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一章 文殊叩覺首——智慧的作用與覺悟的展現▪P2

  ..續本文上一頁校長因爲貪汙而下臺。學校總是標榜「愛的教育」,但若沒跟隨老師補習,可能就被另眼對待。爲人師表者,心口不一,講的和做的背道而馳,學生將來出社會怎麼辦?無所適從!那就完全脫離了生活。此即「受」與「報」之間的一種對立,在這時代裏太清楚了。

  

「心不知受,受不知心」,這部份是講心和受的對立。「受」應是「心」所呈現的,例如榴蓮是水果之王,有好多人很喜歡吃,可是也有人聞到那個味道就覺得惡心。就榴蓮的境界來講是「一」,爲什麼會有兩種迥然不同的反應?榴蓮應是從心顯現出來的,心與榴蓮應是一,怎麼會變成二?這就是告訴我們「受」(境界展現的部份)並非「心」所呈現的。換句話說,受與心之間沒有連在一起。

  

心與受既然是對立,受與報也對立,那心和報是不是同一個?也不一樣。這地方講的「受」可說即是業報,「報」則是業報呈現的部份,呈現本身是中立的,沒有喜歡、是非、善惡的區別。

  

心只是呈現,報也是呈現,不同的是「報」的呈現是針對業的部份來講,心比報的呈現更廣,心的呈現是相當廣的。

  

照理講心與呈現的境界乃是一體,因爲外面的境界是內心展現的一種延伸,但我們凡夫沒辦法交融一起。心能夠知道它的呈現,這時兩者才能交融一體,否則兩者就分開獨立了,這就是「心不知受,受不知心」。

  

受與報也有類似情形。受還是五蘊的業報,這個業報是指「事相」的部份;報比較狹義,屬于「作用」的部份,而心就變成是本體了。這裏面是講「相」和「用」的對立,以及「相」與」「體」的對立。

  

「因不知緣,緣不知因」,這是講因、緣的對立,講因、緣兩個東西完全無關。這裏我們要分兩部份來談:第一個部份,什麼叫因,什麼叫緣?這部份一般人常常弄不清楚。譬如有個朋友來找你,說股票漲到一萬多點,要你趕快投入,結果你一投入後就一路滑到兩千點,本來有一千多萬,現在只剩二十幾萬。你說都是那位朋友害的,那他就是惡因。各位,這不叫「惡因」,頂多叫「惡緣」,因爲你那個朋友叫你買股票只是個緣而已。

  

「因」在哪裏?你前輩子種的叫「遠因」,「近因」是現在這個經濟環境所顯現出來的假相,你卻把它當真了。找上你的人只是個緣,而整個經濟環境屬「近因」,「遠因」在于你根本沒福報。這時也可能産生另一種現象:生一場病把錢花光光,或者遭竊、綁票等。你會發現,股票市場特別興盛時,綁票或意外事件也特別多,這表示有的人雖然有賺錢的福報,但也同時有災難的業力,那個業力會把福報消耗掉,這便是真正的「因」,只是看他碰到什麼緣出現而已;假如沒那個緣,也不會有那個事發生。

  

有「因」的人,如果因很弱,緣很強時,這種現象才會出現。假如因很強,緣只要一點點就會動了。買股票虧本的人,通常「因」比較弱,「緣」比較強,因爲是經由朋友聳動才買的。有些人則是本來很有錢,後來因爲生病而把家産花光光,這種情形是「因」比較強,「緣」比較弱。

  

有個人去釣魚,整天都釣不到,收竿時突然釣到一條大魚,好高興,晚上便集合兩家人慶祝一番。正當大家吃得興高采烈時,他突然喉嚨被魚刺哽住,怎麼弄都弄不出來,醫生說必須開刀才能取出,但可能會因此暗啞或死亡。怎麼辦?只好求佛菩薩了。于是發願念十萬聲「地藏王菩薩」,結果念到五、六萬聲時魚刺不見了。這就是他過去的因很強,現在的緣很弱,這種情況照樣會耗掉財産。但因他有好因緣,有善知識告訴他念「地藏王菩薩」,是否地藏王菩薩感應而化解一劫,我們不知道,但他錢實在也花的差不多了。換言之,即是業消了魚刺便消,業不消魚刺不會消。這就是因、緣之間的關系。

  

第二部份要談的是,「因」是否有辦法確定「緣」怎麼起作用?沒辦法!所以人生應謹記:一、不造來世因。過去因已經造了,這暫且不管,今生絕不再造惡緣,這部份得自己去留意。譬如投資事業,別找風險太高的,且切忌貪心,否則惡緣可能就出現。其次,損友少交,多接近良師益友,如此惡緣便會遠離,惡因自然難以現前。

  

二、要廣結善緣。不管善因強或弱,善緣愈多,善果就愈容易成就。我們從這裏慢慢去體會世間法所教的,「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吃魚、釣魚都是小惡,但若惡因很重,它就現前了;莫因善小而不爲,假若善因已經在那邊等了,一點點善緣,果報當即現前。何時何地會得回報?不知道!但經常助人而不求果報,那就對了。雖然助人只是一個很小善因緣,但你過去的善因若是很強,善緣只要一點點,立刻便接上去了,善果馬上兌現。「善因」假如現在沒有成立,將來也會成立。同樣的,「惡因」現在未成立,將來未必不成立。我們能否生生世世都很謹慎不讓惡因現前?恐怕很難吧!

  

世尊往昔爲童子時與族人放池水抓魚群,世尊當時只是在旁觀看,並且敲了魚王的頭叁下。魚王經百千劫,脫畜類而身爲琉璃王,由于釋迦族曾在琉璃王尚爲魚王時欺負他,所以他成爲琉璃王後便誓願消滅釋迦族以雪其恨。世尊知道後,曾在兵道叁阻王師,勸他盡釋前嫌。琉璃王叁次回師,最後終因心有不甘而第四度出兵,世尊知惡業難消,因此不再阻擋。琉璃王所帶領的軍隊即當時的魚群,捕魚的村人就是現在的釋迦族,而那位童子就是佛陀的前世,他雖未捕魚,卻也因爲敲了魚頭而頭痛叁天。這是過去造的惡因,

  

「因」小,但「緣」很強,所以他在那時候頭很痛。

  

世尊的過去生並未留意到這一點,所以未將此一惡因除掉。現在我們回頭來看,學佛人該怎麼攘除惡因呢?忏悔!忏悔有兩個工作:一是「後不複造」,過去的惡因已經造了,沒辦法,至少今後不再犯,此屬消極面;二是「恒守凈戒」,守凈戒可以增加福德。這兩者交融在一起,會産生一股正面的力量。

  

忏悔通常包含兩部份:一是別忏,一爲總忏。別忏是個別忏悔,又叫事忏。個個人所反省到的,或看到別人做的,皆屬個別事相。譬如自己做了壞事,針對此事來忏悔;看到人家做壞事,想想自己過去生也可能作過同類的事,只是如今進步了,不做那些壞事,所以這部份也要忏悔。這是別忏的方法。

  

有的人可能認爲「我才不可能做那些壞事」,要知道,往昔的你一定曾經住過地獄,當過餓鬼或畜生,可見也會造過同樣的業。那些業雖然報盡了,可能還有某些余報未到,只因惡緣未至,可是惡因畢竟尚未除盡啊!所以看到外面顯現那些造惡的現象,就要自我忏悔。

  

總忏又稱理忏,亦即針對「全部的」,譬如燒殺擄掠的情況,你可能認爲自己不曾當過強盜,既非李自成、張獻忠,也非太平天國的洪秀全,哪可能做出燒殺擄掠的事?告訴你,以前你可能確實做過賊頭,只是現在不知而已。不管如何,我們都從此處做個理上總忏。

  

前幾年美國發生的戴維教派狂熱事件,放火把小孩燒掉了。你說:「我才不可能做這種事!」可是那事相現前讓你看到,就表示你過去具有此因,否則那個事相不會現前,即便發生了,你也不會知道。現在滿街都是色情廣告,心性清淨的人即便看到了,也只是瞄一眼就過去了,心境不至于産生太大的漣漪或汙染,但對世間凡夫來說,可能會促使他産生某種行動。

  

由此可知,因、緣當中的關鍵,就在我們的定力修爲上,而忏悔則是一項主要且重要的工作。過去因怎麼形成,我們現在不知,但現在的緣不要讓它現前,未來的因也不要種。

  

當今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忏悔」,此一修法即〈叁十七道品〉之第二行品「四正勤」:一、爲除斷已生之惡而勤精進;二、爲使未生之惡不生而勤精進;叁、爲使未生之善能生而勤精進;四、爲使已生之善能更增長而勤精進。過去造的惡業要盡量消除,未造的業不造;未造的善要趕快做,已做的善要趕快增長。這種心境就是所謂的忏悔,四正勤即是正確的精進。善惡之間就由此來分辨。

  

因、緣本身有沒有相關連?一定有!但一般人蒙昧不知,故雲:「因不知緣,緣不知因」。整個法界裏這些都相關,好比「水就濕、火就燥」一樣,火一定向幹燥之處走,水一定往濕處流,這「幹」和「濕」乃是緣,「火」和「水」乃是因。火和水,它幹與濕是知道的,但我們爲何不知道呢?那是智慧啊!因、緣之間有這樣一種狀況。

  

「智不知境,境不知智」,境、智也一對。「華嚴」裏面講十對,這個也是一對。「智」在普賢行願力裏叫作「自證智力」,「境」則是「境緣法力」;自證智力是自己能證的智慧,境緣法力是所證的境界。他的意思是:我的智慧與我所見到的境界,兩者應該是一,不是二。現在智慧不知境界,境界不知道智慧,就表示智慧與境界是相對立的。在緣起法界裏是這樣對立沒錯,可是在性起法界兩者則是合一的。

  

譬如某些人家裏整理得井然有序,你一進屋就感覺很舒適;有的人卻從不整理,永遠亂七八糟,他的生活習慣停在那個地方,由此便可知這些不同的人境界與智慧到哪裏了。那個境界所呈現的,恰好是你智慧的程度,智慧有多高,呈現的境界就有多高。境界、智慧愈高的人,他愈能夠清楚自照;境界、智慧愈低的人,他對于本身的低劣毫無所覺。

  

以「心性」的立場來講,不管世間人顯現的聰明才智有多高,生活環境有多優雅,和天上一比,都屬低劣的。就像娑婆世界再好,相對于極樂世界而言,就都不好;極樂世界再好,相對于袈裟幢世界,那就好比娑婆世界看極樂世界一般。有這些比較的情況來看,你會發現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佛法裏談的智慧。並非一般世間所標榜的那種聰明才智。

  

那麼,這個智慧到底指的是什麼?它是指我們對生命的感受!生命存在的本然現象若是感受不到,那就談不上有智慧。世間的聰明才智是博聞強記,反應敏捷,可是佛法的智慧指的是對生命存在的感受力。

  

生命存在的感受,簡單定義,即是指「向內觀照」的部份。所謂向內觀照,並非閉起眼睛然後觀想身體的內在,而是指六根接觸六塵時,對于生命力的體驗何在。重點在這裏,千萬別被文字相給轉了。

  

一般家庭難免會插上幾盆花、挂幾幅畫,甚至養幾只小動物來妝點居家環境,那就是一種生命力的展現。家裏愈沒這些東西的人,生活定然愈枯燥,而且家庭生活也愈沒有人情味。很多人喜歡買八駿圖、魚躍龍門圖等,爲什麼?那是一種生命力的投射。你說拿掉行不行?當然可以。無妨嘛!

  

有位朋友在家裏的一片外牆上,鑲嵌了一片透明玻璃,從那兒望出去,就是一幅活的山水畫,景致天天變化,他經常坐在那幅活的山水畫前品茗賞景。這便是生命力的展現,寫書法、泡茶、插花……等亦然,這部份能體會就叫「有智慧」。真正的智慧並非指世事锱铢必計、精明能幹的那種聰明才智,這種世智辯聰只會徒增煩惱而已。

  

生活就是要能如此感受生命的存在!修行人並非不能接觸大自然,否則爲何所有叢林幾乎都蓋在山郊野外,古來的名山古刹不都位于風景優美之處嗎?那就是要展現其生命力啊!修行人難道要每天戴著安全帽、口罩修行嗎?與外界接觸,本身就要有揀擇能力。既然有那麼好的環境,內心就必須開展,否則和豪宅裏的貴賓狗無異,終難體會環境的殊勝。

  

智與境應該合一,然而現在你爲何無法合一?這裏都用對立法來談。它首先說「心性是一」,那爲何所見境界有種種差別?他用心性與境界的對立作爲總說;其次以「諸根滿缺、受生同異、端正醜陋、苦樂不同」這種對立作第二次闡述;第叁舉「業不知心,心不知業;受不知報,報不知受;心不知受,受不知心」的例子,說明實際對立的情況,從智慧和覺悟之間,體會到性起、緣起兩者到底是圓融抑或對立?它從這個地方提出問題來讓我們了解。以上是從智慧面來看的,以下則從覺悟面來看。 待續

  

《海雲繼夢解華嚴 菩薩問明品講記 - 第一章 文殊叩覺首——智慧的作用與覺悟的展現》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