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會講。我相信各位在聽的內心也不是很舒服,對不對,我念那麼久的佛,聽那麼久的《阿彌陀經》,講都那個樣子,怎麼你講得有點異端,不是異端,這是如實了知的狀況,你必須要這樣如實了知。
好,這個地方我們就看到了六方,六方佛,這個六方佛你念完一段經文,都要剛才講的這種情況,合掌,把佛號,把經文再念一遍,再加強以後你就會發現,這個《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這樣反複的念,你誦過一遍《阿彌陀經》這個名字你就念了十二遍,你會得到它很大的加持。而你念這個名字的時候,跟念“南無佛說阿彌陀經”不一樣,南無佛說阿彌陀經,這部經佛是沒有說的,佛說的是“南無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這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佛說阿彌陀經”是鸠摩羅什講的,有沒有,所以你把這個經名念個十二遍以後,法界一切諸佛通通加持你,通通加持你。我相信當你這樣念過去以後,你就有一點覺知,而不是流水文的念過去。流水文那個木魚叩叩叩……你念完了,哎!那個名字很熟,念,念不出來,有沒有。但是你這樣子有覺知的反過來再念的話,這個名字你就會很熟,而且這幾個佛名你也會很清楚,多念幾遍你就會通通記起來,所以這個是一個很好的誦經方式。很多同修在問,怎麼誦經可以不打妄想,我告訴你,你這樣念就不太會打妄想。要完全不打妄想只有兩個人,一個是佛,一個是白癡。白癡就不會打妄想了,他就坐在那裏,嘴巴歪一邊流口水,他怎麼打妄想。佛不打妄想,我們都會有妄想,你要透過誦經來降服你的妄想,那就用這個方法,你的覺性就會很高。好,這個六方佛的因緣,我們就跟各位講到這個地方,這是很有意思。
“舍利弗,于汝意雲何?”這個迦牟尼佛跟他這個大兒子,舍利弗是智慧第一,大兒子講講講,我這樣講你覺得怎樣,“何故名爲一切諸佛所護念經?”你看他特別強調這個問題,他沒有說何故名爲阿彌陀經,這部經它很重要的一點。現在我們談到這裏,後面還沒有看你就想說,我們前面所講的你看看,是不是那種狀況。因爲是所有衆生成就以後,才到這個地方來,所以它所護念的不是這部經的問題,是一個法界的真理狀態。
他說:“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他告訴我們,你聽了這部經以及聽到諸佛名號,就能夠得到一切諸佛之所護念。這個我們的大腦就要啓動了,爲什麼這個聽了以後諸佛之所護念,我們念別的護不護念呢?問題就在這裏,你念佛名,佛是覺悟啊,你念佛的名號,你有覺悟嗎?沒有,它只不過是個口號。不是喊口號的問題,不是喊口號,那是什麼,一種覺醒,這是很重要的,這個覺醒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們在誦經、在念佛的時候,你就要去留意到這一些覺悟的情況。所以在念的時候經文是很簡單,我們誦經的方法,你自己要去轉一下。覺悟什麼,覺悟就這叁個東西,生命的覺悟、人性的覺悟、人生的覺悟,你叁個部分你去體會,有的人比較在意的是人性,有的人比較在意的是生命,有的人比較容易感受的是人生的問題。你只要從那邊有所覺悟的話,那麼那個佛就跟你相應,因爲他是來自于四面八方的,他講所有的佛,所有的生命因素,你的生命因素既然有一個啓發,一定有個佛跟你相應,所以你就會得一切諸佛之所護念。
這個一切諸佛之所護念,有兩層意思:一個是所有的佛,因爲你有一個因素啓發了,所有的佛都會跟你相應,加持你,佛光會普照你。因爲你既然有一個生命因素啓發出來,那你就肯定會成佛,現在所有的佛就跟你通電了,知道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一個關鍵,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你這個生命因素既然啓發,一定有個佛會跟你相應,那就當機,知道嗎?你有一個本尊就對了,那個本尊會跟你相應,哪一個你不管,而這個本尊不是化身佛,是報身佛,關鍵是在這裏。從你那個生命因素啓發出來以後,你將來往生的世界,就是那個報身佛的世界,不一定是極樂世界。這個在理論上,這裏就不講了,因爲這裏主要是講極樂世界的這個部分。而你生命啓發的那個因素跟那個性德,是跟那個佛相應的,是到那裏,那也是淨土,因爲都是報身淨土,所以是一致的,是平等平等的,只是名字不一樣而已,但是價值是一樣。就好像你住的都是五星級飯店,只是不同哪一家而已,但是都是五星級標准的,就是指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在看,你真的那個實質,我們叫實力,實力派,真實的部分你一定要有,因爲修行,行這個字是講實踐,我們講叫力行,所以實踐,你一定要去做。
真正修行就是摸索,因爲你不知道在摸索,人生都在摸索,摸索就是修行,你不要看說沒成績,不是成績的問題,你只要摸索就對了,你就已經開始在覺醒了嘛。那你有沒有找到,還得因緣呐,對不對,還得善根呐。你前輩子沒摸索,這輩子摸索你就滿頭包,所以你看佛成佛,你看佛爲什麼滿頭包,他在摸索的時候,被揍一拳就長一包出來,當你滿頭都是包,你就成佛了,就是摸索。修行這兩個字你自己要去定義,因爲摸索,所以它産生一種現象——這就修行的根本定義,非常簡單的定義:解決你擺在眼前的困難,就是修行。你生活中有沒有困難,你就去解決它,這個就是修行。有了困難你就溜,那你就完了,那個困難就是變成業,它會一直跟著你,不管你溜到哪裏去,業永遠跟著你。所以你要解決你的困難,擺在眼前的困難,你把它解決了,業就沒了。明明你處理了怎麼又來了,那就拜忏,這很簡單,修行就這兩個方法,這個就左右腳,擺在眼前的你解決它,能解決的就解決,解決了又跑出來這是業,拜忏。你就這樣一直前進,超越很快,很快。
好吧,今天我們跟各位講到這裏。明天再把後半段的部分跟各位講一下。明天、後天我們第二節課留給各位發問,你有任何問題不會或不懂的或者我講得不清楚的,都可以問,好吧,各位不用客氣。阿彌陀佛。
《佛說阿彌陀經 馬來西亞槟城開示 第六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