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禅行法之
《華嚴六科-華嚴禅行法》第叁集
海雲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在繼續跟各位來介紹禅行法的這個部分。我想,我們要告訴各位一個叫做核心問題,我們華嚴禅行法他就兩個重點,一個就是置心一處。這個是你修定的一個根本法門,如何置心一處,這是一切禅修過程當中努力的地方。
但是還有一點你不要忘了,那就是所謂的疑情,你要提疑情,疑情是一切福德智慧的根本,假如按照華嚴經的這種基本理論和架構來講,你置心一處訓練完成,能夠止住妄想,這個就是指你到達彌勒樓閣,就是第五十一參,成就的地方,要到善財童子到彌勒菩薩這邊來的時候,你就置心一處了,那個時候彈指頃,彌勒樓閣金華園就爲你敞開,這一敞開,生命觀境就現前了。
那你那個生命觀境,是什麼樣的生命觀境,這個就是關鍵了,那個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內心世界,你的內心世界如何,你要如何打開你的內心世界?
其實各位每天都在打開,只是你那個內心世界,叫做雜草叢生,虎狼豹彪,牛鬼蛇神,對立,混亂,複雜,晦澀不清,這個叫做五濁惡世,你今天所在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
那我們透過禅修,要打開我們的內心世界,他不是這個世界,他是另外一個世界,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那個世界是什麼,那才是我們要去的世界,如何從我們這一個晦澀不明,混沌不清,五濁惡世的世界,轉移到那一個極樂清淨的世界,那我們把他取名叫做象限轉移,那要象限轉移,他的關鍵,他有一個關鍵,那麼開關,你要去開他,誰都可以,那問題你找得到找不到那個開關。
那你就要透過置心一處,到達這個地方,你找到置心一處的要領,完成這一份工程,完成這一份手續,叫做生命改造。
來到這裏你要進去是什麼樣的生命境界呢?那我告訴你,那就是另外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就是彌勒菩薩之後,所要進行的普賢菩薩的法門,這個普賢菩薩的法門是什麼呢?
這是關鍵處啊,那就是十大願王,十大願王真正所修的就是疑情,你帶著疑情去就好,今天我們跟各位講,你就從這個地方帶疑情,禅,爲什麼那麼迷人,在全世界,這個科技爲主流的西方文化裏,西方人爲什麼爲禅而瘋狂,爲什麼?那西方人不是瘋人院嘛?科學那麼發達,爲什麼那麼喜歡禅?爲什麼?因爲禅可以幫你打開內心的世界。
禅是個自在的境界,你透過禅的方法,可以到達那個自在美好的境界裏,要不然,你現在所打開的內心世界都是對立,沖突,矛盾,恐懼,無奈,這是你眼前的狀況,你很想做好,可是你不知道怕什麼,要怎麼樣把那個怕給拿掉?
這是我們一再給各位講的,你到底在怕什麼,你不知道,眼睛張開就怕,閉起來更怕,不爬出被窩也爬,爬出被窩更怕,那怎麼辦?不開門出去也不行,開門出去更不行,那怎麼辦?怎麼辦?無奈,不去也不行,去了也被罵,不去那更被罵,光是坐在家裏就想老板在那邊會怎麼罵我,好無奈啊,要怎麼辦呢?這個就是娑婆世界,我們要把娑婆世界的這些無奈,這些恐懼給除掉,要透過禅的方法。
那麼,那個方法到底是什麼,這個就是疑情了,禅爲什麼那麼迷人,這個就是疑情了,你不要問人家,這個答案沒有的了,你自己去做了你才知道了,人家跟你講的都滿足你的知識,那只是欺騙你,那不能夠達到你的目標,那個迷人,你要被迷啊。
年輕人沒戀愛不知道,愛過始知情重,因爲掉進去你粘在那邊,你怎麼拉都拉不出來,你不要管他,讓他去黏住,你黏到哪一天失去粘性,他就掉下來,這個狀態就是這個樣子,你必須自己去走一趟,你才知道,禅這個東西必須你自己去經驗,你不經驗沒辦法,所以你要帶著這個疑情去走一遍。
打坐很好,打坐好嗎?你問人家,人家一定說打坐最好,可是你坐下去第一個鍾頭你就不妙了,不是不好了,兩只腳痛的要死,腰酸背痛,坐在那邊像烏龜要脫殼一樣,難過的要命,哪有什麼好,他好在哪裏?你必須要提這個疑情去走一遍,假如你只是很無知的坐在那裏,頭這邊看看,那邊看看,終于一個鍾頭到了,那你什麼感受也沒有,你帶著疑情進去,從最無知,最外行,叁年以後,你一定有很大的進步。
記得,帶著疑情走每一步,從你第一步開始,你就要帶疑情,所以說禅很美,但怎麼美?我看不出美啊。
小時候家鄉有個故事,哥哥跟妹妹年紀差二十歲,哥哥相親要結婚了,叫妹妹去偷看那個嫂嫂,到底長的漂亮不漂亮,那個妹妹七八歲,回來說好漂亮哦,好漂亮他就很高興,到了結婚那一天,從此他就不高興。
因爲妹妹所謂的漂亮,跟他的漂亮差很遠,妹妹所謂漂亮就是他眼睛鼻子都有,跟他的洋娃娃眼睛掉了鼻子壞掉了不一樣,所以他看這個嫂嫂就是很美,可是他一看就不一樣,長的又矮又胖又黑,我不是說矮短肥不好了,他一看就不合他的標准,大概過了叁十年,他的孫子出生以後,他才感到一點滿足說,這老婆還不錯。那你想想看,一個觀念要差叁十年後才會醒過來,那還是世間的問題。
禅這個東西非常的抽象,他是心領神會的東西,那你必須帶著疑情去走,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就不叫做禅法,也不叫禅,我們叫禅行,禅在行,在你的內心行,你知道嗎?
他是個方法沒有錯,而他在你的內心裏頭,像流水一樣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往前走,這當中,一個空擋都不能有,當你這個功夫越是綿綿密密的時候,那你的成就就越快,而且越大,因爲他都是你的內心世界,內心世界的那些東西,這一點是我們首先要跟各位談的。
第二個,這個內心世界的凡人世界跟聖人世界有什麼不同,那麼昨天,我們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首先是你要懂得,向未知的領域邁進,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很怕未知,你對于未知之所以喜歡,對于未來之所以會執著,其實是你假設的,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只是假設,假設結婚以後會很幸福,是假設,可是你忘了,結了就昏了,你假設,當你假設結了以後會很痛苦啊,那有些人就只好當單身貴族,因爲他是假設,這個東西不能用假設,內心世界這條路要走的,不是假設的問題,是你必須去面對它的問題。
那麼凡夫的內心世界,他是都在已知的範圍裏頭,他不可能走向未知,所以,凡夫強調的叫做經驗主義,曾經有過的經驗他再做一遍,沒有走過的經驗他不走,那麼即使要走也是假設,假設什麼?都是別人講的,爸爸講的,老師講的,報紙講的,電視講的,人家說,因爲有這些,所以他就內心有依靠,要記得,這個內心的依靠,就是你生死輪回的根本。
我們修行,學佛,禅修,密法,淨土,不管哪個法門,他的目的就在這裏,不要去找尋內心的依靠,但是這句話在現實的社會裏頭不能成立,因爲現實的社會他所教你的就是內心要有依靠。
盡管是學術家哲學家,他們要的也是一種依靠跟證據,誰說,某人說,你去看每一本書,學者的論著裏頭,他一定有很多注解,那些注解都是古人說的,古人說你聽懂嗎?古人說是騙人的,應該講實際一點應該是死人說的,都是那些死掉的人說的,他所有的出處都是指那些死人講的,他必須相信死人的話,他沒有辦法相信活人講得話。你要注意,當這種現象産生的時候,你就是走在生死輪回的範圍裏,這個叫凡夫的世界。
所以你看凡夫的內心世界是什麼,我們跟各位講很簡單的,他只有叁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去記憶,記憶很多資料,然後去推理,達到他預期的目標,就是這叁個,你去看看你內心世界只有這叁個因素,記憶是你的依靠,合理的推理也是你的依靠,達到你預期的目標也是你的依靠,這個叫有依,有依叫做有,叁有,就是依你的欲望,依你的形象,依你的想象,這叁有叫做叁界,叁有輪回,叁界輪回,因爲你會這樣子一再的循環。
那我們在修行在訓練你,就告訴你不要有,不要依,要能獨立,那你要怎麼去獨立呢?那這個就是禅行的過程,做一個完全獨立的,那從佛教的立場來講,就是帶著覺性,帶著覺性有個好處,你可以依,也可以不依,這個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是叫你絕對不依,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我要依,非要依不可。
這個開車上高速公路,只能靠右邊走,這個就是依,你不能夠說我不依,那我就靠左邊走,那你就會看到,所有的車都違規,只有你是朝正前方走,人家通通朝後方走,因爲在這個時候我們有覺性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要依,因爲你不依不行,這是世間法中的,可是,那一個你能夠覺知你在依的那一個覺知本身,就是智慧。
問題是,我們都無知,你都用大腦慣性,或者是一種好惡的選擇,那就不對,第一個不能慣性,慣性就是生死輪回,第二個不能用好惡選擇,好惡選擇不是覺知,覺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知道有這件事,那並不是我做這件事情就對,我們發現很多人有這種情況,我很知道我們要做這件事,你那樣做不對,那你是用好惡在做選擇,你才會有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你很清楚就好了,那我要這樣做就這樣做,那他這樣講,好了。那我依你,我是依你,對不對你負責,那我依你,這個時候不說對不對,我依你而已。
我們現在知道,最痛苦的是你的好惡做選擇以後,你無法依你,你無法依他,因爲你要的是這個,你無法那個,這個就是你痛苦的地方,看起來很像在修行,其實根本就不是,口口聲聲說說是佛法,所要的都是你選擇的,當你要做的時候,你說這是我的福報,那我發心,你要做你就發心了,你不想做的時候,那你就隨緣了,所以你會發現,當人家講隨緣了,差不多OK了,他就是不幹了。
爲什麼?你用的都是佛教的術語,但其實是你內心在做選擇,那這個不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選擇的,所以華藏工程要各位去進行就在這裏,你不要一直點頭,你根本就沒有參加華藏工程,有參加華藏工程,你內心就會轉變,你世界就會轉變,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他就是讓你放下好惡對立的選擇,你很清楚,帶著…
《華嚴禅行法之《華嚴六科-華嚴禅行法》第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