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禅行法之《華嚴六科-華嚴禅行法》第一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會變成沒有辦法教人家,那個後來各處手眼,家家各有不同,在那個時代,唐朝那個時代,是禅不可說,那個不可說是禅不會說,不是不可說,到了宋朝以後,因爲每個人的方法都不同,那是真的不可說,這個不可說事實上是說不清,所以也是不會說。

  那麼爲什麼會造成這種現象,始作俑者就是惠能,因爲惠能這個人沒讀書,他更不會說,所以他就只好說我的禅是教給上上根器的人,那都不用說,上上根器不用說,你看我就會開悟,就變成這樣了,這是因爲他沒有教育的這種因子,沒有教育的因子,所以他不會教,你說他不會教啊,那這個很遺憾,這句話講不通。

  因爲曆來除了釋迦牟尼佛以外,成就大德最多的人就是惠能,不管在印度,在西藏,在中南半島,還有在中國本土,曆代所有的祖師當中就是惠能成就的人最多,而且可以說他的弟子當中每一個成就都跟佛一樣的有成就,我是指定慧成就的部分,其他事業的不算,這幾人雖然在定慧成就的上面都可以與佛齊,但是其他部分不夠,所以不能叫做十號具足,你要留意到。

  這個講到這裏要很清楚的聲明到,我的意思不是說他們都是十號具足的佛,定慧這樣一部分可以達到跟佛一樣的成就,但是還沒有十號具足,要十號具足必須經過四十一位行法,法身大士的行法曆練才有可能,那我們要告訴各位,他的這種成就影響到後人,沒有辦法建立禅的教學體製,這個也不能怪他,是因爲人類都有一個通病,生死輪回。

  什麼叫生死輪回?好像這大帽子一戴,那就萬事平息了,所謂生死輪回,就是指你只喜歡走在已知的道路上,你不願去走全新的道路,你只願意在已知的範圍內,你不願意走出已知的範圍外,這句話你要慢慢的去思考,慢慢的去檢討,因爲在已知的範圍內安全,放心,要邁向未知的話,未知你就不敢了,因爲這一腳踏出去會不會翻出去你不知道,這一腳踏出去有沒有危險,你不知道,甚至于你看到很清楚,你只要違反這個傳統,常規,你就會遭受批判。

  我們在座有很多的乖兒子,乖女兒,我不是批評你,因爲你都是在已知的範圍內,你不能走出已知的範圍,因爲從小開始,你只要想走出已知的範圍,爸爸媽媽的那條狗鏈要把你抓回來,你永遠走不出,你只要一出去,他就會把你抓回來,那你就一直被訓練成是只要邁向未知就馬上會被抓回來,那幹脆連未知都不要去了,在已知的範圍裏頭,你不一定都成功,

  因爲無常繼續在已知的範圍裏面起作用,那你即使邁向未知的話,你也有可能會打破無常的荊棘,那你敢不敢走出已知呢?你不敢,因爲在你的潛意識裏,已經存在著只有在已知的範圍裏面你才安心,要邁向未知你已經有恐懼了,所以永遠邁不出去,永遠,偶爾踏一只腳出去,還有一只腳在已知裏面,搞了老半天做抉擇,要不要把這只腳也拿出去呢?想一想又還是把那只腳拿回來,這個就是你的勇氣。

  我要告訴各位,你想要出叁界,那你必須有這個勇氣,把另外一只腳,在裏面的那一只腳也移出去,敢不敢?講不出來你看看。你敢一半又拖回去了,其他都不敢。這個就是修行啊,你以爲怎麼樣才是修行?打坐,跑香才是修行啊?騙人的了,你回家你躺著,把兩只腳放在沙發上面,把身體放在沙發下面的地毯上,那在那邊念南無阿彌陀佛看看,你等一下會發現天龍八部通通跑下來揍你,你念阿彌陀佛是這樣念的?當然你絕對不敢了,阿彌陀佛何等神聖,你竟然這樣,你假如說叁歲小孩這樣念你會覺得很可愛,你叁十歲以上的人這樣念,你就欠揍,爲什麼不敢?因爲那些意識形態把你框住了,你連這麼潇灑的動作,潇灑的POSE都擺不出來,你還想要,要怎麼解脫?那可能嗎?

  想想看,那你怎麼會自在呢?最美的姿勢都拿出不來,你怎麼叫自在呀?這就是一個基本的認知,現在要修學要訓練,他是要鍛煉你打破這些疆界,不要在這個已知的範圍裏頭,那首先你要活潑,活潑你的生命力,活潑你的生命感,你才有可能去做未知的嘗試,在已知的範圍內不叫嘗試了,那已知的只是照做一遍而已。

  你去試試看,我相信有一個你一定可以試的,你要是每天用鬧鍾把你叫醒的人,你就試著不要用鬧鍾,你會說那還得了,要睡過頭,告訴你,一定要嘗試這一點,向自己挑戰,即使遲到了,我也甘願受懲罰,我就是不要被鬧鍾把我綁死了,可以吧?那我要是五點就嚇醒了,那就五點起來,不要再睡,你不要一直睡,睡到六點半才要起來,那你一睡過頭,你就不要上班了,然後自己去鍛煉自己一個活潑的一個生命力,你要有那個生命感,萬一遲到被罵我就罰站,罵完了,謝謝你,你敢嗎?你不敢嘛,因爲你怕被人家罵,你那個面子就把你害死了,所以我們的生命都消失在面子裏面。

  那個面子又是假面具,不是真面子,一輩子我們就這樣浪費過去了,現在禅修要你對生命活起來,所以你要先看清楚,怎麼樣子走出去,這是一個,那麼大乘禅法裏頭的祖師之所以有成就,告訴各位,他其實就這麼簡單,而這個部分,這個自在不是假設的,不是想當然爾,他只是本來如此而已,你要體會這一點。

  那麼每一宗每一派,他在指導這個部分都是在指導那個方法,他不是指導那個境界,他是指導你用什麼方法可以到達,我們知道,惠能他所指導的是上上根器的那些人,那麼,非上上根器的人應該怎麼指導,他沒有了。

  那麼我們講了,從中根器以下,一直到下根器的人,我們要指導他們怎麼樣去自在的這個方法,那惠能以後的人都統統沒有,因爲所有的禅師都是自己在已知的範圍內去摸索,你想想看,那些會成就的人,已經成就的人,也都是從自己開始摸索來的,只是他們有幾個特別的條件存在,那幾個特別的條件促使他們得到成就,那麼當中有一個很重要條件的,就是上師的指導,就是他的老師的指導,那我告訴你,不是每個老師指導這些學習的人,都可以成就,因爲他沒有方法。

  你要留意到,老師的指導是很需要,但是老師的指導以外,你自己還要具備其他的條件,這一點才麻煩了,要具備什麼條件呢,沒有人講得出來,假如要具備的那些條件能夠講的出來的話,那指導的方法就有了,修學禅的方法就會産生了,現在沒有啊,所以每一個人不管哪一個區塊,藏傳的,南傳的,跟北傳的,這叁大區塊所有的指導者,都各有一套認知,那就是我們講的,各出手眼,每個人的手法都不同。現在,我們透過曆史上的這些存在的資料裏,我們可以把他整理出一套禅行法,修學到達自在境界的方法,可以有一整套,這一套也是我們常跟各位講的,那就是一個資糧道。

  第一個資糧道要有,那麼資糧道是什麼,我們不像以往所講的資糧道,列了一大堆,那不是,很簡單的叁個條件,第一個,人格心理要健康,人格不健全,心理不健康的,那這個資糧道不夠,你沒有辦法修行,因爲你沒辦法定位,你在修的都是你的妄想,所以人格要健全,心理要健康,那意思不是說通通要一百分了,五大人格性,每一項最少要七十分以上,保留一些空間可以保持你的特色,通通一百分,通通都叁十二相莊嚴,每一尊都一樣了,留有一些你的特色。

  那個佛菩薩才會不一樣,像觀世音菩薩他就會演變成千處祈求千處應,那個地藏王菩薩他就發呆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他永遠不要成佛,衆生度盡方證菩提,所以他就有的等,那爲什麼呢?那就是每一個菩薩的性德,那就是因爲那個人格跟心理的部分,大概都已經到達九十分了,我們沒有要求各位那麼高,七十分就好。

  可是不達七十分的,要先做矯正,叁十分以下,先住精神病醫院,四五十分先矯正還可以,你說跟精神病醫院的人來講,通通給他們念南無阿彌陀佛,病就會好嗎?那麼你這個人就叫神經病,他必須要做一個真正的矯正,這是資糧道最重要的部分,不管你講資糧道要先具備哪些條件,講的再多,就是這五大人格性的部分。這個具備了。

  那第二個條件,因爲你是一個身心健康的人,你了解這個世間,無常,苦空,無我,那你就應該發菩提心,這個時候你的出離心就具足了,這個世間不是不好,不是厭惡,而是我知道就是無常,那麼這裏面通通都是無常,你有一個不無常,唯一一個不無常的那個叫做無常,所以無常是永恒的,其他都是無常的,那你看破了這個,那你就隨緣,現實生活中隨緣,有也好,沒有也可以,有的話就洗澡,沒有的話不要洗澡,有要記得,有要洗澡,沒有水就不要洗,我們不是,就是那一種沒有水他睡不著,要不然就是那種你叫他洗他也不洗,這個不隨緣,你要能夠隨緣,自在。

  因爲,這世間本來無常,有就有,有就馬馬虎虎,沒有,沒有也無所謂,可是我們這一點做不到,你要有這一個基本資糧道,那你發菩提心,發出離心就有了,這是第二個。

  第叁個,要摸索,這是很重要的,這就很高檔了,這個層次就比前面,這叁個資糧道是一個比一個接過來的。

  摸索是什麼?是我知道這世間無常,是娑婆世界,有一個十全十美的世界,那個是什麼?那你現在你不知道,不知道你要去摸索,再嘗試,這世間不對,那不對,對的是什麼?我只知道有一個對的,對的在哪裏我不知道,像那個未知的領域去摸索,這個才對,要有這叁個條件。

  那麼當你開始摸索的時候,入前行,開始去找尋空性,所以第一個階段,假如你還不具足,我們這個階段的教育叫做基礎教育,基礎教育以後,我們進入前行,這個前行就是要證空性,證阿羅漢,你不要以爲證阿羅漢就沒事了,證阿羅漢以後,大家都坐在桌子上給人家拜,不對啊。

  證空性是什麼?證空性以後什麼都沒了,那就不要證了,要什麼都還在,不是什麼都沒了,你證空性以後,這世間也是一樣,臺風來還是臺風,不是你證空性以後,臺風就不會吹到你這邊,照樣來。

  這個證空性是我們教學的第二個目標,第一個目標就是進入摸索,第二個目標是進入空性,第叁個…

《華嚴禅行法之《華嚴六科-華嚴禅行法》第一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