画,甚至养几只小动物来妆点居家环境,那就是一种生命力的展现。家里愈没这些东西的人,生活定然愈枯燥,而且家庭生活也愈没有人情味。很多人喜欢买八骏图、鱼跃龙门图等,为什么?那是一种生命力的投射。你说拿掉行不行?当然可以。无妨嘛!

  

有位朋友在家里的一片外墙上,镶嵌了一片透明玻璃,从那儿望出去,就是一幅活的山水画,景致天天变化,他经常坐在那幅活的山水画前品茗赏景。这便是生命力的展现,写书法、泡茶、插花……等亦然,这部份能体会就叫「有智慧」。真正的智慧并非指世事锱铢必计、精明能干的那种聪明才智,这种世智辩聪只会徒增烦恼而已。

  

生活就是要能如此感受生命的存在!修行人并非不能接触大自然,否则为何所有丛林几乎都盖在山郊野外,古来的名山古刹不都位于风景优美之处吗?那就是要展现其生命力啊!修行人难道要每天戴着安全帽、口罩修行吗?与外界接触,本身就要有拣择能力。既然有那么好的环境,内心就必须开展,否则和豪宅里的贵宾狗无异,终难体会环境的殊胜。

  

智与境应该合一,然而现在你为何无法合一?这里都用对立法来谈。它首先说「心性是一」,那为何所见境界有种种差别?他用心性与境界的对立作为总说;其次以「诸根满缺、受生同异、端正丑陋、苦乐不同」这种对立作第二次阐述;第三举「业不知心,心不知业;受不知报,报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的例子,说明实际对立的情况,从智慧和觉悟之间,体会到性起、缘起两者到底是圆融抑或对立?它从这个地方提出问题来让我们了解。以上是从智慧面来看的,以下则从觉悟面来看。 待续

  

《海云继梦解华严 菩萨问明品讲记 - 第一章 文殊叩觉首——智慧的作用与觉悟的展现》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